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展市場經濟以來,經濟體制不斷健全和完善,職業道德也被普遍認同和關注,但是對職業道德形成競爭力和產生價值上還是認識不夠,忽視了職業道德資本化的現實。職業道德何以能資本化?市場主體怎樣獲得道德資本?道德資本有什么時代特征?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對“道德資本”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一、職業道德何以能資本化
職業道德資本化的實質是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通過道德的行為獲得收益。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進一步強調“要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我國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職業道德的經濟價值逐漸體現出來,職業道德成為許多經濟主體最核心的職業意識。在市場培育初期,我國社會職業道德意識存在一定程度地缺失,拜金主義讓許多人不擇手段追求物質利益,讓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誠實、正直、敬業、守信、公平、追求卓越、承擔責任等職業道德被邊緣化。另一方面,部分人和企業遵守職業道德卻受到了“傷害”。
市場經濟是規范經濟,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人們對職業道德的呼喚和需求越發顯露出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市場經濟不僅需要法律規范,更需要道德層次的追求。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當社會崇尚職業道德,社會進步了;當企業追求職業道德,企業獲利了;當個人遵守職業道德,個人受益了。原因何在?一旦職業道德被社會普遍認識,形成人們共同的價值導向,成為一定的經濟活動規則時,經濟主體之間因為職業道德的認同而相互認可。誠信和承擔責任是最核心的職業道德,在相對自由的市場競爭中,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的缺失給經濟主體帶來的負面效益是明顯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二字具有極其重要的分量。“忠義禮智信”是人們提倡并力求遵守的行為準則。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也”。
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既是道德資源,又是經濟資源,誠信在保障交易正常進行中具有重要作用。進入市場經濟以后,社會分工的細化和交換方式的發展,人們很難再游移于社會經濟之外,而具有了更為明顯的社會性和現實性。誠信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物質內容,從道德追求進入到物質生活領域。這種誠信理念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如果傳統文化的誠信強調“克己復禮”,那么現代誠信則強調“互利”和“雙贏”。因此,誠信在倫理學家看是道德資源,在經濟學家看是經濟資源,在企業業看則是現實的“軟資本”,以誠信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礎。
二、經濟主體怎樣獲取道德資本
怎樣獲取道德資本不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們常把市場經濟主體(企業)比喻成“經濟人”和“社會人”,以體現和強調經濟主體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無論是“經濟人”還是“社會人”切實履行職業道德義務是“道德融資”的唯一渠道。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的今天,履行職業道德是每一個經濟主體責任,同時也是權利。經濟主體通過履行職業道德不斷提升自己,樹立良好職業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企業必須把履行職業道德與自身的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企業文化是企業現實的生產力,而企業文化的建設與職業道德緊密聯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愛德加·沙因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內部所形成的一套價值體系,包括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準則。共同的職業道德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石,離開職業道德,企業不可能建立起被大眾認可的企業文化。實際上,企業文化的認可度在兩個方面得到體現,一方面是企業內部員工的認同;另一方面是社會的認可。一個企業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必須符合職業道德,否則社會不認可,不僅形成不了生產力,還有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因此,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必須切實履行職業道德,防范“道德風險”。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表示經濟主體(企業)獲得道德資本的過程:認同職業道德→履行職業道德→建設或提升企業文化→樹立良好企業形象→形成企業競爭力。
企業可以通過履行職業道德獲取道德資本,個人和團體也可以通過履行職業道德樹立良好職業形象。愛崗敬業、誠信圖強、承擔責任等等職業道德能夠給個人和團體帶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現實收益。
三、道德資本的特性
道德資本不是顯形資本,是“軟資本”,它的存在以經濟主體的道德行為為載體,但是道德資本的收益是顯形的,看得見的。道德資本作為隱形資本有其自身的特點,了解這些特點有利于把握市場經濟的規律。
1.道德資本的觀念性。道德資本的觀念性是指道德資本的形成需要經濟主體首先具備相應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意識。如果經濟主體不具備一定的道德觀念,特別是職業道德意識,是不可能有理性的道德行為的。觀念來自行動,也可以指導行動,道德觀念是道德行為的先導。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要有目的的去樹立職業道德意識,只有在道德意識的支配下才能形成有意識的道德行為。經濟主體應具備正確的義利觀和價值取向。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的決議提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應當“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社會主義義利觀要求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經濟主體的合法利益,真正實現義利的統一與結合。經濟主(下轉第35頁)(上接第31頁)體要獲取道德資本,必須真正樹立社會主義的義利觀。
首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主體必須認同國家、集體利益和自身利益在根本上的一致,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義利觀是保障個體正當利益、充分尊重個性發展的義利觀。我國許多成功企業無不把自身的發展與國家民族利益融合起來,企業家們也認為如果不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相連接,企業是走不遠的。
其次,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離開國家、集體利益,經濟主體的長遠利益就不可能得到保證,因此,經濟主體的自身利益必須服從于國家、集體利益。應該說,社會主義的義利觀是經濟主體職業道德的基本價值導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堅持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義利觀的指導,必將在經濟活動中主動積極履行職業道德規范,實現道德資本的積累。
2.道德資本獲取的持久性。由于道德資本的“融資”渠道的特殊性,決定了道德資本獲取的持久性。良好的口碑是長期一系列的道德行為樹立起來的,也就是說經濟主體必須在持續地道德行為中建立自己的職業形象。實際上,經濟主體(企業)道德資本的獲取是一個企業道德文化的建設過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很多企業都在加緊建立員工行為準則,制定倫理培訓計劃。到20年代中期,已有百分之六十的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行為準則。在《財富》五百強中,百分之九十五的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倫理規范。我國企業要真正走向成熟和強大,必須加強自身的道德文化建設,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樹立自身的文化品牌。
3. 道德資本的脆弱性。與顯形資本的風險性相比,道德資本的風險是極小的,但是它的脆弱性也是明顯的。道德資本的形成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而其喪失卻可以在瞬間,這就是道德資本的脆弱性。很多企業為何在長期的經營中保不住“貞潔”,就充分說明道德資本的脆弱性特點。就企業來說,良好企業形象的樹立,需要企業長期的道德實踐,才能獲得社會的口碑;一流企業的形象保持常青,就在于它堅持了不間斷的道德行為;但是,如果一個知名企業被主要媒體披露出了“問題產品”或“不道德行為”,其形象的毀失是不言而喻的。
道德資本的脆弱性,要求企業真正以中華文化為底蘊,以當代職業道德為基石,建立自己的道德文化,堅持道德行為,堅決維護企業形象。良好的企業形象不應該只是通過大眾傳媒或幾次商業活動來獲得,而是要在產品和服務中去真正體現企業精神。塑造企業形象也許不能在短期內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但是它能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獲得社會的認同感、價值觀、最終收到由社會效益轉化來的經濟效益。
道德資本作為能夠產生現實經濟效益的隱形資本,以被國內外的“經濟人”所認識和重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需要“道德調節”的經濟,經濟主體不合法經營受到法律制裁,經濟主體不道德經營,必定喪失道德資本。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之一,競爭力的強弱來自于經濟主體包括道德資本在內的綜合資本的大小。
(作者單位:江西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