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某西北縣域地區作為北方國企業改制的代表,調查對象鎖定在西北地區某縣2006年已經實施國有企業改制的3戶企業,在對此課題作了以下相關專題調查的基礎上為新一輪的國有企業改制提出了若干建議。國企改制前,西北某縣域(地區)共有國有企業(隸屬商貿系統)62戶,職工總人數9428人;至2007年11月統計數據表明:已完成改制的企業28戶,正在進行改制的企業10戶,而未進入改制進程的企業24戶,在已完成改制的企業中,順利置換職工身份人數為1894人,安置就業人數520人;并通過企業改制化解債務1.3個億元。這樣的結果在該地區商貿系統企業中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也必定促進日后改制進程的順利進行。調查過程中,所抽選的3戶企業是此縣域(地區)最早完成改制的企業代表。鑒于3戶企業屬本縣域(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較好的企業,在改制中通過市價法對企業固定資產評估,評估后的國有資產在扣除了職工安置費后仍有結余,可將上繳財政后的資金盈余安置資債狀況不好的企業職工。鑒于3戶企業的改制進度及運營狀況,其順理成章地成為第一批被改制企業。在此過程中,主管部門對改制過程相對重視,并在整個改制過程中都派駐工作組協助企業改制。
一、國有企業改制的基本步驟和實施方法
按照國資委的規范改制程序要求,該縣域(地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改制文件;從資產評估、職工安置、債務化解、產權變更、資金變現等都做到有章可循;并依步驟進行:
1. 廣泛宣傳學習,讓職工了解國家改制的相關政策,理解政府制訂的相關文件給職工帶來的好處,讓職工明明白白的參與改制。并通過改制,將企業拖欠職工的各項費用和基金全部補齊,使每個參與改制的職工都可得到經濟補償,愿意入股新企業的可將補償金轉為股份,成為新公司的股東,不愿意的可領取經濟補償金后自謀出路,同時享受失業救濟金補助,使職工從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使他們成為有資產、有資金、有保障的社會人;通過反復宣講政策,使職工從不理解到理解,從情緒抵觸到積極參與,為實施下一步的工作打好了基礎。
2. 嚴格按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開展清產核資、財務審計,資產評估工作。為了搞好這項工作,該縣制訂了詳細的規范要求,對流動資產中的應收賬款嚴格審核,要求企業實事求是的將這類債權發生的時間、金額進行申報;對有帳無物的存貨,查明原因,編制清產核資表。審計部門按審計要求對企業編報的清產核資表和會計資料嚴格審計,對申報的不良資產逐筆審核,直至發函確認。
3戶企業的資產評估做到了公開、公平、公正;資產總額從報表的4100 萬元評估為12000萬元,增長了近3 倍;并得到縣國資管理中心的確認,對于負債中已劃入債務公司的300多萬元銀行貸款本金。由縣政府出面協商化解,出資只占到本金的三分之一,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企業的負債率,使國有凈資產保值增值。
3. 選擇資產處置方式,解除職工國有職工身份,組成建立新公司。按照縣(地區)政府資產出讓選擇組建新公司的辦法,企業轉讓底價確認后,首先優先于企業內部職工競價購買。如果職工選擇放棄,政府將組織公開拍賣。然而,事實顯示:在調查的3戶企業中,企業職工全部選擇了競價購買,并報名產生了競買代表,向政府交納了競買保證金。之后,政府組織了工會、勞動保障、財政、企業主管局參加了競買人擬定的企業經營方案和安置方案測評大會,并通過公證處現場公證。憑借企業競買人公布的方案得到85%以上職工的擁護,3戶企業均順利進入解除職工勞動關系,領取經濟補償金階段。
在此次改制中,3戶企業共解除職工勞動關系380人,發放經濟補償金和優惠資金 1360萬元,上交財政4200萬元,承接負債4600萬元,通過以上嚴格核實算賬,縣(地區)改制領導小組發出了同意將原國有資產向3戶新組建企業過戶的批復。與此同時,新企業也將原國企檔案、人事檔案全部移交相關部門;在股東大會上通過了公司章程,選舉產生了董、監兩會之后,分別舉行了隆重的掛牌儀式。
二、從改制初期看改制后三戶企業的利益優勢
縣域國有小企業改制的主要目標是:盤活國有資產,使資本社會化、擇業市場化,打破國有包辦一生的傳統模式;徹底解決未改制前企業的高負債率、資不抵債、養老統籌金拖欠、職工生活無保障等這些突出問題。
在此情況下,加速國企改制的實施的確是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職工得到妥善安置的最好方式。雖然購買國有資產需要職工共同出資,給企業及職工帶來一定困難,但政府派發給職工的補償金完全可以抵頂購買國有資產的資金,并能轉為新企業的股份,使職工從單純的勞動者變成股東加雇員,擁有屬于自己的資產。同時,資金缺口還可以通過貸款、承債等多種方式予以解決。
