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我國體育公共體育場館經營與管理現狀的描述,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其經營管理模式的對策,為公共體育場館改革及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 公共體育場館 經營 管理
一、公共體育場館概念
公共體育場館是通過政府財政撥款或政府通過其他途徑籌集資金興建的,以滿足運動訓練、運動競賽和群眾健身娛樂等需要的社會公有體育場和體育館及附屬配套設施,它是實現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目標的基礎性物質條件。
二、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現狀
1.政府經營管理。政府以對體育場館的投資為股份,成立獨資或股份制的法人公司,專門經營管理體育場館;它的缺點是政府不熟悉體育事務,容易陷入具體事務的泥潭。
2.體育行政部門經營管理。政府的體育行政部門代表政府行使投資人的權益,以體育場館的投資為股份,成立獨資或股份制的法人公司,專門經營管理體育場館。特別是在我國,體育行政部門一般作為職能部門從場館的論證、招標、建設等一系列環節都直接參與,加之較熟悉體育領域的事務,這種管理方式可以較好地彌補政府管理的不足。
3.法人經營管理。將場館的經營權在一定時間內移交或委托給經營性公司、非營利性社團進行管理,該方式的不足之處在于:它容易滋生短期行為,難以保證大型公共體育場館的公益性和社會效益。比如,八運會建成的上海體育館,原歸東亞集團下屬的上海體育公司負責經營和管理,后因各種原因移交上海市體委管理。
4.個人經營管理。將場館的經營權在一定時間內移交或委托給個人進行管理。這種管理方式除了具有法人管理己有的缺點之外,個體作為自然人在市場經濟中規范性和安全性較差,因此,個人承包管理只是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特定產物,不適宜今后的發展需要。
5.承包經營管理。政府擁有場館所有權,通過招標、談判、協商、聘任后,將場館的管理權和經營權在一定時間內移交某一公司、社團或個人全權管理,場館運作經費自收自支;政府對場館的承包法人或個人有比較具體的、明確的條件和要求。如體育場館的資產評估、體育場館的保養、維修、開放時間、門票價格、利潤分成、經營年限、政府應提供的保障條件和管理權限,以及承包者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等,承包者要保證履行上述職責和義務。目前,國外較多大型場館采用此種管理方式,他們稱之為“托管”。國內首都體育館采用承包管理,要求每年完成320萬利潤,利潤按3∶4∶3分配,即30%作為發展基金,40%上交管理中心,30%自由分配。現今,國內外大型體育場館的投資都是以政府為主,所以政府對場館擁有管理權。過去,政府對大型體育場館一般采用直接管理的方式,但隨著場館的不斷增多,管理不善,經營乏術,經費不足,活動不多,設備年久失修等問題,越來越成為困擾政府的一件頭疼事。因而,各國政府不約而同地采取了針對體育場館管理體制的改革,國內外大型體育場館的管理方式出現靈活多樣性。
三、改進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要徹底改變我國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就必須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突破傳統觀念和傳統做法的束縛,盡快理順各種關系,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經營管理體制和良性運營機制,促進公共體育場館在市場經濟和體育產業化的條件下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
1.解放經營思想,全方位樹立市場觀念。在傳統經營思想的指導下,我們習慣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者對立起來,認為注重社會效益(如免費開放),經濟效益就要受損失。其實,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者是辯證統一的。社會效益好,市場就會越做越大,有了市場,經濟效益自然就可能上去。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利用社會效益去打造市場,為提高經濟效益創造條件;在取得經濟效益之后又如何去增強社會效益,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市場觀念起著決定作用。因此,我們要打破傳統經營思想的束縛,牢固樹立市場觀念。
2.積極借鑒國外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先進模式。國外體育場館管理模式的一大特征就是競技體育場館的管理經營呈現出社會化服務管理的特點。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采用了訓練基地服務社會化的管理機制。所謂訓練基地服務社會化,就是所有權與管理經營權相分離,將設施維修、餐廳管理、公寓管理、場地草坪及園林養護等工作分別以契約的形式委托社會服務公司負責,甚至委托一家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公司、俱樂部或社會團體。此種模式主要用于大型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由政府投資興建,交由民間財團經營管理,其經營最大的原則是以盈利為目的,在提高運動競技水平的同時,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對體育比賽觀賞和參與的需求。這種方式只是外國先進管理模式的一個簡單例證,我們應全面了解外國場館管理的先進模式,積極借鑒其中適應我國國情的運營管理模式,實現經營管理的科學化。
3.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應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場館的社會功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娛樂活動的需要,并在此基礎上,把體育場館的經營發展作為新興的經濟產業,促進我國大中城市和部分富裕的農村地區的社會消費與投資經營,帶動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一部分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體育場館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這是我國現階段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的必然選擇。
具體地說,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的建立必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要以管理體制改革為切入點,以體育場館經營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資源配置,以集約化經濟為經營內容,以大型專業物業公司為管理實體,實現體育場館的區域化和整體性綜合經營管理,使場館發揮最大的使用價值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喻小紅朱翔朱佩娟:公共體育場館產業化發展的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8)
[2]雷厲:國內外體育場館政策及對我國未來發展的啟示[J].體育文史,2000(3)
[3]陳立基:試論體育市場的若干理論問題[J].體育科學,1998,(4)
[4]葉加寶徐本力: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