[摘要]現代社會培養、選拔人才的標準已不再是只注重掌握了哪些知識點,而是注重于培養學生在變化的環境中應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巧設問題 自主學習 自主探索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每個數學教師所面對的一個難題。教師如何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自身傳統知識傳授的教學行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
一、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學生興趣常常來自對問題的好奇,而好奇心又來自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如果我們把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趣味化,就會使學生產生興趣,主動去思考、探究。例如,我在講“數的成方”時,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我們每一個同學可能都有想當富翁的愿望。今天,我給你們一個機會:有一個商人要與你們談一筆生意,他在一個月(30天)內,每天給你們十萬元,但是,每天你們得給他回扣,第一天給他一元,第二天給他二元,即后一天給的錢數是前一天的兩倍。請問同學們,你們誰想和他談這筆生意?”略經思考,同學們幾乎齊聲說:“愿意。”理由是每天十萬元,三十天就是三百萬,好大的數目呀!而回扣是第一天才一元,第二天才二元……肯定有賺。此時,我卻告訴他們,這樣不但成不了富翁,反而會面臨債務纏身的困境。同學們都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追問這是為什么?于是我利用同學們的好奇心理設下懸念,告訴他們通過本節的學習就會知道其中的奧秘。從而使學生急于探究,積極思考,激發了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實施開放性的教學策略,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調動自主學習積極性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德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的一種教育藝術。”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想法設法通過自己藝術化的服務,用愛心為學生創造一種真誠、接受、理解的氣氛,創造一種心靈放松、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才會自然而然地喜歡你,喜歡你所教學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才會潛移默化的調動起來。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教師引導下采取恰當的方式來完成既定的要求。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就成了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也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催化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去理解、分析、加工教材內容,把學生看作自主學習的積極參與者,學習計劃的執行者。在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關注學生,收集、加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出的每一個信息,使他們不僅能夠主動學習,學會學習,而且在知識形成中主動理解知識。在自主觀察中學會觀察,在自主思維中發展思維,逐步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懷著迫切的心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投入到知識的探索中。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添學生自主學習動力

葉圣陶先生說得好:“學習一定要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從實際生活中尋找實例,緊密聯系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新知識的產生提供源頭,為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提供具體的材料。比如,在講“點到直線的距離”時,學生最難理解其含義,在具體運用時無從下手。于是,我采取實踐后再由學生自己概括理論文字,給他們安排了“實習作業”—同桌之間合作測出自己的跳遠距離之后,各小組集中討論,總結正確的測量方法。最后,結合上圖重點用幾何語言敘述點到直線的距離。
很顯然,大多數同學都知道圖中線段PB的長度應該作為跳遠成績,即點P到直線AB的距離就是線段PB的長度而非線段PA的長度。
四、以活動或問題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大量事實表明,每個人蘊藏著無限的潛在創造力,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給每個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自主探索、變學習過程為探索創新過程。中學數學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要求學生善于觀察,勤于動手,必須貫徹于教學中,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比如,七年級有一個內容為:探究性活動制作長方體的包裝紙盒。若這一內容在教學中設計得好,對培養學生觀察、考驗、分析、判斷能力,空間想象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我采用:(1)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動手制作長方體包裝盒,并讓他們將其展開。直觀探索和研究立方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再從班級中抽取不同平面展開圖,分小組交流、討論、尋找規律。(2)以問題為中心,如下圖,一個正方體盒子,一只螞蟻從頂點A處爬到B處,請找出它的最短爬行路線?有幾條?

有的同學很快得出要使路線最短,螞蟻必在兩個相鄰的面上爬行,于是,想到將面AFEC和面EFDB展開在一個平面上,得到一長方形ADBC,由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可知,螞蟻沿對角線APB爬行路線最短,其中P為EF的中點,趁此機會,讓學生相互討論,比比看誰能找到本題所有最短路線,從而提高探究興趣,給予他們發揮自己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的機會。
五、積極評價學生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充分體會成功感
新課標要求每個學生學習有價值、有必要的數學,以及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那么,我們評價學生的發展,就要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評價的科學依據。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用不同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具體實施中,在學生有了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性,鼓勵大膽發言,把預習或思考得到的知識和方法充分體現出來。可通過提問來檢查學生自學成果,也可請學生到黑板上演示自己解題過程。對學生給出的正確結果給予充分肯定,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對通過思考但回答有不足之處的學生,先肯定其正確之處,然后用鼓勵性語言去激勵他,讓學生有一種自豪感。現代評價要求不僅要關注學生語言邏輯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還要通過建立新的評價指標和改革評價方法,發展學生其他各方面潛能,諸如,交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實踐中運用數學的能力等。
總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不斷的進行培養和訓練,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定會得到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海興縣板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