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8年春節期間的雪災,給人民、社會和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由此引出對當前出現的新型威脅的認識,通過將其與傳統的風險因素進行特征比較,聯系到由此類威脅導致的一些典型案例,提出應將供應鏈風險管理提高到企業戰略的高度來加以分析和設計。
[關鍵詞]供應鏈戰略 多元化戰略 場景規劃 彈性供應鏈
一、引言
2008年1月10日起,中國南方出現近百年罕見的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37.9億元。死亡60人;失蹤2人。盡管危害的直接導火索是異常的天氣,然而,導致損失擴大到如此出乎意料的地步,則不得不歸咎于電力中斷和運輸(尤其是鐵路)受阻等進一步地后序事件的影響,更深入地探究其原由,是相關企業對其供應鏈風險的重視不足。
我國用電以煤炭發電為主。目前國內通行標準是,電廠要儲備15天的煤。按照往年慣例,春節前是煤價較高的一段時期,許多電廠不愿意負擔這個成本,又考慮到南方冬季氣溫平均在零度左右,地面難以積雪,即使暫時燃料供應緊張,也比較容易通過臨時調配等手段解決。所以,發電廠的儲備煤多數都不夠規定儲備量。然而,今年降雪出乎意料的量大、時長、范圍廣,所有的電廠都同時面臨了燃料緊缺的問題。雪上加霜的是,輸電線塔的倒塌致使電力供應部分中斷,電力供應的不足進一步導致鐵路運輸的主要工具電力機車不能正常運轉,致使運輸受阻,甚至中斷。作為最不易受到天氣影響的運輸工具,鐵路的癱瘓意味著物流的全線滯塞。
盡管天氣原因是企業不可控的外部因素,而燃料供應、成品輸送、服務履行則屬于企業典型的供應鏈過程,它們的延遲和中斷與企業供應鏈的設計有著直接的關系。并且近些年來,威脅供應鏈的風險因素,表現出了一些新型的特征。通過對新型威脅與傳統風險因素的比較分析,本文提出要從戰略的高度給予供應鏈足夠的重視,以及應對此類新型威脅的幾種戰略措施。
二、影響企業供應鏈的新型威脅
區別這些新型威脅與傳統的風險因素,認清它們的成因,解釋其對企業經營及社會效益的影響,對于企業的供應鏈設計具有重要的提示意義。這些不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帶來新型威脅的事件不但是突發性的,而且幾乎沒有什么預先的征兆。如:2008年春節期間的雪災、“911”、非典等。
2.它們處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之中,每次的發生都呈現出一些不同與以往的新形式,使得在事件的處理方面,難以參照歷史的類似案例。如:禽流感“人傳人”傳染方式的出現。
3.這些事件具有區域性的特征。
對新型威脅與傳統風險因素的比較分析,請參看表。
這些威脅發生的概率極小,產生的破壞性又極其巨大(幾乎威脅到企業的生存),同時兼具不可統計的特性,使它成為保險的一個盲點。從風險管理的基本認識出發,經營者更關注預期利潤的取得而非高額利潤的回報。所以,此類威脅日益受到企業經營者的重視。此外,這些威脅還在不斷的進化和變異,使得企業難以識別和控制,并且,給企業造成損失的主要原因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由此事件為誘因,其后的一系列相關事件,給企業應對此類威脅增加了更多的困難。如,在全球反恐過程中,新的安全法規導致企業的供應鏈物流延遲,相關費用大幅提高。
一體化戰略是傳統的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戰略手段之一,它通過整合企業上下游資源獲得較強的應對風險的能力,而在新型威脅之下,將招致更大的風險;通過撤消或延遲投資獲得期權以及采取低風險市場定位方式實施回避的戰略,除了可能喪失投資機會之外,對應對新型威脅的幫助甚微;通過借助政府力量或提高自身市場支配力得以運作的控制戰略對于大多數新型威脅事件沒有效果。
新型威脅表現出的風險特征是系統性的。應對這種不確定性因素必須從企業運營的整體商業環境出發,突破常規的風險預測思路,同時在設計供應鏈方面,關注供應鏈過程對突發事件的響應能力,以及響應過程中,政府及多家企業的集合作用效果。
三、應對新型威脅的供應鏈戰略
傳統的風險管理包括保險、風險管理過程等策略以及筆者在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若干戰略措施。然而,它們在面對新型威脅時的不足已經顯現出來。一方面,這些威脅的不可預知性,使得企業難以采用常規的風險識別方法去發現它們,更無法談及評估;另一方面,它們造成的危害又是如此之大,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如果對其進行有效的利用(并不是要求企業逆市增盈,而是只要能比競爭對手做的更好),就可以加強自己的競爭優勢[ ]。所以,應對這類的風險,僅僅是簡單的策略回應是不夠的,應該把它提高到企業的戰略高度,從企業資源規劃過程入手,確定供應鏈戰略。在經濟全球化迫使供應鏈全球擴張的今天,供應鏈對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影響日趨重要,甚至于,在“911”事件以后,不少國家把供應鏈安全列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1.多元化戰略
多元化戰略可以體現為產品、市場或投資的多元化。它可以使企業回避由單一威脅因素導致的風險。尤其是,新型威脅的區域性特性使得多元化成為一種合適的戰略形式。如:為應對恐怖襲擊可能導致的輸送中斷,俄羅斯采用了油氣出口的多元化戰略,多樣化了出口路線以及開拓了新的市場。
然而,采用多元化戰略往往以降低資產回報率作為代價,當多元化程度加劇時,這種狀況表現的更加明顯。研究證明,適當的多元化對于企業的績效貢獻是積極的,但同時會增加企業暴露于更多的政治、文化風險威脅的機會,提高風險評估的難度,也給企業對復雜供應鏈的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應鏈戰略聯盟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來實現風險共擔、知識共享、合作研發等目的,是實施多元化戰略的有效途徑,不過,它會提高企業間的互相依賴性。
