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新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2007年1月1日,新會計準則在深滬各個上市公司中開始實施。各上市公司的年報成為了人們最為關注的焦點。
一、公允價值的引入對企業財務報告的影響
引入公允價值,對企業財務報告的影響最直觀的就是體現在利潤表上。
新會計準則規定,凡交易性證券的投資必須在期末按交易所公布的市價計算價值,變動部分計入損益,而并非用以前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也就是說,上市公司所持有的股票即使沒有轉讓或出售,也應以公允價值來計量,并將結果確認為當期損益,這使得利潤表體現了全面損益。
二、公允價值與投資收益
在新會計準則發布后,隨之也出現了人們對于新會計準則中的公允價值計量法會不會成為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新工具的質疑。而如今上市公司的業績似乎是對這種疑問的肯定。
那么,新會計準則中對于公允價值的應用難道不符合我國的市場發展趨勢,真的會被上市公司用來操縱利潤了嗎?其實不然。
首先,從現實狀況來看。以前,企業要按照“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確認股票投資收益。也就是在結算日時,看股票的取得成本和市值哪一個更低,就以低價確認收益。即使是牛市,賬面上也只能用成本(即買入價)確認投資價值,無法顯示出市值的實際變化,不能充分反映證券投資的實際。眾所周知,2006年和2007年我國的股票市場行情火爆,可謂是“牛氣沖天”,這使得以公允價值計量的上市公司股票投資收益大幅增長。
其次,在21世紀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之所以被認為將取代歷史成本模式,除了其比歷史成本更具相關性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在于公允價值的計量能真實地反映企業資產的變動情況,能反映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這一點,似乎被人們所忽視了。資產的實際價值總是隨著時間等因素而變動,相比歷史成本計量的靜態性,公允價值計量始終都是堅持動態的價值反映。而對于不同的計量方法帶來的利潤額的巨大差異,并不能意味著公允價值本身就會使得利潤容易受到操縱。如果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公允價值只會促使企業的真實價值得到發現。
再次,公允價值與利潤操縱之間并無必然聯系,公允價值是利潤操縱的一個手段,不是其根源,在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也存在利潤操縱的情況。公允價值要想成為利潤操縱的工具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上市公司管理層蓄意造假、會計審計人員失去職業道德與證券市場監管失靈。事實上若具備了這三個條件,那任何制度也不能有效發揮防護作用,再好的準則也將無能為力。
第四,新會計準則已考慮到了公允價值被誤用的情況,一方面,公允價值的應用是謹慎的,目前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面采用;另一方面,公允價值的確認要有相應的規定,如對“商業實質”、“可靠計量”等條件的規定,企業并不能隨心所欲的實行的,很多達不到有關條件的企業目前還不能實行公允價值計量。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確定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時,更充分地考慮了我國的國情,做了審慎的改進。
三、公允價值在現階段合理應用的措施
從公允價值的應用對上市公司的利潤產生的波動來看,我國要完全的引入公允價值還需要有一段漫長的歷程。這之中,公允價值的應用必然會存在一些問題,諸如,現值估價中主觀估價成分偏大,又如可操作性中會計人員和評估人員對于公允價值的運用尚不成熟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就需要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
首先,選擇性地使用公允價值,逐步擴大使用范圍。在比較成熟的市場下,用公允價值進行資產計量,有利于有價證券、汽車等長期資產方面的評估;對于現階段的不成熟市場,要盡量減少公允價值作為計量手段。待有關法律法規健全,市場成熟后再引進公允價值也不失為晚。
其次,著手建立市場信息數據庫。為了獲取現金流量的相關信息,各行業應著手建立行業市場信息數據庫。企業歷史實現的收益往往是預測未來收益的重要依據,通過過去的現金流可以預測未來的現金流。必須建立容量大、時效性強的行業數據信息,方便職業人員在資產定價時選取適當的參數。
再次,還要加大會計人員專業水平和素質的培訓工作,尤其是評估人員的培訓,專業人員的素質是使用公允價值模式的有力保證;同時,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這對會計人員是起到有力的約束作用,也是公允價值實施的另一保證。
上述幾項措施主要是從政府和會計人員的角度提出的,實施的主觀性較強,因此要真正發揮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優勢,更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的資產狀況,還是應該基于市場的角度來分析:
首先,公允價值與全面收益有著天然的聯系,后者是前者的理論基礎。所以我國在引入公允價值的同時,應該對全面收益做出新的解釋,這是適應市場的要求。按照FASB的規定,全面收益包括凈收益和其他收益,前者是已經實現的,后者是未實現的。新準則下的企業財務報表僅僅反映了金融資產和負債公允價值的變動,對期于按有關準則應確認但不符合實現準則的項目則饒過了利潤表直接在資產表所有者權益中反映。因此,資產負債表中年凈資產變動不等于利潤表中確認的凈收益,導致兩表不一致。所以,在傳統的利潤表上,若增加反映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的全面收益的表,對于正確衡量企業財務業績有著很大幫助。從國外的情況看,IASC、FASB、ASB都將全面收益表放入企業的財務報表中,并將其作為衡量企業業績的第二張報表。
其次,可以在財務比率指標上進行創新。最能體現企業業績好壞的便是各種財務比率,它是基于財務報表中的各種數據取得的,從操作上來說,簡單易行。根據新會計準則的規定,交易性資產期末按交易所公布的市價計算價值,那么,如果把利潤表中“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或損失”與凈利潤進行比較,得出公允價值變動凈利潤率,便能看出公允價值變動對凈利潤的貢獻,這一比率越大,說明公允價值的變動對凈利潤的貢獻越大,意味著損益的波動性越大,市場風險較高,因為交易性資產的公允價值企業是無法左右的。可以看出,創新財務指標,不僅增加風險管理策略還能提高財務預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