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等方法,對當前我校學生對公體武術課學習現狀進行調查,探究影響學生對武術課興趣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發展對策,旨在使武術運動在高校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校 武術教學 對策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對精神文明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增強,健康已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個人乃至全世界人們共同關注的焦點。武術作為我國的文化遺產的精髓,其強身健體之功能,已隨著社會的發展,滲透到軍隊、學院、賽場等每個角落。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從成立精武體操會至今,我國武術教育已有90多年的官學歷史。在2004年教育部重新制訂了《武術類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武術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入高校課程應具有其獨特的特點,作為體育教學的一部分,雖具備一般教學規律,但在教學方法上應建立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而許多高校在教法上卻沒有將其區別于其他的體育項目,這也是武術教育在國內沒被普及的因素之一,是導致高校的武術教學大大落后我國武術運動開展形式的原因。本文從研究學生對武術課的興趣程度和學習動機入手,分析影響學生對武術課興趣的因素,提出相關發展對策,使武術在高校健康蓬勃發展。
1 研究方法
1.1問卷調查法
對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的4個不同系別隨機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其中選修課學生238人,非選修課學生362人;男生339人,女生261人,回收584份,回收率達97.3%,實際有效率達96.7%。本文所以數據均采用SPSS11.0進行處理,已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2文獻資料法
廣泛查閱高校武術改革的相關文獻,對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借鑒武術教學可行性觀點。
2 現狀分析
2.1對武術課興趣現狀分析
為了準確分析學生對武術課的興趣狀況,問卷設計了四種不同程度的興趣愛好,同時做了程度界定:非常感興趣,表示上課積極主動,能夠專心聽講,很好的配合老師;比較感興趣,主動性不是很強烈,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一般感興趣,主動性一般,能完成教學任務;不感興趣,對武術不熱衷,態度消極,應付了事。從表中可以看出,男生對武術課非常感興趣的有71人,占21.15%,女生21人,僅占8.60%;對武術課比較感興趣和一般感興趣的分別有:男生112人占33.26%,132人占39.14%;女生154人占62.17%,說明性別差異是造成對武術課興趣愛好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總體上還是對武術有興趣的。

從表中可看出多數學生能認識學習武術的作用和意義,但動機表現不單一。整體來看男女同學均有2–3個學習動機。按動機的原因劃分,動機可分為: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和任務動機三種。外在動機指學習受外部的環境和情景支配;內在動機指學習受內部因素支配,如興趣、好奇心等;任務動機指不受外部也不受內部因素支配,學習動機是為了責任和義務,以完成任務為滿足。在教學過程中,武術老師應發揮其主導作用,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發揮對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對武術課的學習興趣。
2.3影響學生對武術課興趣的因素
2.3.1對武術課的認識水平低
高校學生對體育課中武術項目的認識水平相對較低。通過對238名選修武術的和346名非選修武術的學生采取問卷調查。如表3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對武術運動的認識水平較低,尤其是把武術理解為套路的學生占比重最大,只有少數的學生認為武術是套路和技擊的結合。這說明傳統的武術課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學生對武術課認識水平不高。從而導致學習興趣下降。

2.3.2學生性別差異的顯著性
從學生對武術課的興趣程度來看,性別差異是影響學生對武術愛好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生理學角度分析,這一行為屬正常現象。
2.3.3教學設備的陳舊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已成為必然趨勢。據有關資料顯示,只有25%的學校曾經使用過多媒體網絡教學手段,而且使用的頻率很低,絕大多數武術課教學都采用傳統的教師講解、示范動作—學生反復練習—糾正錯誤—再練習的固定教學模式。然而由于武術套路動作數量繁多、方向、路線變化復雜、每個動作所包含因素多樣,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很多弊端,學生很難從教師那里獲得完整的形象記憶;而多媒體網絡電化教學手段卻能輕易地將武術教學的內容運用先進的電教設備和方法,以錄像、投影、幻燈片等形式,用完整、分解、慢鏡頭、重放和定格等技術手段,讓學生看清楚動作的表象、軌跡、方向,使他們在輕松、活潑和愉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輸入和學習動作,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武術教學更適合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加大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武術中的運用力度應成為武術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手段。
2.3.4內容設置的不合理性