新企業正常運營后,我們可以確保其經營發展的優勢:首先,由于購回的房屋建筑物地處該縣(地區)的黃金位置,勢必是保值、增值的;其次,改制后企業自主權增加;不論股份的多少,人人都成為了企業的股東,都會為企業的發展擴大獻計獻策;企業管理者辦事也不再像國有企業那樣不負責任,可以說他們的每一個決策、每一筆投資都將成為牽動大家共同進退的頭等大事。在此條件鞭策下,一切企業的日常運作都嚴格按照公司法的章程實施,股東大會的任何決策都必須以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確保股東的投資回報成為現實。同時,成功完成改制的企業職工,對股東的稱呼已十分適應,在某些大型項目建設和改善經營場所的商定、表決會議上也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經營過程中所需資金股東自己籌集、解決,不需再向國家伸手;主人翁的責任感帶給他們無盡的成就,致使他們對每一度電,每一滴水都格外珍惜,對企業的聲譽更是看的很重,作為企業無形資產的商譽便在這無形之中增加。這一切的改變在未改制前根本是看不到的。
三、對已實施國有企業改制的三戶企業進行專題調查后的若干建議
國有企業改制是順應歷史潮流的一次改革,是社會的必然。此次對西北某縣域3戶國有小企業改制的調查研究中,我們肯定了此次調查研究的企業在改制后的成績,完成了國有小企業向新的有限責任公司的過渡,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國有企業中的頑固弊病,為公司日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但是,企業的改制畢竟是起步階段,在肯定了所有正確的、有利的、毫無置疑的成績后,我同時也發現了改制過程中影響改制進程的一些突出問題,包括:負債率只高不下、改制形式化、產權主體不明晰、職工生活無保障、養老統籌金的拖欠、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健全、股份分配過于平均化等等,都無疑影響了國企改制的質量,鑒于以上情況,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1. 堅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國企改制的核心。產權清晰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企業改革時的老生常談,但在企業改制中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國企中資本所有者“缺位”、內部人控制問題依然存在。這是導致國有企業產權主體不明,企業機制不活的根本原因。而此次調查的3戶企業在堅持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方面也存在疏漏。因此,在新一輪國企改制中,一定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加快國有資本退出步伐,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盡快使企業真正成為面向市場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
2. 堅持以職工安置和債務化解為國企改制的關鍵。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企業職工安置的新辦法、新途徑,允許改制企業從資產中優先提取職工經濟補償和敏感性債務;社會保障部門要主動探索多種轉換職工身份的經濟補償辦法;政府要建立企業改革發展基金,專項用于職工身份置換等企業改革中的必要成本支出。解決好改制企業職工的安置問題,確保改革平穩過渡,社會政治穩定。
3. 堅持以建立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為國企改制的根本。法人治理結構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靈魂,沒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企業運行機制就是一句空話。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健全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按照法人治理結構的組織設計,明確相應的職責,切實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約的企業經營管理機制。使改制企業通過改革,走上健康快速的發展軌道。
4. 堅持以嚴格程序規范運作為國企改革的保障。首先,產權界定要規范。必須依法進行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理順產權關系。其次,國有資產重組要規范。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進行操作,認真履行報批、簽約、公證等程序。再其次,國有產權處置收益管理要規范。實行專戶儲存,支出報批,確保專款專用。最后,改革審批程序要規范。改制方案要在明確提出改制方式、產權作價、職工安置和債權債務處理意見的基礎上,經股東會、職代會通過后,報企業主管部門、企改領導小組逐級審批。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