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旅游企業何時挑選新員工、是否參與教學過程、是否提供資助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多種模式的利弊分析,探討了旅游企業借助高職院校開發人力資源的新途徑。
[關鍵詞] 企業 人力資源 開發
招募高素質員工并使其迅速適應新崗位工作,是旅游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一項重要工作。鑒于旅游企業的崗位,如賓館的前廳、客房、餐廳,旅行社的導游和計調、景區的講解員等崗位技能具有一定的程式化和通用性,而大量的高職院校開設了相關技能課程,已有越來越多的旅游企業開始尋求與高職院校合作的新途徑,以節約人力資源開發成本。
一、旅游企業挑選新員工的方式
由于旅游企業與學校畢業生具有雙向選擇的自由性,因此,旅游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可以在不同時期介入學校進行員工選拔工作,具體方式有三種:
1.與學校合作招生。如2003年三峽環壩風景區旅游發展集團與三峽電力職業學院以此方式合作開辦了黃牛巖旅游表演班。其優點是:在入學時就把好未來員工素質關,并對員工進行深入了解;缺點是培養過程長,中途可能產生變數。
2.在學期中途對已有基本技能的學生進行面試,提前預訂部分優秀學生。其優點是:挑選余地大,避免與其他企業產生競爭;缺點是:學生不穩定,不能保證其畢業后到企業就業。
3.與學校進行長期的定點聯系。如日本國際飯店協會、阿聯酋麗景公司每年到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旅游系挑選一到兩次新員工。其優點是:有穩定的新員工來源;缺點是:對新員工的了解較片面。
二、旅游企業對教學過程的參與模式
1.全程參與。企業與學校共同招生,設計培養過程,共同開發課程,學生在校期間就融入企業,并接受企業的管理。三峽環壩風景區旅游發展集團與三峽電力職業學院合作開辦黃牛巖表演班就是按照這種模式進行的。其優點是:旅游企業獲得完全滿足該企業個性化的人才;不足是:當企業需求與學校教育不一致時產生矛盾,萬一有不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生或學生不愿去該企業,對企業和學生雙方都是重大損失。
2.部分參與。企業不介入學校的招生、教學過程,而是向學校提供行業發展需求和用人單位的招工意愿,接納學生實習。學校根據所了解到的信息自行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并使學生了解并接受該企業的文化和團隊精神。香港名人城市酒店集團采取這種模式與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舉辦了“名人城市酒店班”。其優點是:企業的需求在一種行業層面上能夠基本得到滿足,企業、學校、學生都具有再選擇的靈活性;不足是:新員工與旅游企業實際崗位要求仍有差距,企業需投入一定經費進行再培訓。
3.完全不參與。企業完全不參與學校教學,而是認同學校的品牌,根據對學校及其某個專業的了解和信任,將招工對象確定為該專業的學生,挑選學生來本企業實習或就業。日本國際飯店協會和阿聯酋麗景公司與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的合作模式就屬于這一種。其優點是:企業在前期培養中不必花費任何成本;不足是:學校只培養一般的通用技能,企業需要再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培訓。
三、旅游企業對學校資助的三種模式
旅游企業為了確保挑選到優秀員工,增強對學校和學生的吸引力,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與學校簽訂培養合同,并適當地對學校或學生進行資助。具體操作中也采取三種方式:
1.不予資助。旅游企業根據對學校的了解及自身的需要與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合同,學校進行有針對性的招生和培養,學生自掏學費,旅游企業提供學期中實習和畢業后的就業機會。寧波喜來登大酒店、廈門京閩中心酒店等與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采取了這種合作方式。
2.給予部分資助。旅游企業為穩定所挑選的學生,加強合同約束力,給予學生部分學費資助。北京紅番茄荊楚情飲食有限公司與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簽訂的就是這種協議。紅番茄公司對所挑選的學生分期資助其一定數額的助學金,受資助的學生在該企業實習半年后還必須再服務半年才能另行擇業,否則要承擔賠償責任。
3.全額資助。旅游企業對于某些特殊專業的人才有需求而又不容易招聘到,可以采取全額資助的形式向學校下“訂單”。三峽環壩風景區旅游發展集團與三峽電力職業學院合作開辦的旅游表演班即屬這種形式。環壩景區旅游發展集團出資負擔學生的教育經費,并且每個月給予學生一定金額的生活補助費,其條件就是學生畢業后必須為企業服務五年。
這三種模式下,企業、學校、學生三方的利弊對比如下:
四、探討
旅游企業借助高職院校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的途徑,理論上有3*3*3=27種。其中,我們研究認為利益較為明顯的有以下幾種:
1.當旅游企業本身規模大、實力強、品牌形象好,所需通用性技能、程式化崗位員工時,可對多所院校進行考察,最終確定部分學校作為固定的新員工基地,挑選優秀畢業生到該企業工作,但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企業并不給予資助。
2.當旅游企業本身尚未形成較有吸引力的品牌,規模較小而又急需員工,為避免和大企業競爭,可提前與在校生簽訂助學協議,確保其學到實用的操作技能后到企業實習就業。
3.當旅游企業需要較多特殊專業人才而自主培養成本巨大時,可以與學校合作開辦相應的專業技能班,對學校和學生進行一定資助,并與學校共同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實訓課程,最終使之完全符合用人企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家芬:“訂單式教育”的探討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7(3)
[2]錢鳴:“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