2.場景規劃
場景規劃(cenario planning)是一種戰略規劃方法,它通過設計和勾畫出幾個未來可能發生的場景、故事,促使企業管理者思考未來可能面對的各種情況,以便這些情景真實發生時,他們在思想上能有充分的準備。
應對新型威脅,必須基于對當前商業環境的認識,并能夠突破常規思維,假想可能遭遇的不確定性威脅。在2008年春節雪災事件之前,如果我國的電力企業或鐵路運輸部門能夠利用情景規劃,開發出交通中斷的場景,由此實行“頭腦風暴”式的分析,發現在燃料供應方面可能存在的短缺問題,提前做好儲備工作,或者,鐵路運輸部門在已經實現電力化運輸的基礎上,情景規劃出,如果電力供應不足可能導致運輸中斷的情景,從而提前補充在牽引動力方面的不足,如準備適當的內燃機車頭等,那么,就可以在災害真實發生之時,將損失降低到較小和水平。
同時,常被用來考慮和計劃的未來情景還包括壓力團體的抗議(如罷工)、產品安全、雇員健康、行業制裁、供貨商破產、IT系統故障等天災人禍。情景規劃的同時,它還是一種鼓勵學習型的組織文化的有效機制,在幫助所有的參與者共享對此情景的理解過程中,使大家明確,組織未來的發展必須與其投資與能力相適應,由此,強調學習和適應環境。
當然,情景規劃也是有弱點的,產生的情景可能會誤導組織。一方面,它可能只是來自于對個別直接影響的突出因素的分析之下。另外,在一些實際情況下,情景建立過于簡單,如:只是分為樂觀情況與悲觀狀況,影響分析結果對企業決策的提示作用。
3.彈性供應鏈
彈性是指一個系統在發生故障后回到原始(或新的更理想)狀態的能力。如果理想狀態不同于初始狀態,那么,彈性還應包含“適應性”。作為供應鏈的核心要素之一,彈性不只意味著管理風險的能力,更意味著比競爭對手處于更好的態勢,甚至從中斷中獲得競爭優勢。
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廣泛采用“精益生產”、全球采購、業務外包、集中化等策略,使得現代供應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遭受風險的影響。傳統上,企業在進行供應鏈設計時往往考慮的是如何優化成本和客戶服務,很少以彈性優化為目標函數。選擇“瓶頸點”和“關鍵路線”上“預嵌”冗余是彈性供應鏈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瓶頸點”通常是指能力受限或沒有可選后備方案的點。“關鍵路線”則是可能占用供應鏈時間最長或者引發供應鏈波動的可能性最大的路徑。表現為:提前期長,單一供應源,節點間的可視性差,可確認的風險水平高等特征。所以,對組織過程的理解是實現彈性供應鏈的基本要求。
如在2008年春節雪災事件中,電力中斷是引發大面積災害的主要原因。我國的輸電線路設計上采用雙回路設計思想,已經考慮了通過冗余防止單個輸電線路中斷引起的全線中斷問題,但在雪災中,線塔在不堪重負倒塌之后,“雙路”都成了“斷路”。鐵路部門在牽引動力上的彈性不足也是運輸受阻的原因之一。
一個組織成功應對不可預見事件的能力一直是它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由于現代供應鏈是一種復雜的網絡組織,可能遭遇風險的數量與種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所以彈性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中就顯得更為重要。
四、結束語
市場的發展,競爭的加劇,導致企業為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不斷地擴張其供應鏈的覆蓋范圍,供應鏈的脆弱性隨之增強。
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導致供應鏈中斷、延遲等風險的新型威脅,呈現出一些區別于傳統風險因素的特征,并且它們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造成的危害也十分巨大。筆者通過對它們的比較分析,提出應從供應鏈戰略的角度加以應對,它們包括多元化戰略,場景規劃,彈性供應鏈,并且討論了以往的供應鏈風險戰略(如一體化戰略、回避戰略、控制戰略等)在應對此類威脅方面的不足。
參考文獻:
[1]佚名:回眸2008年中國雪災[EB/OL]. http://www.zgjrw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66, 2008-3-1
[2]Knight D. The relationship of team goals, incentives, and efficacy to strategic risk ,tactical 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2): 320~338
[3]Hallikas J, Virolainen V M, Tuominen M. Risk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in network environments: a dyadic case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2, 78: 45~55
[4]Enderwick P. Managing the New Global Threats[J]. University of Auckland Business Review, 2006, 8(2): 63~72
[5]劉麗文:供應鏈管理思想及其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過程[J]. 管理科學學報,2003,6(2): 81~88
[6]寧鐘王雅青:基于情景分析的供應鏈風險識別——某全球性公司案例分析[J]. 工業工程與管理,2007,(2):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