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物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培養生物學能力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關鍵詞]生物教學探究性 學習能力 提高
優勝劣汰,在生命科學中是一個古老而傳統的理論。但在我國當今社會轉型中,卻已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現代觀念。在中學生物學中,涉及競爭的生命現象、知識和理論屢見不鮮,為提高學生競爭意識的啟蒙教育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情境。
初中生物教學中有許多滲透競爭意識的情境和契機。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由討論和探討生物進化的原因,讓學生從考察許許多多的生物競爭現象中,理解生物競爭的涵義,然后概括綜合,上升為理性的競爭概念,形成競爭的觀念。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將一些競爭的知識和理論,通過對典型復雜的生命現象的綜合分析,提高到一個更新的層次。使學生對于競爭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使學生有關競爭的知識和理論得到加強。我們順勢將知識遷移,向學生設問:人類應如何把握和運用競爭法則來正確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生物界、人與人之間的復雜競爭關系呢?讓學生以平等競爭的思想,去面對復雜的人類社會,去面對自己的未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競爭意識。
為了使青少年學生在未來21的世紀中有所作為,應該從小培養他們適應新環境的意識和能力。當前的中學教育,正是啟蒙和培養他們適應意識的關鍵時期。
適應思想包含于中學生物學之中。在教學中,我們既注意了把適應思想的啟蒙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又注意到了抓住教學情境中的點滴積累,抓住典型實例,畫龍點睛地及時把生物學適應知識上升到適應思想的高度,激發學生的適應意識。
在生物教學的全過程中,我們時刻注意滲透適應思想。如我們在初中教學植物知識的同時,強調了現存的每一種植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征。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器官,都具有明顯的適應性特征。蟲媒花的顏色鮮艷、氣味芳香,適應于昆蟲傳粉。風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數量多,容易隨風飄散,適應于風力傳粉。借風傳播的種子,如蒲公英、柳樹等,果實上都生有毛絨絨的白色纖維,隨風飛揚。靠動物傳播的果實種子,如竊衣鬼、針草、蒼耳等,其果實的表面都有刺和粘液,容易附著在動物的身體上隨動物的運動而攜帶到其他地方去。動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都是動物在體色、外形和結構上適應周圍環境的典型實例。在教學中,我們把這一系列生命現象及其特征緊密地與適應思想相結合,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接受了適應思想的啟蒙教育。
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的,生物對其生存環境的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對的、不完全的,這就是生物適應性的相對性。不少生物常常在其生存環境迅速變化時,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而滅絕。恐龍的滅絕和當今許多珍稀動植物的瀕于滅絕,充分證明了生物適應的相對性。生物的適應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對性,這種雙重性使學生認識到生物適應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深化了學生的適應思想。我們又常常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以適應觀念去考察人類社會,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復雜多變的,有其規律性。作為新時期的青少年學生,應具備強烈的適應意識和多方面的適應能力,才能立足于社會,才能生存發展,才能有所作為。
整體觀念實質是一種系統觀念。人們在考察某一事物時,要從整體出發,注意在整體綜合的控制下進行局部分析。從整體到部分,從大系統到子系統,然后通過局部的逐級綜合達到總體綜合,又從部分回到整體。這種從整體和部分的不同層次上,從整體及部分的結構、功能及彼此聯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觀念,可理解為整體觀念。啟蒙和培養學生從整體系統的觀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生物學科中體現整體思想的科學實例是很多的。例如,一個細胞可以看做一個整體,細胞有細胞整體層次上的結構和功能,又有各組成部分的結構和功能,彼此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從而使學生受到了整體觀念或系統觀念的啟蒙教育。
人類所需的各種物質原料必須從大自然生態系統中去索取,而生產、生活的廢物又要排放到生態系統中去。因此,人類的任何行為都要放到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中去考察。人類既要改造自然又不能去破壞自然,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和整體開放意識。
我們考察一下人類的世界,便知它是一個創造的世界,一個不斷創新的世界。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樹立創新意識是很重要的。我們要緊緊抓住每一個創新情境,滲透創新意識的教育,不斷去點燃學生創新意識的火把。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從信息論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現象及其本質,以提高學生的認識層次,開拓學生的知識、思想視野,燃起學生思維創新的火花,有力地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市41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