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目標旨在學生的發展,發展是教育目的和結果,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主要標志。課堂教學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即實現學生發展的方法應當是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教學中要依據教學法的客觀規律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學生的思維情趣和智力活動始處于積極的狀態,其目的就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自覺地獨立地展開思維,融合貫通的掌握知識與技能,學會學習,提高思考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教材信息資源
一、根據新課程標準觀念及培養目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1.充分有效地運用教材信息資源
新教材以現實生活為背景,力求形成“問題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敘述模式。教師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豐富的信息資源,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好教材。在使用教材時,注意在深刻體會教材的編排意圖的基礎上,一方面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另一方面對教材資源做適當的補充與調整。
2.創造性地開發新的教材信息資源
要讓教材成為充滿誘惑力和吸引力的信息資源,那么信息資源的“趣味性、現實性與挑戰性”應當是首當其沖的。在開發新的數學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提倡教師利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創造性地開發那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同時又含有數學現象和數學規律的實際問題的資源信息為教學所用,大膽、合理地補充開發,對教材進行重新設計,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更好地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切實為學生創設出“貼近生活”的、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激勵學生自我實現的問題情境,以達到有利于“讓學生做數學、研究數學”的價值趨向,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二、創設學習情境和氛圍
皮亞杰指出:“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就的活動需要以某種興趣作先決條件。”良好課堂情境的創設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教師應該根據日常生活的現象,或以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為出發點,創設一種教學情境,導出教學目標,使學生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習動機,使教學內容的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學生們必然地會仔細地觀察思考,沿著教師所引導的路線一步一步地摸索下去,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1.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數學小故事,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等方式來創設教學情境。
2.通過角色效應,強化學生主體意識,即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相通的情境,讓學生進入、擔當、理解、體驗、表現角色,使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操作、交流、評價參與教學全過程。
3.增加演示、操作、匯報等來創設情境以縮短心理距離,形成最佳情緒狀態。如利用直觀教具及影、像等綜合呈現來創設情境,并根據已有認知結構,設計上位或下位的問題來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處于最佳情緒狀態。
三、深化“問題—參與”模式
在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使認知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實現發現、理解、創造與應用,在學習中學會學習。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乃是主體參與的條件和關鍵。創設問題,激發參與;探索問題,啟發參與;解決問題,指導參與;拓展問題,深化參與。這一模式的特點不僅描述了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一般階段,而且指出了原有認知結構中各種成分在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過程中的不同作用,為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指明了方向。
1.創設趣味性、應用性、開放性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書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結合學生的社會知識經驗設計導語,有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避免課本教學的單調性。如教學體積和容積(容量)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掌握和理解新概念,并與體積概念區別比較,我先讓學生回顧電視上常聽到的一則廣告,并給學生做了模仿性的表演,“容聲,容聲,容聲牌電冰箱,設計精良,國家首創,體積小,容量大,想買冰箱,請認準容聲牌電冰箱。”在學生感到有趣的時刻,便問道:“這則廣告我們常常看到,但你們想過沒有—‘體積小,容量大’是什么意思呢?”這樣一演一問,課堂情景陡然而生,氣氛活躍,在歡樂中他們討論分析,得出體積是指物體外部占空間大小,容量是指內部空間大小。這樣既了解容量的意義,又與體積概念進行區別,取得良好的情景效應。
2.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加強學法指導。在教學中注重學法指導。一句名言說“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深刻地指出了老師教的目的應當著眼于學生的學。整個教學過程其實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傳授學法,使學生能“自行研索,自求解決”。如《桌子有多長》一課中,讓學生自己摸索、觀察尺子上的秘密,并在小組內交流,比比看哪個小組的發現最多。學生的發現讓我對學生又有了新的認識。“我發現尺子上有0、1、2、3、一直到20”“我發現0–1,2–3他們一樣長”“我發現0到1中間有很多的短線,他們是干什么用的?”多棒呀,竟然發現了毫米的所在。
通過一年的實踐,筆者利用數學訓練,使學生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專心聽講,大膽積極地發言。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討論,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的習慣,使有些學生從討論時不知所云、講不到點子上,到現在能夠根據老師的問題,有目的的進行討論。
四、縮小學生參與程度的差異性
縮小學生參與程度的差異性,進一步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把靜態的教材資料轉化為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活動的動態的活動資料。
例如,在認真學習了《基礎教育課程綱要》、《數學課程標準》,在課改實驗中積極合作研究、勇于探索、實踐。在低年級,介于學生年齡小,語言表達不會形成書面文字的特點,采取了課后多與學生交流,讓學生對課堂上(老師、他人、自己)表現進行評價,以此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完善與提高。在意見匯總中,每一個學生都會積極參與,并在課堂上對發言問題好的學生進行表揚,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當中去,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縮小了學生參與程度的差異性。在中高年級,筆者根據學生已據有一定的思維與判斷,在教學中大膽嘗試了讓學生為老師提課堂教學中的不足,讓學生為老師打分,一種新的評價方式。為了減輕學生有思想上的包袱,教師讓學生采用無記名意見箱的方法,讓學生把上課時自己對教師不滿意的地方寫下來,并及時反饋給老師。在多次實踐后,當學生的一大堆意見擺在你面前時,雖然心中有一絲的難過,但看到字里行間充滿著對老師的信任與希望,筆者的心中是更多的喜悅。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現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思考、探索、實踐、總結。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市八百坰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