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的改革首先是從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的。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最開始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最終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歷了一個曲折演變、不斷突破和深化發展的認識過程。
[關鍵詞]計劃經濟 商品經濟 市場經濟
1978年,我們黨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中國的改革首先是從經濟改革開始的,而經濟改革,可以說一開始就是朝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走的。但從最開始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最終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卻經歷了一個曲折演變、不斷突破和深化發展的認識過程。
經典理論家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是不存在商品和貨幣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列寧和斯大林開始也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生產。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因片面理解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和受前蘇聯的影響,也一度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商品貨幣關系,只有利用、限制、排斥和消滅商品經濟,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正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我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統的過多、管的過死,難以做到資源配置優化的弊端日趨明顯。毛澤東在50年代中期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已有所覺察,他在1956年的《論十大關系》報告中批評了斯大林模式。之后又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概念和“價值規律是一個偉大的學?!钡闹匾摂?,并號召全黨學習尊重價值規律。但由于對當時中國經濟性質認識上的局限性以及受傳統理論的影響,對商品貨幣關系和價值規律存在著深刻的偏見,使這一思想沒能堅持下去。1966-1976年“十年動亂”時期,中國商品經濟及其理論的發展再一次被粗暴地壓制和推遲了。真正從經濟理論和實踐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這中間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屆三中全會前,突破大一統的無所不包的計劃經濟觀念,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思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 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等人談話時就指出:“說市場經濟只限于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979年6月,五屆人大二次會議指出,必須通過政策建立起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體制。1981年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必須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同時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要大力發展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黨的十二大更加明確指出:“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這承認了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必要性和有益性,從過去計劃經濟完全排斥市場經濟轉向容許市場經濟存在,并試圖在計劃經濟的框架內引入和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從而實現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理論上的一次大突破。
第二個階段從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到一九九0年,確認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市場取向的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并強調“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備條件”。把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聯系在一起,這在國際共運史上是石破天驚的大突破。鄧小平多次高度評價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他說:“我的印象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我是這么個評價。”又說“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我看講清楚了。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沒有前幾年的實踐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寫出來.也很不容易通過,會被看作‘異端’。我們用自己的實踐回答了新情況下出現的一些新問題。”鄧小平高興地稱這個文件是個“綱領性文件”。說“全世界都在評論,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勇敢的創舉”。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提出,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問題認識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具體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突破了把商品經濟排除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外的陳舊觀念,第一次肯定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把商品經濟當作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內在屬性。二是突破了把指令性計劃當作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根本特征的傳統觀念,肯定了指導性計劃也是計劃的一種形式。但是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只承認商品經濟而不承認市場經濟,把市場經濟當作資本主義的東西。1987年2月鄧小平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為什么一談到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生產力發展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备鶕囆∑酵镜囊庖?。十三大報告放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提法,明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本質區別,在于所有制基礎不同?!薄坝媱澓褪袌龅淖饔梅秶际歉采w全社會的。”特別是明確提出深化改革的任務主要是“……逐步建立起有計劃商品經濟新體制的基本框架”,這種新的經濟體制的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這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模式的進一步接近,使我們對計劃與市場、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的再認識又推進了一步。
第三個階段從一九九0年到十六大前,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三大以后,我國改革加快了步伐。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改革目標,等等。當然,在那個時期對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取向還是存在不少不同看法與觀點,爭論的關鍵還在于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能否兼容的問題。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及時總結改革開放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和理論探索成果,首先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重要思想。1990年他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說:“我們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于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992年春,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時,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编囆∑竭@一系列科學論斷,糾正了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把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的傳統觀念,消除了人們對計劃和市場是姓“社”還是姓“資”的顧慮,打開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思路,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使我們在市場與計劃關系問題上的認識以及社會主義改革理論有了新的重大突破。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正式確定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從原則上指明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這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實踐和理論上的重大突破。解決了一個關系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問題,經濟體制全面向市場并軌,改革舉措由過去的小步推進、單項實施變為整體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改革的重心開始由“破”而“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從此進入了全面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階段。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憲法》第十五條修改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鄙鐣髁x市場經濟第一次寫進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把十四大所確定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加以具體化和系統化,進一步構畫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藍圖和基本框架。1997年9月年的十五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理論進行了創新和發展,第一次系統闡述了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的理論,肯定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回答了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這些具有突破性的新理論、新思想、新觀點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第四個階段主要是黨的十六大以后,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如果說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那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主要重點在于我們要實現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統籌兼顧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方方面面。《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是在充分總結改革開放25年來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國內外形勢后反復醞釀制定的,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又一突破和創新。
回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的不斷豐富和完善進程,可以看出,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突破了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創造性地提出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科學思想,從理論上非常明確地回答了長期困惑人們的一個重大問題,即社會主義能否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問題,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由此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十六大報告中關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做出的歷史性貢獻,體現了我們黨堅持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巨大勇氣”一段話的豐富內涵,更加堅定了我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信心。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83頁
[2]《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91頁
[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08頁
[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03頁
[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364頁
[6]《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3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