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按照系統學及生態經濟學的原理,根據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提出了其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將其綜合效益分為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景觀效益等四個子系統共二十二個具體指標。根據多目標規劃的要求,提出了運用成熟的層次分析法(AHP)進行指標權重的確定,用極差正規化方法無量綱化數據,用加權平均法得出綜合效益值及各子效益值。
[關鍵詞] 長江上游 旅游業 循環經濟 效益評價 指標體系
長江上游的大九寨環線,是以成都-都江堰-汶川-松潘-九寨溝為西線和成都-綿陽-江油-平武-九寨溝為東線的環形旅游線組成的地帶。由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及眾多的人文古跡,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際與國內游客,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旅游基地。特別是近年來推行的旅游業循環經濟模式,對保持大九寨環線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本文將就其效益進行分析,以期構建一套可以用于定量評價大九寨環線旅業游循環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及方法。
一、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及效益評價原則
由于九環線地處長江上游,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生態條件脆弱,面臨著開發與保護、鞏固與發展的雙重任務。實現九環線區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生態優先,以生態建設為主,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綠色通道建設和生態城市建設等生態工程,逐步恢復森林景觀,培育森林特色資源,優化森林的各種效益。建成九寨環線“春天一山花,夏天一山綠,秋天一山果,四季有景觀”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在保護好現有生態資源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好生態,增加植被,提高植被質量,同時要治理好污染,通過構建景區特色,把文化、景觀、娛樂融為一體,形成具有九寨環線特色的旅游文化。
人們從事旅游循環經濟活動是為了追求和提高旅游經濟效益,而發展循環經濟的目的就是要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力求把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為此需要采用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技術來評定旅游循環經濟的質量,分析和掌握旅游循環經濟模式的運行效果。根據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其效益評價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
所確定的標準和指標體系要能夠科學地反映出旅游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內涵。指標的選取要建立在生態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和循環經濟等相關理論基礎上,并考慮指標間客觀的相互內在聯系及完整性。
2.動態可比性
動態可比是指旅游業循環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可以在時間上進行動態比較,說明循環經濟效益提高的速率,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體現旅游業循環經濟的價值。
3.綜合性
指標的設置要全面系統、公正客觀,能確切的描述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效益, 防止片面化、避免出現系統性的偏差指標,通過設計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環境效益和資源的利用效率統一起來。
4.可量性
指標計算要力求簡單,其計算依據的資料應該比較容易取得,個數不能太多,以便于實際統計和計量。
二、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循環經濟是一個涉及經濟、環境、社會多方面協調、綜合發展的整體,可以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共贏 ”發展。國家發改委、統計局、環保部于2007年發布了我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宏觀及工業園區),包括的指標有資源產出指標(主要礦產資源產出率、能源產出率、土地產出率、水資源產出率)、資源消耗指標(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取水量、重點產品單位能耗、重點產品單位水耗)、資源綜合利用指標(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廢物排放指標(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工業廢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這些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采用了層次分析方法,根據循環經濟評價總目標,分解為若干層次,即各級子目標,最后提出描述、表達目標的各項指標,即最后一層的具體指標,這樣建立的指標體系,能夠保持嚴格的內部邏輯統一性。這些指標體系大部分可直接或間接地為旅游業循環經濟評價所用,但也要考慮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選擇與使用。
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效益一般由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個部分組成,涉及面廣、體現方式多,既抽象又具體,具有綜合性、傳遞性、交互性和時間性等基本特性。因此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多因素組成的多層次的復雜系統,經濟、社會、自然資源與環境各個子系統既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各個子系統由多層次組成,彼此之間也是相互獨立、相互關聯的.整個旅游業循環經濟效益指標體系呈現多維空間的指標群體結構。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通過科學合理的分解、歸納和綜合,采用層次分析方法構建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三個層次構成,其中第一層為總目標層,即綜合效益,第二層為子目標層,即各子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景觀效益,第三層為指標層,即各子效益分成的具體評價指標。
三、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效益值的計算
1.各指標權重的確定
各個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在綜合評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權重的大小對評估結果十分重要 ,它反映了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和德爾菲法,聘請相關專家,采用1~9標度法(表1),通過經驗分析,從上到下確定指標間兩兩相比較的重要性比值(同時2、4、6、8、1/2、1/4、1/8為兩兩判斷中間狀態對應的標度值),從目標層到指標層分別建立判斷矩陣表(表2),通過計算矩陣的標準化特征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即可得到較為真實的某一層因素相對于上一層次某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權值,即層次單排序權值;在此基礎上,再與上一層次因素本身的權值進行加權綜合,即可計算出該層因素相對于上一層整個層次的相對重要性權值,即層次總排序權值。這樣,依次由上而下即可逐層計算出最低層因素,即具體評價指標相對于最高層的目標相對重要性的權值,也即各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權重。
2.指標值的無量綱化處理
在如圖1所示的22個評價指標中,指標間由于其量綱、函數關系、絕對值不同,不具有可比性,無法按照多目標規劃的基本思想綜合成一個能從總體上衡量系統優劣的單指標,因而需要對同一指標在不同數值下的價值予以量化,也即無量綱化處理。指標無量綱化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極差正規化法、標準化法和均值化法。這些無量綱化處理方法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中均有所應用,各有特點。本文采用級差正規化法進行無量綱化。級差正規化法主要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Mi為第i項指標評價值;Xi為第i項指標監測值;Ximax為第i項指標數值最大值;Ximin為第i項指標最小值。其中正向指標表示該指標與循環經濟發展正相關,即指標值越大越有利與循環經濟的發展;負向指標則相反。
3.綜合效益的計算
旅游循環經濟的效益值是衡量旅游循環經濟效益的一項綜合性指標,是各項旅游循環經濟效益指標的加權平均值。據此我們可以用數學模型對其做定量分析:
式中,A為綜合效益指數;n為指標個數;Mi為第i項指標數據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值;Wi為第i項指標的權重。由此公式可以計算出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值、生態效益值、社會效益值、景觀效益值及其綜合效益值。
上式計算出的A值,作為衡量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效益的指數,其值越大,說明該區域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措施得當,綜合效益越好;其值越小,說明該區域旅游業循環經濟的措施需要進一步改進,綜合效益越差。同理,上式計算出的各子效益值,也能對應說明該區域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景觀效益的相對好壞。
四、小結
本文對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和效益值的計算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為科學分析旅游業循環經濟模式的成效提供了技術支持。運用該方法,通過收集、整理、計算、分析相關數據,便于掌握和了解該地區生態旅游的總體狀況、主要特點、存在的不足,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旅游業循環經濟模式,科學地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做好生態旅游活動的經營管理,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與統一,從而實現該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整個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周中林: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9
[2]姜春前何藝玲韋新良:森林生態旅游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04,17(3):334-339
[3]錢尚瑞王岳能蘇為華:經濟效益評價方法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4]胡永宏賀思輝:綜合評價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5]袁柏瑞:農業資源開發生態效益評價及應用[M].北京: 氣象出版社,1993
[6]常金寶李吉躍:干旱半干旱地區城市森林抗旱建植技術及生態效益評價[M].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