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統一企業所得稅法的頒布與實施無疑將是我國稅收法治建設進程中重大事件,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制度,無論在實現內、外資企業的平等稅收負擔還是引導資金的流向、調整產業結構和實現區域均衡發展方面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必將積極促進企業平等競爭的稅收法律環境的形成。面對這種變化,可能還有很多企業有些不適應,因此,我們應該吃透新稅法,重新調整經營思路和經營策略,達到自身稅負的最小化。
一、新稅法與舊法相比的主要變化
1. 新企業所得稅法對“納稅人”的范圍界定的調整。企業所得稅法以法人組織為納稅人,改變了以往內資企業所得稅以獨立核算的三個條件來判定納稅人標準的作法。按此標準,企業設有多個不具有法人資格營業機構的,實行由法人匯總納稅。在納稅人范圍的確定上,考慮到實踐當中從事生產經營的經濟主體組織形式多種多樣,為充分體現稅收公平、中性的原則,企業所得稅法將納稅人的范圍確定為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在納稅人范圍界定上,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將取得經營收入的單位和組織都納入了征收范圍,基本上與現行企業所得稅納稅人范圍的有關規定保持一致。同時,為增強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的協調,避免重復征稅,企業所得稅法明確了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不作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按照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企業所得稅法采用了規范的“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概念對納稅人加以區分。居民企業承擔全面納稅義務,就其來源于我國境內外的全部所得納稅;非居民企業承擔有限納稅義務,一般只就其來源于我國境內的所得納稅。把企業分為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是為了更好地保障我國稅收管轄權的有效行使。稅收管轄權是一國政府在征稅方面的主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際上通行做法,我國選擇了地域管轄權和居民管轄權的雙重管轄權標準,最大限度地維護我國的稅收利益。
2. 新企業所得稅法在“稅率”方面的調整。現行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均為33%。同時,對一些特殊區域的外資企業實行24%、15%的優惠稅率,對內資微利企業分別實行27%、18%的二檔照顧稅率等。稅率檔次多,使不同類型企業名義稅率和實際稅負差距較大,不利于企業的公平競爭,也容易帶來稅收漏洞,增加稅收征管上的難度。因此,有必要統一內資、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稅制改革基本原則,結合我國財政承受能力、企業負擔水平,考慮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周邊地區的實際稅率水平等因素,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將企業所得稅稅率確定為25%。這一稅率在國際上屬于適中偏低的水平,從而有利于繼續保持我國稅制的競爭力,進一步促進和吸引外商投資。
3. 新企業所得稅法對“稅前扣除”方面的調整。目前,內資、外資企業所得稅在成本費用等稅前扣除方面規定不盡一致,如內資企業所得稅實行計稅工資限額扣除制度,而外資企業所得稅對工資支出實行全額據實扣除等。企業所得稅法對企業實際發生的各項支出扣除將做出統一規范,并將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新稅法”)同步實施的稅法實施條例中對具體的扣除辦法做出規定。主要內容包括:取消內資企業實行的計稅工資制度,對企業真實合理的工資支出實行據實扣除;適當提高內資企業公益捐贈扣除比例;企業研發費用實行加計扣除;合理確定內外資企業廣告費扣除比例。
4. 新企業所得稅法在“稅收優惠”方面的調整。新的企業所得稅法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借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要求,對現行稅收優惠政策進行適當調整,將現行企業所得稅以區域優惠為主的格局,轉為以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兼顧社會進步的新的稅收優惠格局。稅收優惠主要原則:促進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鼓勵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業發展及環境保護與節能,支持安全生產,統籌區域發展,促進公益事業和照顧弱勢群體等,進一步促進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5. 強化稅收征管工作,建立起體系化和規范化的反避稅制度。根據企業所得稅法有關特別納稅調整的規定,借鑒國際反避稅經驗,新法和實施條例對關聯方交易中的關聯方、關聯業務的調整方法、獨立交易原則、預約定價安排、提供資料義務、核定征收、防范受控外國企業避稅、防范資本弱化、一般反避稅條款,以及對補征稅款加收利息等方面作了明確規定。
二、 新稅法和新條例的實施對企業的影響
