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關于高職教育的理論探討也處于起步階段。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職教育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對于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同時,對課程和教學方法改革提出了幾點觀點。
[關鍵詞]教育教學改革 課程改革 教學方法改革
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關于高職教育的理論探討也處于起步階段。對于高職院校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教學硬件設施的改善,第二個是在教學方案和教學體制、管理制度上的改革。首先,學校硬件設施改革非常重要,是基礎。但是,就整個長遠的教育教學改革來看,僅僅有硬件是不夠的,我想談談我對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關于課程改革
1.新形勢下的教育體制改革,要求對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關系有明確的認識。我們不能完全按照專業課來確定基礎課,這是缺少科學依據的。這樣一來,可能出現下面的情況:第一,容易將基礎課中自認為對專業沒有直接用處的課程排擠掉;第二,容易忽視知識的完整性而去挑選對專業課有用的內容;第三,專業課的深度定得太高,容易使基礎課和專業課脫節。所以結合目前實際情況,我認為做出如下改革較為合適:改變原有的課程設置和學時安排,換之為較為合理的模式,以便加強基礎課教學。
2.要使課程變為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發揮整體功能。發揮功能的大小,取決于它的整體性的程度。實踐證明,從最大限度發揮課程總體功能的思想出發,將課程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來設置,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3.新的教育機制,新一代的接受對象,要求課程逐步邁向多樣化。時代越來越進步了,學生的思想也越來越新鮮,越來越多樣化,這樣就要求課程也必須多樣化。一要教學計劃的多樣性,二要教學大綱的多樣性。
4.新的教育體制,要求在加強普通課程教學的同時,提高課程總體的有機結構。就現實來看,高職院校課程結構從總體上看其有機結合性偏低。長期以來,高職的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基礎的問題,這就說明高職院校應該提高課程的有機構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只講實用而削弱基礎理論,相反,這種提高是在加強普通課程的同時來實現的。此外,“加強”和“提高”不一定就必然意味著“增加”,而是在現有情況下,適當轉變課程的方向,使之更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
二、關于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是傳遞知識的手段,是有目的地指導大學生在科學認知活動中如何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
1.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從其歸屬來看,在教學方法中,既有科學成分也有藝術成分。其中的藝術是科學基礎上的藝術,科學必須通過藝術來體現;科學具有共性、普遍性和規范性,而科學必須通過藝術來體現;藝術的本質則在于個性、特殊性和創造性。從以上的分析,可見教學方法改革的原則是:使教師在掌握教學方法的共性、普遍性和規范性的原理和技能的基礎上,去追求個性、特殊性和創造性。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凡是那些教得好的老師,必然符合了教學方法使用的科學原理、規范和程序,然后在此基礎上發揮教學藝術的作用。因此,我認為:教學方法改革的首要任務,不在于鼓勵教師去探討所謂“獨特的”、“新穎的”方法,而在于使教師先熟練掌握現有教學方法的科學原理和使用它們時的技能、規范和程序,然后再去鼓勵他們在此基礎上發揮獨創性。
2.從本質看教學方法改革。首先,同是一種教學方法,由于教師所教學科不同,自身的能力、性能特點以及所教學生的差異,在使用中就可能產生教學效果的差別。其次,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特定作用或功能。綜上所述,應該說,教學方法無優劣之分;各自在達到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作用;關鍵在于是用什么教育思想來指導教學方法的使用。所以,改革不是追求剔除所謂不好的方法而采用好的方法,或剔除傳統方法而采用現代方法,而是尋求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觀念,并熟練地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自身個性以及學生情況等來選擇在達到目標最為合適的方法。
3.注意教學的對象—學生。英語學者kaoru Yamamoto說過:“對于那些以高等教育作為終生職業或作為研究領域的人來講,必須首先思考的對象就是大學生。”首先要承認學生是人,是一個能動體,具有獨特的創造價值和思想感情的個性;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與成人不同的特點以及發展的潛能和獲得成人教育關懷的需要;其次,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同時,學生是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人,其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之下,參加一種規范化的學習。所以,我們在教學改革時不要忽略這個主體,要清楚這個主體的特點,別遺忘他們。
參考文獻:
[1]但武剛.論科學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
[2]石偉平,陳霞.職教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國際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02,(1).
[3]歷衛宏.德國高等教育體制與管理.高等農業教育,2000,(10).
(作者單位:河北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