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作為教肓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地反思自己,提升自己。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同學生建立融洽的關系,使其能在一個寬松的氛圍中學習,快樂地學習,讓其能更愛學習!
[關鍵詞]情感教肓 自我批評 反思自己 融洽關系 激發潛能
如何更好地教好小學數學,是我們每一個教肓工作者為之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反思、嘗試,在自我批評、“自我揭短”的同時,進行創新,勇于進取。
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而今,我們更應明白的是,教師不是“救世主”,而應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與促進者。所以,我們在自身修養、知識、備課等方面提高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只有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接受能力才能更好地體現。
一、情感教肓
情感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情感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人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們復雜心理活動的一種反映。人的情感狀態總是和人的內心感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如果對某一事物產生的內心感受越深刻、越豐富時,所產生的情感會促使對該事物認識的速度加快,程度加深,并能更有效和高質量地為達成目的而努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情感伴隨著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動機、興趣和效果,所以我們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應重視情感教育的作用,注意有意識去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讓情感教育成為教學的催化劑。傳統中,我們以為這只是與語文教學聯系得緊密些,其實數學教育也不例外。如果沒有情感的教育,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愛及對數學真理的追求就相對的減少。但如何更好的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以便促進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呢?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形成積極的情感遷移
成語“愛屋及烏”比喻愛一個人會連帶到與他有關的事物。這一點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相信會有更深刻的感受。如果學生對一個教育者產生良好的情感,則一定會遷移到老師所教的課程當中,以致形成一股積極的力量,更好的學習深入。因此,老師首先要嚴以律已,以身垂范。嚴謹教學,一絲不茍的工作。以孜孜不倦對事業追求的精神影響學生,要用科學的靈活教學手段去吸引學生。從思想上、學習上關心他,理解他。使學生覺得你平易近人。使之在把你認作良師的同時還認可為益友,從心靈深處感受到老師的一切付出是為了他們的前途著想,而不僅僅是為班級的名次,老師的名譽。從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形成更好的互動效果,以便把對老師的愛遷移到學習的數學中來。
2.滲透目的教育,形成情感需求
心理學認為,在一定的社會實踐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社會需要在人的情感中起著重要作用。由社會性的需要引起的情感是人類的高級情感。因此,在教學中,應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體驗數學的社會需要性,從而形成情感需要。引導學生展示和揭示數學知識與生活密不可分,以此來調動、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美好情感,讓學生從內心感到需要學習數學,開始有目的地學習數學,直到為實現遠大目標,而致力于數學學習。
3.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情感投入
教學活動是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互相交織相輔相成的一個過程。有興趣地、愉快地主動參與和投入,可為學生的智力活動提供最佳情緒背景,在教學中我們應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全方位參與,形成積極情感的投入,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數學。如筆者在上小學時,學加減法初期,老師把玉米桿串在一起,然后,用它教我們加減法。這樣,我們不僅是興奮,而是更好地融入,學得更認真。在教學目的達到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掌握了。
4.利用成功,升華情感品質
成功總會使人興奮,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和情感。沒有人認為自已不行,愿意落后,人人都想當個成功者,學生也不例外。抓住這點,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多給學生提供成功機會,使學生從自己的學習中體驗到成功和感到“我能行”,產生滿足感,增強自信心,并將此轉化為新的學習動機,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環。
二、盡可能多地給學生自由
冰心老人曾經說過:“要讓學生像野草一樣自由地生長”。但細想,我們過去的年代,被動地吸收,機械地記憶之事常見。我們自由的思維空間很少,更不用提自由表達的機會。簡單的提問或許換來的是“你怎么這么笨呀”,于是,我們曾緘默。于是,我們的思維不靈活,只是循著那一條先輩們走過的“路”行進。所以,為了更多的“路”,為了學生的智力得到最大的開發,我們應還學生心靈的自由,讓他們的智慧得到發展,潛能得到挖掘。那學習數學還是一個問題嗎?
1.當今的數學課堂上仍然存在著重結論、輕過程,重知識、輕思維的現象,教師采用講問到底的方式,很少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新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應該是重知識更重思維的課堂,教師只有給學生充分的思維自由,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智力潛力,使學生成為智慧型學生。如在教長方形、正方形時,我們可以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想像的空間,讓他們能從心里認識到,在興趣中學習,使其不倦,更好地學習。
2.還學生表達的自由
還學生表達的自由,就是要打破過去教學中“教師牽著學生走”,教師“一言堂”的模式,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往往會發生思維的碰撞,產生創新的火花。在自由的表達中,學生的個性也會得到極大的張揚。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對數學產生更大的興趣,能夠記得更為深刻。
3.還學生體驗的自由
作為教師,我們經常不能理解學生為什么將教學樓的高度寫成12分米,將教室的面積寫成60平方分米,這些可都是學生每天都接觸的事物呀。其實,這正是我們平時不重視讓學生體驗,學生缺少生活經驗的結果。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知識、訓練技能,更要讓學生去體驗、去感悟,獲得自己的經驗。我們可以讓幾個學生用尺量一下操場,讓學生自己去對自己的錯誤進一步地認識。還學生數學體驗的自由,可以讓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形成對數學的感受,增強對數學的理解。
當然,“讓學生像野草一樣自由的生長”,這種生長是在我們教肓工作者與家長的引領下健康成長,決不是放任自流,學生健康成長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與調控。
三、反思自己,自我批評,共同成長
反思自己,就是“自我揭短”,但是為了我們更好地教好數學,必須面對自己,努力提高自己。
1.記教學日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或教學結束后,對自己教學的得失可以進行總結。可以對學生的情緒,反響進行反思。不僅要反思自己教學方法的適應性,更應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反思各環節的銜接,反思自己是否講得清楚,學生是否更好地接受等。
2.聽課
在我們日常教學中,常有聽課。聽課不是簡單地評價別人如何優劣,不是關注對方講什么,而是在聽別人課的同時,思考自己如何處理同樣的內容,是否講得更好;將別人講課的方式、思路與自己預想的相對照,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更好地促進教學。
3.征求學生的意見
這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還學生自由,情感交流”等內容相扣的一環。我們當老師的,應充分肯定學生提出的獨特見解,即便荒謬,也不可以以一個“笨”字搪塞給學生。有時,學生的一個“見解”,正是對自己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從而我們可以考慮得更全面。在拓寬了自己的教學思路的同時,提高教學水平。
4.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總結教學經驗
在課堂中,多給予學生評價,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使其有“成功感”在融洽的氛圍中共同學習,與學生一起勤思考,積累。摸索教學經驗,以達創新。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一種高度。
如何更好地教好小學數學,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值得好好反思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進行情感教肓、自我提高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同時,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探討。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我們未來的希望。為培育出更多的人才,我們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河北河間市沙洼鄉南中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