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專利制度賦予專利的獨占性和擴散性特征,指出企業可以利用專利的獨占性獲得對技術和市場的壟斷,利用專利的擴散特性獲取戰略性情報,并尋找戰略競爭對手和戰略合作伙伴,還可以組合運用專利獨占性與專利擴散性來建立企業戰略聯盟。
[關鍵詞] 專利制度 獨占性 擴散性 企業戰略
一、專利的特性
專利制度自1474年在威尼斯頒布以來,經過幾百年、特別是經過工業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發展和完善,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的一項法律制度。今天世界通行的專利制度具有明顯的兩大特性,一個是從法律的高度保護專利的獨占性,另一個是從法律的高度鼓勵專利的擴散性。
1.專利的獨占特性
各國的專利法普遍從法律的高度賦予了專利特有的獨占性權利。例如,我國專利法規定“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制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可以轉讓”;“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實施他人專利的,應當與專利權人訂立書面實施許可合同,向專利權人支付專利使用費。被許可人無權允許合同規定以外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實施該專利。”這種制度安排暗示了專利權人例如企業對自己專利的商業預期,它使專利權人不僅有可能在法律的保護下獲得開發專利的成本補償,而且有可能通過取得專利在法律的保護下獲得壟斷利潤。
2.專利的擴散特性
與此同時,各國專利法也普遍從法律的高度規定了專利的擴散性義務。例如,我國專利法規定“ 申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應當提交請求書、說明書及其摘要和權利要求書等文件。請求書應當寫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名稱,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姓名,申請人姓名或者名稱、地址,以及其他事項。說明書應當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說明,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準;必要的時候,應當有附圖。摘要應當簡要說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要點。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說明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另外,專利法還對專利權人的權利作了時間限制,超過了專利法的保護期限,專利便可以被任何人或任何組織進行任何形式的利用。這種制度安排,說明了專利法在賦予專利獨占性的同時,又強行地規定了專利的擴散性義務。專利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權,本身就有天然的擴散性特點,專利法的信息披露要求,又進一步強化了專利的這種擴散性。專利的這種擴散性特性,有利于專利這種具有公共物品和非排他性質的特殊財產在一定程度上為他人利用。
二、專利獨占特性在戰略管理中的妙用
專利獨占權與經濟壟斷不同:其一 ,經濟壟斷著眼保護的只是公司企業,而專利制度從起源和設立目的來看 ,是為防止“外部經濟效應”而授予發明人成本收回的機會以鼓勵創新。它保護的著眼點并不是公司企業,而是思想發明和有創造性的表達。其二 ,經濟壟斷是市場競爭和企業規模化發展的產物,它是市場經濟內生的,其壟斷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本身難以界定,也難以事先控制。而專利壟斷是法律授予的,它以公開信息為對價,通過期限性的約束和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把壟斷的負效應進行事先限制。因此,雖然專利制度在生產技術產品的層次上限制了競爭,卻在技術創新這一更高層次上促進了競爭。雖然法律意義上的專利壟斷與經濟學意義上的經濟壟斷含義不盡相同,但專利技術的合法壟斷一旦通過專利產品的生產、制造、銷售、進口表現出來 ,實質上就構成了經濟壟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關鍵因素。
1.利用專利的獨占性獲得企業對技術的壟斷
由于專利法賦予專利的獨占性,企業就可以從戰略的高度來獲得程度不同的經濟壟斷。例如,如果一個企業計劃進入某一個或某幾個市場,那么,它可以申請一個范圍非常寬泛的基本專利來保護其基礎技術,然后再申請一系列范圍狹窄的外圍專利來覆蓋改進的技術。運用這種方式,企業可以用成十成百的專利構筑一道圍墻,包圍一切與商業化相關的創新,從而獲得對該技術的壟斷。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企業發現某項技術具有遠大的前途,但還不清楚它何時才有技術價值或商業前景的時候,它依然可以率先申請它在此領域的第一項專利,并使這項專利技術相對“沉睡”,自己不用,也讓別人不能進入、不能使用。
2.利用專利的獨占性獲得企業對市場的壟斷
