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自由其實是一種經濟理念。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經濟活動的復雜化,經濟自由的內容不斷得到擴充。經濟法為經濟自由的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關鍵詞] 經濟自由 經濟法 辯證分析 國家干預
一、經濟自由思想的詮釋
要明確經濟自由的概念和內容,對經濟自由做個詮釋,必須從經濟自由的發展歷程談起。在西方,經濟自由思想的發展高潮主要分古典政治經濟學時期和新經濟自由主義時期兩個階段。
1.古典政治經濟學時期經濟自由思想。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布阿吉爾貝爾認為,一切貿易的自由往來是實現社會經濟按比例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其后的重農主義是18世紀中葉在法國產生的一種主張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的經濟理論體系。他們認為人類社會存在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即自然秩序,并依此提出實行經濟自由的主張,實質是希望建立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制度。1774年~1776年,杜爾閣采取改革措施,實施了一些重農主義政策,如建立了國內谷物的自由貿易、實行酒類自由貿易、廢除行會組織等,雖然結果失敗,但為經濟自由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做了實踐上的可貴嘗試。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認為在商品經濟中,每個人都以追求白己的利益為目的,反對限制經濟自由的重商主義政策,主張自由放任。近200年的這種自由經濟的思想和主張,促進了英國和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2.新經濟自由主義時期的經濟自由思想。從20世紀60年代晚期起,反對國家干預的新經濟自由主義開始興起。認為只有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工具進行各種經濟活動才能使整個經濟取得最高效率。任何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都會造成價格信號的扭曲,從而影響對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貶斥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我國古代經濟社會也存在著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兩大對立的經濟思想,但在封建制度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君權至上的學說,以及國家工商經營的管理策略,使得國家干預始終是古代國民經濟管理的主流思想。經濟自由思想主張利用商品規律自由競爭,擺脫所有違反商品規律的行政干預,以滿足人們追求財富的需要。這種思想其實是民間的經濟意愿。在我國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過程中,中國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明顯的變化。資本主義改良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生產技術和資本主義制度,要求將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入國內,主張經濟的自由發展。而由于封建制生產關系兩千多年的主導地位,中國的經濟自由思想始終不是主流思想,也無從談起經濟政策上的實踐了。
由此可見,首先,經濟自由一方面是一種經濟理念,是人們渴望社會經濟所能達到的理想狀態,即法律允許下的自主經濟決策和經濟行為;同時,它又是一種經濟制度的安排方式;其次,在經濟自由思想的發展歷程中,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經濟活動的復雜化,經濟自由的內容不斷得到擴充。結合當今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將經濟自由的主要內容概括為財產自由,生產經營自由,競爭自由和個人和團體的發展自由四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自由的內涵和外延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擴張。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文化思想的多元化,經濟活動主體和經濟行為也會更加多樣化,經濟自由的內容將隨之愈加豐富。
二、經濟法為經濟自由提供強有力保障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民商法和經濟法是經濟自由賴以實現的重要法律,但這兩個法律實現經濟自由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民商法中實現和保障的是個體的自由,而經濟法中的經濟自由則是超越了個體的界限的、總體的經濟自由,即在社會整體范圍內,每一成員或者絕大多數成員都享有個體自由。經濟自由作為經濟法的理念、價值目標和原則,體現在經濟法的各個組成部分。
在宏觀經濟領域,經濟自由首先表現在政府定位方面。經濟法要求轉變政府職能,改變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真正實現國家行政權與國家所有權,以及國家所有權與企業財產權的分離,從而促使企業成為獨立的經濟主體;其次表現在政府管理和決策方面。經濟法要求實現中央和地方經濟職權的合理劃分,充分發揮和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且要求建立合理嚴謹的程序機制,將宏觀經濟決策構建在各經濟主體自由、充分對話的基礎之上,以促成經濟決策形成的民主化。
在微觀市場領域,經濟自由首先表現在市場經濟結構的自由。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自治團體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主體逐漸興起,在經濟管理體系中的地位也愈趨顯要。就經濟自治團體與政府的關系來看,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自治團體的經濟管理功能日漸凸顯,一些傳統上隸屬于行政機關的行政權力逐漸讓位于行業協會等經濟自治團體來行使,提高了政府調控經濟的質量。就經濟自治團體與市場主體的關系來看,由于經濟自治團體是其成員自愿組成的,通過自律規范可以實現市場主體利益的協調和保護。其次是市場主體的經濟自由。市場主體是指一切處于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之中,為政府所依法規制的企業及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市場主體對經濟民主和經濟自由的需求,主要包括經濟行為的自主決策、地位平等、經營活動自由等。這實質上反映了他們要求充分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以經濟民主與自由為基本原則的經濟法可以保障微觀市場主體正當權益的實現。
在社會保障領域,經濟法可以通過建立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等各項制度,對因喪失勞動能力或勞動機會而不能勞動或暫時中止勞動的勞動者、陷人生存困境的社會成員以及有特殊貢獻的社會成員及其家屬,提供物質幫助和服務,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蔣自強:經濟思想通史:3卷[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2]呂世倫文正邦:法哲學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李龍:西方法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