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集群理論的發展與實踐表明,安徽在產業集群的培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后發優勢,主要體現在區位、資源、經濟基礎、歷史文化和戰略等方面。從安徽產業集群發展的實際出發,通過整合后發優勢,梳理和明確關于產業集群發展的具體思路,對于實現安徽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產業集群 后發優勢 區域競爭力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珠三角和長三角等沿海地區,遵循市場規律發展經濟,構造了在國內相對領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培養出了大量頗具活力和市場適應能力的微觀市場主體——產業集群。產業集群通過在特定區域內的大量彼此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貨商、服務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的集聚和發展,形成強勁、持續的區域競爭力,對于增強區域經濟活力,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增加經濟總量具有重要意義。
以沿海產業集群為示范,結合自身特色,安徽近年來在產業集群化發展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從總體上看,相對于沿海地區而言,安徽產業集群的數量和規模還有很大差距、集群發展的制度環境還有待改善、產業集群多停留在地理上的集中,組織結構優勢尚待形成、群內主體創新性不強等。統計顯示,安徽在產業集群發展方面明顯滯后。
二、安徽在產業集群培育中的基礎性問題
1.產業集群數量少,規模小。到目前為止,安徽產業集群的數量不多,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從2006年集群實現產值來看,10億元以上規模的產業集群23個,僅占2%,1億元以上規模的產業集群142個,占12%,說明集群規模以中小規模為主。一些龍頭企業實力和創新能力有限,對群體的帶動力較弱;產業關聯程度較低,配套能力不足。
2.產業集群發育程度低,分工協作關系不緊密。安徽省集群式經濟組織大多由“小而全”企業構成,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缺乏聯系與配合,發展不平衡。一些群體內部競爭多,相互聯系配合少。而且企業之間行業關聯度不高,群內企業之間的創新與合作意識淡薄。
3.發展環境有待改善,服務體系有待健全。首先,全社會對產業集群認識有較大的差距。如將區域內的某一產業說成產業集群,這勢必影響到如何更有效發揮產業集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其次,產業集群內部環境建設滯后,許多產業集群內企業間缺乏必然的產業聯系,難以形成各種能夠推動企業有效互動和相互促進的公共機制,由此導致行業自律差、競爭無序、惡性競爭現象時有發生。產業集群文化層次較低,信用狀況欠佳。產業氛圍淡薄,企業家精神缺乏,知識共享和相互學習的機制不健全。再次,不少地方在工業園區建設中急功近利,致使園區內部產業結構混亂,缺乏專業化特色,沒能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對產業集群發育發展的積極作用。最后,大多數地區發展產業集群,金融、研發、營銷、廣告等外圍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為整個集群發展服務的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代表整個集群內大多數企業利益、并成為其與政府和社會各界交往的行業協會不發達,社會化中介服務體系尚未形成,難以協調產業集群內企業間的產業聯系。另外與專業市場互動作用不明顯。目前安徽省專業市場的建設相對滯后,已經建立的專業市場,也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4.多數產業集群缺乏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安徽的產業集群缺乏創新機制和創新網絡,企業創新能力弱,導致群體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無法盡快升級。普遍缺乏研發機構和研發隊伍,缺乏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和培訓體系,產品銷售收入中用于科技創新的費用比重低,企業治理結構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企業間缺乏交流和互動,地區創新機制嚴重缺乏,產業集群自身的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三、安徽在產業集群培育中的后發優勢
1.區位優勢。隨著我國沿海和沿江地區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長三角已經成為我國最具活力和潛力的經濟區之一。安徽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獨特的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是承接沿海發達地區資本外溢,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帶,安徽交通發達便捷,處于中國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較為有利的位置,便于客商將其產品和技術輸往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
2.資源基礎。長期以來,安徽重視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安徽環境保護工程、大江大河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全省水資源總量達到1083.01×108m3,森林覆蓋率27.95%。礦產種類較全且儲量豐富。安徽總人口6400多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5%,基本上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人力資源較為豐富。安徽自然風光瑰麗秀美,是中國旅游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黃山風景區和皖南古民居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擁有九華山、太平湖等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2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
