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是一門復雜的社會學科,它是過去歷史時空內歷史現象的綜合再現。因此,它所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概念也比較多,但是,教材由于篇幅所限,就有所取舍,敘述的比較簡略,趣味性少,斷層多,很難形成完整的歷史現象,學生學起來比較枯燥無味。筆者通過自己實際教學經驗,簡明闡述了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格的培養有著積極影響,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初中歷史 學生人格 培養
中國具有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對于這些,中學生總是充滿好奇,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在教師看來非常的幼稚,甚至是無意義的,但對學生來說卻是一種探索、一種創新,是一種對好奇心的滿足。他們正是帶著這種好奇心來認識這個世界的。
既然是創新,就預示著風險。而且,當創新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知識創新的難度只能是越來越高,失敗的風險越來越大。一次創新的成功也許是千百次創新活動受挫的結果;一個人創新活動的成功,也許是成千上萬的人創新失敗的結果。面對創新路上的困難,人們只有具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始終不一地堅持創新,才可能最終獲得創新的碩果。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應該是歷史學科的優勢。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的重大發明很多都是經過科學家的艱苦勞動和無數次的失敗才創造出來的。另外,通過講述無數革命先烈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在經歷無數次探索和失敗后,中國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實,都能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震撼,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升華,逐步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
現行的歷史教材,總的來講,比較重視科學性、邏輯性,而對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方面并沒有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來彌補,通過開展“歷史小論文”、“歷史創作”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思維的獨創性,包括學習過程方法掌握與選擇的獨特性,思考問題角度與質疑內容的獨特性,解決問題方式的獨特性,學習結果表達的獨特性。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對現成的科學理論和傳統觀點提出質疑是創造出新穎、超常成果的途徑,也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需要。試想,如果我們對已有的理論和成果不加任何質疑地全盤接受,人類將永遠停滯不前。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
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大膽獨立思考,敢于標新立異、反彈琵琶,這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環節。
首先,要從思想上引導學生,使其正確地認識到任何學者、權威都不可能窮盡真理之長河,任何人都有發現新知識的可能,樹立敢于“班門弄斧”、“異想天開”的思想。
其次,在教學上要發揚民主,為獨立思考創造條件。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即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知識,這就給了學生標新立異的機會。但學生的標新立異難免伴隨著幼稚和錯誤。對于這些,教師如果簡單加以否定,不僅剝奪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樂趣,也會使他們變得謹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實上,只有犯過“錯誤”,才能改正錯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標新立異,一定要加以保護。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品質,既有利于提高歷史課堂效率,也將有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歷史是一門復雜的社會學科,它是過去歷史時空內歷史現象的綜合再現。因此,它所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概念也比較多,但是,教材由于篇幅所限,就有所取舍,敘述的比較簡略,趣味性少,斷層多,很難形成完整的歷史現象,學生學起來比較枯燥無味。而事實上,歷史是生動的,人物是鮮活的,要讓學生樂學,有興趣,就必須在講課時,加進“新”東西。新鮮、新穎、新奇、有吸引力的新內容,采取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照本宣科。
現在,已經進入網絡信息時代,再靠這些陳舊手段進行歷史教學,就有些落伍了,跟不上時代的要求了。時代在前進,歷史教學的手段也應該隨著發展,要充分利用這些網絡知識資源,來豐富我們的教學手段。比如,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下載很多教學用的圖片和課件,我們也可以自己制作歷史課件,也可以利用光盤在電腦上教學。時代要求我們每個教師要學會電化教學,要掌握目前比較常用的一些教學軟件。
傳統的歷史教學,教師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是學生的指導者(且僅此而已),擔心學生不理解史實,于是就包辦代替,過多地講解、分析和說明。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這種“推著學生走”的辦法,容易養成思維惰性,學生的思維逐漸鈍化,從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現代教育思想強調,不僅要看“教”,而且要看“學”??唇叹褪且唇處熢鯓訌奶骄繂栴}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主動、深入探討歷史問題的機會,如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展。
一直以來,在歷史教學中,是以教師講為主,教師在教上下工夫,力求生動有趣,一講到底,學生被動接受,填鴨式教學,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人只能是墨守成規,缺乏創新能力,不符合時代對人才的需要。歷史教師要更新這種觀念,打破這種教學模式,大膽吸收新的教育思想、理論,使教學呈現出多種模式,中心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開放式教學,探求新的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都可以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應用。
歷史教師過去上歷史課,在知識的延伸上只是在本學科內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延伸,這有必要,也是必需的。歷史教師的一大特點,就是其知識不但要精而且要博,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要求呈現出專業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更是如此。歷史教師不能再對相關學科的知識一無所知,必須及時進修相關學科知識,如社會學、地理學、經濟學、哲學、美學、書法、雕塑、繪畫、宗教、法律、音樂、軍事等知識。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識,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才能豐富、加深對歷史問題的分析理解,培養學生開放、創新思維的能力。
歷史學科是一門基礎的人文學科,學習歷史要掌握基礎知識,更應當看重的是歷史學科所特有的垂訓、借鑒功能,學習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和把握將來。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將歷史知識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揭示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現實,培育學生健康的時代精神。歷史學科長期以來是中外教育中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溫床,無論是孔子還是亞里士多德,都特別重視歷史學科的明智、育人作用。
歷史教學研究是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現象進行分析研究,以探索和認識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歷史教師還應關注和學習國內外一些著名史學家的教育思想和理論,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專業理論功底。學習、吸收著名史學家的學術論文的精髓和研讀歷史教育、教學理論有利于提高歷史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理論基礎,是提高歷史教師素質的理論基礎,有利于推動歷史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何創新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們只要始終堅持一點,即以學生為主體,我們的創新是一定能成功的。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市第59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