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在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主體、稅率、稅前扣除、稅收優惠以及稅收征管等方面所作的調整,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企業所產生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1. 新法改變了非獨立法人可以成為所得稅納稅人的規定,所有的分公司均要匯總到總部繳納企業所得稅。也就是說,以后所有的分公司均要匯總到總部繳納企業所得稅,母公司在設立下屬公司時,選擇設立子公司還是分公司對企業所得稅負會產生影響。與過去相比,新《企業所得稅法》對“居民企業”的判斷標準,在“注冊地”標準之外,新增加了“實際管理和控制地”這個標準。如果按這個標準嚴格執行,那些設在國外,但由中國內地管理和控制的公司,就需要就其全球所得在中國納稅。這些公司可能包括在香港上市但在內地運營的紅籌股企業,以及在中國設立亞太地區總部的跨國性企業。此規定將對中國企業海外發展、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亞太地區總部產生深遠的影響,企業要關注有關進一步的細化規定。
2. 新稅法實施以后所得稅稅率統一為25%,稅率的降低將明顯降低其稅收負擔,提高了內資企業的稅后凈利,絕大多數內資企業將從中受益。就行業而言,食品飲料、銀行、通信運營、煤炭、鋼鐵、石油化工、商業貿易、房地產等行業將受益較大,特別是銀行業和白酒行業,過去由于沒有稅收優惠,部分費用不能據實在稅前予以扣除,導致實際稅率遠高于目前33%的所得稅稅率,因此這兩個行業受惠最大。
3. 在工資薪金、研發費、捐贈、廣告費等稅前扣除標準方面,體現了公平稅負原則。由于新稅法擴大了稅前扣除標準,縮小了稅基,新稅法實施后,企業的實際稅負將明顯低于名義稅率。如新所得稅法取消了計稅工資制度,企業真實合理的工資支出都可在稅前據實扣除,從而減少了所得稅的稅基,提高企業的稅后凈利,對高收入行業的凈利潤影響很大,如銀行業、房地產業等;研發費用可以加計50%扣除,這對研發投入較大的企業較為有利;廣告費、業務宣傳費和業務招待費用的扣除標準,新所得稅法在稅前扣除標準上整體上放寬了限制。
4. 新所得稅法最大變化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其影響主要有:“擴大”高新技術等產業的稅收優惠范圍;“取消”低層次產業的稅收優惠;“保留”基礎設施和農牧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設定過渡期保證平穩“過渡”,減少對原優惠企業的沖擊。
三、積極調整,合理理財,實現自身稅負最小化
1. 在企業組織方式上進行合理規劃,對原有組織方式進行適當的調整。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不適用本企業所得稅法,只繳納個人所得稅,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在繳納完企業所得稅后股東還得再繳納個人所得稅,但鑒于后兩者在責任承擔上要大于前兩者,因此,企業在權衡自身發展前景、規模預測、市場風險等因素后,可合理選擇企業的組織形式,以期繳納相對較少的稅款。
2. 合理安排工資、捐贈等支出,加大研發費用,增加企業后勁。新所得稅法在稅前扣除標準上整體上放寬了限制,如新所得稅法取消了計稅工資制度;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以加計扣除;公益性捐贈在利潤總額的12%以內準予扣除;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不超過收入15%準予扣除。企業廣告費的扣除標準從老法的2%、8%、25%以及特定期間全額扣除的多標準變成了投入可按銷售收入的15%稅前列支,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統一了業務招待費用的扣除標準等。因此,可在新企業所得稅法限額內采用“就高不就低”原則,即在規定范圍內充分列支工資、捐贈、研發費用及廣告費等。這樣降低了企業稅負,增加了企業的稅后盈余,有利于加快企業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提升的進程,促進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
3. 調整企業規模,改變投資方向,充分利用政策優惠。新企業所得稅法在整體上降低了稅率,雖對不同檔次的稅率進行了整合,但還是分了三檔不同稅率:基本稅率25%、低稅率20%、優惠稅率15%。如對小型微利企業施行20%的稅率,因此,企業可根據對自身規模和盈利水平的預測,在權衡之下,可將有限的盈利水平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而適用較低的稅率。
新企業所得稅法構筑的稅收優惠體系是以“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與以往“區域優惠為主、產業優惠為輔”的政策迥然不同。因此,企業在進行稅收優惠政策的籌劃時,必須將視角從投資地點的稅收籌劃向投資方向的稅收籌劃轉變,投資于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創業投資或投資用于環保、節能節水、安全生產及農林牧漁業、基礎設施投資等,而非更多關注于對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等特定區域的投資;對于可享受過渡期優惠政策的企業來說,應充分利用5年過渡期,加大投資力度,擴充實力,為將來與新企業平等的競爭打下堅實基礎,或者在不擴大規模的基礎上,在五年時間的過渡期內盡量做大利潤,最大限度地享受稅收優惠。
4. 掌握和理解新企業所得稅法有關反避稅的規定,合理避稅。新企業所得稅法關于轉讓定價等相關政策的新變化表明,反避稅措施正向國際通行做法靠攏,企業需要對自己的稅務狀況進行重新審視和調整,以避免出現違規行為。對企業來說,國內稅務機關的視野變寬了,企業本身也應當有所準備與改變,企業首先需要對自己的稅務狀況進行重新審視和調整,以明確把風險和問題掌握在可控水平上,未來甚至還要考慮到企業商業模式、經營管理流程、財務處理方式的改變。
(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