3.經濟基礎。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安徽已經奠定了較好的產業基礎,在汽車及工程機械、能源、原材料、家電、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涌現出像奇瑞轎車、江淮汽車、馬鋼、海螺水泥、豐原集團等一批骨干企業,對經濟的支撐力明顯增強。
4.歷史文化。老子、莊子都出生在皖北平原,皖北因此得以成為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源頭之一。安徽中部處吳頭楚尾,依長江之便捷,更是人文薈萃。而在眾多的地域文化積淀中,發祥于皖南地區的徽文化(含徽商文化)逐漸成了安徽文化的代表。它不僅創造了極大的精神文明,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逾越本區的社會經濟繁榮。在物質生產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安徽歷史文化特有的經濟內涵日益受到推崇和重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聚合力。
5.戰略優勢。國家提出的“中部崛起”戰略以及安徽實施的“東向發展”戰略,有助于打破安徽省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性瓶頸,以外力推動安徽各項體制改革的深化。長三角地區市場化程度高、體制創新能力強, 對全國各地改革產生了較強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兩大戰略的同時推進, 將加速安徽在思想觀念、經濟運行機制、政府管理體制等方面與長三角地區不斷對接的過程,實現安徽與長三角的全方位對接,推動安徽積極借鑒長三角地區的先進經驗,加快體制創新步伐,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為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創造條件。
四、整合后發優勢,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思路
1.加強產業集群的規劃引導。政府要制定明確的產業集聚和發展指導目錄及政策導向。制訂規劃時,要認清安徽省情,以發展“一地一品”特色產業為突破口,著力培育依靠當地企業家精神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集群、依靠傳統歷史產業基礎形成和發展的產業集群、依靠當地資源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依靠龍頭企業形成和發展的產業集群、依靠高校資源和科技人才創業發展形成的產業集群、依靠產業鏈招商形成的產業集群。
2.推動產業集中,構建產業集群核心網絡體系。安徽已有大量的工業園區,為產業集群化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為此,需要在繼續推進園區化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產業集群化的步伐,鼓勵有條件的園區逐步向集群化發展。對于工業園區存在的問題,要明確園區定位,加強分類指導,明確不同園區的功能、產業發展定位,強化技術創新功能和“孵化”功能。
3.重視人才和科學研究,鼓勵企業集群式創新。由于安徽經濟整體實力不強,相對于發達地區,人才外流問題較為突出。企業要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政府科技部門要積極探索建立企業高新技術論壇模式,重視發揮技術論壇在促進產業集聚中的競合機能,使集群中的各企業在競爭中求動力、在合作中求發展。
4.提高產業集群的規模經濟效應。目前,安徽蕪湖奇瑞轎車所帶動的產業集群初見雛形,但規模還是很小。針對產業集群沒有形成很好的規模經濟,以及縣域內的小企業沒有形成空間上的集聚,安徽應該把握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機遇,全力以赴搞好招商引資,最大限度地承接長三角勞動密集型和其他類型產業群的整體轉移,把長三角的產業鏈延長到安徽,促進產業集群有序發展,提高產業集群集中度,形成強有力的產業群體和競爭能力主體,推動中小企業專業化集群,加快專業園區或專業鎮的開發建設。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培育和壯大產業集群。按照“龍頭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制造業基地”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規模和技術優勢,培育產業鏈條和產業體系。
五、結語
要把安徽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后發優勢轉變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資源,就要積極學習和借鑒先發地區的經驗,規避矛盾,以前瞻性和跨越式的思維方式,突出特色,重視和加強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規劃和培育。從全省角度看,皖中和淮北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優質糧油生產加工集群,在兩淮形成煤電化產業集群,在沿江形成冶金和建材產業集群,在合肥、蕪湖形成汽車產業集群,在合肥、蕪湖、滁州形成家電產業集群等。只要能夠認真學習和借鑒,善于研究和遵循集群發展的規律,完善政策,搶抓機遇,安徽就一定能夠在提升區域競爭力、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躋身于東部發達省市的行列。
參考文獻:
[1]Michael E Porter.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仇保興:中小企業集群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3]錢平凡:基于產業集群的我國科技創新戰略研究[R].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2003(186)
[4]查道中:安徽省產業集群發展與升級的對策[J].當代經濟,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