據有關報告顯示,現階段普通高校開設的武術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幾乎所有的學校都選擇了二十四式太極拳和拳、刀、棍劍等初級套路,而對柔韌性水平要求不高。具有競爭性、攻防實戰性強等優點的散打、短兵內容的選擇比例十分稀少。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搏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攻防技擊性是武術運動的本質特征。在散打、短兵對抗性項目中表現尤為突出,也深受大學生的喜愛。然而,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往往把課時的重點放在套路內容上,存在著只注重動作外型、規格而嚴重忽略其攻防技擊特點的片面現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枯燥乏味,往往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對武術興趣的培養非常不利。
2.3.5師資力量的不足性
教師是授業、育人的主體,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于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從整個高校武術教師的隊伍學歷、技術等級、科研成果、教師本身的人文素養等方面來看,離教育部所規定的預期師資還有一定差距。
2.3.6教學場地的缺乏性
隨著高校的擴招,在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而場地、器材的增加嚴重滯后,使本來就不充裕的場地、器材更加缺乏。大部分武術教學都是借用其他體育專業場地,沒有固定的場所,使教學質量打了折扣,影響了師生的熱情,往往被戲稱為“游擊隊”。
3 發展對策
3.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武術學習氛圍
利用校園課余活動時間和晚會表演,大力宣傳武術精神,加強校園武術文化交流;組建學校武術俱樂部,以武術俱樂部為依托,開展公益校園武術展示大賽,吸引更多武術愛好者前來學習。
3.2加強教材研究,改革武術課內容
教材質量是直接制約和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要素。教材研制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博大浩瀚的武術文化是武術教材取之不盡的素材庫,提高教材研究水平是目前的當務之急。通過文獻資料我們對歷年高校的武術教材進行了研究,發現教材使用的周期長,內容缺乏時代性和系統性,可將單一的規定教材擴充為武術選項教材增加教材的可學和可教性,在突出武術的技擊性和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兼顧武術的獨特保健功能。
3.3改進教學方法,突破傳統教學模式
3.3.1倡導個性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我國體育學科課程體系主要表現為:課程學分較少,設置單一,教學形式較為單調。如沿襲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學生的要求和現狀,使教與學脫節。單調、枯燥的重復練習,容易使學生感到厭倦和乏味。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性對錯誤加以糾正。因此,教師可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生動活潑的把動作要領詳細的講解展示給學生,對學生的錯誤動作進行夸張評論,以達到糾正效果。
3.3.2組建高校武術俱樂部
組建高校武術俱樂部,把學生參加俱樂部的活動計入學分體系,計劃按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形式進行。俱樂部訓練主體內容由權威人士根據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共同協商制定,再分別由具體的教練去輪換執行,當然,權威人士也同樣參與具體的訓練課。教練員分組輪換對不同的學生施教,這樣可以保證學生發展全面,集眾家所長。俱樂部訓練課的方式和內容安排都緊密圍繞比賽的目標,訓練環節設計與比賽環節幾乎同出一轍,訓練情景似乎是從比賽場景抽離出來的,但都有明確的目的。結合個人特點和場上特定背景,使學生練習的同時聯想著比賽,將比賽的進攻意識和技巧戰術融為一體,讓學生切身體會武術的精神魅力,從而使更多的學生熱愛武術。
3.4加強師資力量的培養
普通高校武術教學關鍵在于師資隊伍的總體水平。就目前所調查的情況而言,技術理論兼備型教師少、高學歷教師少而技術型教師占絕大多數。武術教師要利用高校有利條件主動加強業務學習并掌握生物、心理、社會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加強武術理論和教學研究,積極撰寫學術論文,關注武術熱點問題,這樣才能提高普通高校武術公共課教師的總體水平,在普通高校中真正將武術活動開展起來。
3.5共享教學資源
場地、器材是教學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障。雖然武術素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對場地、器材要求較低,但大規模的集體武術教學沒有一定的場地器材做后盾,教學的質量就難以得到保證。根據實際情況,可借助其它項目資源訓練,如借助體操館器材進行柔韌性和難度動作練習,盡量做到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劉勁松.對散手推廣普及若干因素的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5):113–114.
[2]江百龍等.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3]王建華,周慶杰.普通高校武術課公共課教學現狀與發展[J].沈陽體育學院報,2004,(4):239–241.
[4]劉勁松,李玉玲等.高校公體武術課教學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4,(5):102–103.
[5]伊海立等.對山東省中小學生武術課興趣與動機的抽樣調查與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1):239–244.
[6]宋樺.普通高校武術公共課教學情況分析[J].體育科研,2006,(6).
[7]張曉麗,王新雷.對大學生武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4,(4):111–112.
(作者單位: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