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國頻頻發生的企業職業經理人的“失蹤”、“落馬”事件,無一不昭示著職業經理人存在著嚴重的敗德行為問題。所謂敗德行為,是指行為主體在發動和介入經營活動時有意識地違悖道德原則,以求達到自我利潤或效用極大化目的。敗德行為程度不同地體現在對社會責任、消費者利益以及競爭對手權益等等方面的侵害,并在侵害他方權益的同時獲取期望效用。職業經理人為了獲取最大或滿意利潤而唯利是圖、有意識地實施敗德行為的現象,已成經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職業經理人敗德行為的行為表現
1. 過度膨脹,追求私利。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當追求個體物質利益獲得認可后,部分職業經理人的價值取向也走向趨利性,并由于社會及企業制約機制不健全,這種趨利性又過度轉化為利已行為。“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盛行,一些職業經理人放棄社會道義、社會責任對經濟行為的規范制約作用,見利忘義現象屢屢發生。
2. 免費搭車,逃避責任。如片面追求企業規模的擴張,通過盲目多元化經營而提高其自身社會地位;或工作不努力、決策不負責、盲目冒險投機經營、行為短期化;或運用其掌握的經營決策權力追求企業短期利潤的最大化,忽視甚至損害企業的長遠發展。
3. 謀取利益不擇手段。如隨意揮霍公款,過度職務消費,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娛樂、公車私用、不正當的住房補貼與獎勵等。或采取私立帳戶、轉移資產、造假帳、違反規定報銷等手段,肆意挪用、侵占企業資產。
二、職業經理人產生敗德行為的原因
1. 道德價值觀的缺失。道德價值觀,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對實踐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和形成的人際關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為等進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價值選擇、價值實現。它是人們行為活動的規范或行為的準則,是評價他人和自身言行的標準和尺度。一個人的道德價值觀決定他的所作所為,決定他的人生取向。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部分職業經理人的思想信仰、心理行為、價值觀、行為方式和主流意識都發生巨大變化,趨利口號的喧囂、個人至上的張揚、貧富差距的擴大、金錢欲望的膨脹、社會風氣的滑坡,造成了是非、善惡、美丑等道德觀念出現了扭曲,“善良”成為“懦弱”的代名,“誠實”與“愚笨”同意,樂于助人被嗤為“多管閑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大行其道。道德價值觀缺失,導致了行為取向的錯亂,沒有道德意識的制約,導致了極端個人主義的惡性膨脹。有些職業經理人為了一己之利不惜徇私枉法、弄虛作假,犧牲他人、損害企業利益。實踐證明,忽視了道德約束,再嚴密的規章制度也會變成一個美麗的花瓶,一紙可有可無的空文。
2. 目標利益的不一致。企業和職業經理人之間實際上是一種委托代理的契約關系,由于委托人與代理人并非是同一個利益主體,且雙方當事人又都是自身效用最大化者。資本所有者(委托人)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和資本增值;職業經理人(代理人)追求的目標則是企業家效用的最大化,包括更高的薪酬、獎金、津貼等貨幣效用,以及舒適的辦公條件、氣派的業務旅行和商業應酬等非貨幣效用。顯然,這兩個目標函數并不一致,因而存在著利益上的沖突,必然會突破體制和道德的防線。因此,如果沒有適當的合約協調機制,職業經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并不會自動實現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甚至會基于機會主義動機,在最大限度增進自身利益的同時對委托人的利益造成損害。
3. 信息的不對稱性。敗德行為的產生主要源于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代理人對自身能力、努力程度和經營狀況的信息較委托人掌握得充分,因而處于相對信息優勢地位,而委托人則處于相對信息劣勢。這樣,具有機會主義傾向的代理人就有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一些有損于委托人利益的事情,并且通過“隱蔽行動”和“隱蔽信息”來使所有者承擔過度風險。隱匿行動是指在雙方合作的時候,職業經理人的行為會影響到企業老板,從合作中所獲取額外收益,但他的行為很難得到有效的監控,這就使職業經理人擁有自我調控的空間,而企業對職業經理人的監控存在著局限性。隱匿信息是指由于雙方都具有對方所不完全知曉的信息,當雙方合作時,其中掌握有信息的一方就制控著另一方的決策行為。擁有信息的一方可以根據自己的目標函數而對信息作改編、擴充、優化或扭曲加工,從而將經過精密加工的信息提供給另一方,達到誘導對方決策行為朝著為己方轉化的目的。一方面有可能對有益于已的信息加以不斷放大、強化,另一方面又對有損于已的信息盡可能加以隱匿、弱化。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在合作的前后就可能引發逆向選擇和敗德行為,致使市場機制運行的結果缺乏效率,甚至有可能造成市場不存在。
三、應對職業經理人敗德行為的策略
1. 培育健全的企業倫理和企業家精神,強化道德約束,將道德倫理精神內化于心。盡管制度約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減弱敗德行為,但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和交易成本的存在,且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產生敗德行為的基礎。一定約束條件下對敗德行為的壓制,將有可能在另一約束下死灰復燃,再度負面影響著企業。因此,通過培育職業經理人的職業倫理和道德精神,塑造經理人的理想人格,提升內在修養,從內心切除敗德行為的種子,并使之形成一種良好的內在的自律機制和激勵機制,就具有更為徹底的意義。事實告訴我們,具有高道德價值觀的行為主體,一般很少發生敗德行為,并且與外在約束的變更相關程度不大。
2. 加強企業內部制度建設。自利是人的本性,任何人都具有利益最大化傾向,它在任何社會環境中都會發生作用。只是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人的自利行為的表現方式會有很大不同。懲治個人的本質是換人,不是換制度。而只換人、不換制度的變革,最好的結果不過是打倒了一批舊的“壞人”,再換上一幫新的“好人”,并逐步將其變為“壞人”。在缺乏恰當的制度來規范和協調個人自利行為使之與社會利益相兼容時,任何個人掌握權力(行政、資本或話語等權力)后都會使權力的運用偏離原來的設計,成為其謀求自利的工具。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任何社會領域都是由供方和需方構成的,從而都應該按照需方制約、篩選供方的原則來設計制度。在一個能較好實現利益兼容的環境中,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其增進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過程。那時,個人的自利沖動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
3. 加快職業經理人市場建設,建立職業經理人道德檔案,加強外在導控。政府制訂和實施一系列有助于制約敗德行為的規則。建立和完善職業經理人市場,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經理人道德檔案,如對取得業績、職業道德高尚的職業經理人進行宣傳,對那些不講職業道德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職業經理人給予曝光,記入檔案,使德才兼備的職業經理人比有才無德的職業經理人能得到更多的報酬和工作機會,使品德敗壞的職業經理人受到市場的懲罰,從而激勵職業經理人努力工作和約束自利行為。這樣,通過社會強制性力量,使敗德行為引起的對企業的最大損害轉化為職業經理人自行承擔,并同時反映到其市場價值評價,從而使職業經理人不但遭受著當前的損失,而且影響著其未來的生存概率。外在導控一方面制限著敗德行為的發生和擴展,另一方面也激勵著道德行為的推行,使道德行為的收益內部化,而且提高職業經理人的市場無形價值,為其今后的發展建立著良好的預期。外在導控的意義還在于,只要外在強制性導控持續貫徹,就有可能定型化為一種行為慣性,這種行為慣性就有可能驅使職業經理人的行為由被動適應性轉化為主動自覺性,進而內化到職業經理人的觀念系統,積淀成一種內在的觀念導向,就有可能使對敗德行為的強制約束轉化為對道德行為的主動選擇。
(作者單位: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