從原理上講,企業可以利用上述專利集群作為戰略杠桿,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它希望將其新技術和新工藝進行商業化的地方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專利,這樣一種保護使得它能夠在國際上推出新產品的時候提前做出周密的規劃,從而能夠把它的原創成果和營銷戰略鎖定在特定的國家,一開始可能是選擇一到兩個國家,以一種有限的規模來檢驗所推出的新產品的市場情況。因為它已經在這些國家申請了專利并獲得了專利權,因而它放心地知道那些想成為模仿者的企業不能復制它的創新,也不能把它引進到世界其他地方去。
事實上,一個公司一旦做出了戰略投資的決策,它專利戰略就可以緊緊為投資戰略和市場戰略服務。一個企業的工廠建到何地,產品銷售到何地,它的專利就可以跟到何地,因為專利制度容許企業將同一個專利在不同的國家重復申請,一旦它在這些國家申請了專利,其他任何人就不得利用它的技術,“為生產經營目的制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從而獲得對市場的合法壟斷。
三、專利擴散特性在戰略管理中的妙用
1.利用專利的擴散特性獲取戰略性情報
專利法的信息披露要求在企業獲取和使用知識的能力方面非常重要。例如,企業可以通過瀏覽專利數據庫來獲得其他公司正在做什么的一個大概印象。很多國家、還有國際專利管理機構、國際組織以及一些私人公司都建有許多專利數據庫。通過比較和分析專利信息,企業可以辨別新的研發動向和市場機會,還可以跟蹤競爭對手正在做什么。當專利申請被公布之后,專利說明、權利要求、以前的專利引用等更多的信息就會被披露出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可以研究這些專利文件的詳細細節。正如Kahaner(2000), Hall et al.(2000), Stephenson Riley(1982)指出的那樣,專利可以成為價值極高的信息來源。通過研究競爭者在相關領域的專利,并進一步對這些信息系統化,就可以明了誰是這一領域的重要角色,就可以判斷關鍵的潛在競爭者可能在哪里出現。軟件技術人員已經開發出新的數據挖掘技術,利用這種技術,可以生成公司自己的專利地圖和競爭對手的專利地圖,顯示各自的優勢和劣勢。通過先進計算機技術挖掘出來的專利情報,可以提示企業其主要的競爭者在哪里,正在干什么,企業經理們也可以運用專利情報來進行決策,決定是將特定的市場讓給競爭對手還是進入并進行競爭。
例如,有一個通訊設備制造業企業在某技術領域建立了專利地圖,這個企業很快發現它在這個技術領域是脆弱的,因為它只有3個專利,相反,它的主要競爭對手卻持有178項專利,而全世界在此領域擁有的全部專利數則達7000項。技術人員和經理們通過研究這個專利地圖,可以確定這些專利主要分布在世界上的哪些國家、地區和公司,并進一步分析這些公司的規模、財務狀況、市場份額、產品特點、研發計劃等等。要想進入該技術領域,該公司可以在幾種方案中進行選擇,或者選幾種方案進行組合,比如,尋求自己獨立的產品研發或專利研發活動,或者,購買現有專利的許可證,或者,尋求與某個持有相關專利的公司進行合資,或者,收購某個專利多而規模不大的企業。如果別的某個公司申請了一項這個企業感興趣的專利,那么這個企業也許可以將它的專利買下來,或者在同一領域拋出自己的專利,以便減少競爭者專利的經濟價值。
2.利用專利的擴散性尋找戰略合作伙伴
如前所述,當一項專利申請遞交的時候,專利發明人的優先權日期、專利人的姓名、專利人的地址、專利人所在的組織以及發明的主題都要被登記。當一項新發明被授予專利的時候,發明的細節要在專利文件中公布,它不能被保密。這種披露要求不僅對社會很重要,它對企業也有重要的戰略含義。一方面,申請專利的企業不能避免它的公布;另一方面,它也能夠將這種專利披露要求作為一種獲取利益的杠桿。
企業可以通過這種披露要求利用其申請的專利發出戰略意圖的信號,既對想成為競爭者的人發出信號,也對潛在的合作志愿者發出進行合資或進行專利許可的信號。專利申請這種制度程序有助于企業劃分出它的領地,同時也有助于顯示它的未來研究方向。如果該企業已經決定進入一個新的技術領域,那么一系列的專利申請既可以使得這一意圖進一步清晰明了,又可以強調它的嚴肅認真態度。其結果就是那些比較小的企業不得不對此進行注意并制定自己的相應計劃。也許這些比較小的公司重新調整它們的研發努力方向,也許這些比較小的公司探索某種形式的合作。
從這個意義上講,專利披露這種擴散形式又是專利排他性的一種特殊形式,因為正是通過專利披露的形式,一個企業可以謀求擋住別的企業在這個領域申請專利。專利制度還可以向那些想要成為證券市場的投資者表明該公司將來不大可能惹上索賠官司,因為它讓投資者知道它的技術已經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
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利用別的公司披露的專利信息,在全國范圍或全球范圍內尋找合作伙伴。例如,企業可以利用專利信息挖掘技術來了解潛在收購目標持有專利的相對年限特別是專利到期日,以便自己能夠評估潛在收購目標持有的專利將來是否依然有價值,在多長的時間內有價值,據此,企業可以辨別出具有良好前景的收購目標或合資目標。
四、利用專利獨占性與專利擴散性的組合建立企業戰略聯盟
專利制度提供的獨占權還可以被企業在專利的商業化期間或商業化之后用作知識共享的法律基礎,通過專利的交叉許可,組建戰略聯盟。所謂在商業化期間,就是跨國公司正在使專利技術商業化的過程中,所謂商業化之后,是指專利技術已經為企業帶來商業價值。專利交叉許可實際上是專利的排他性和專利的擴散性特點的組合使用,而不是單純的壟斷權的強化,因為專利知識以交叉許可的形式被共享是一種專利的擴散,但是,這種擴散是有前提和限制的而不是無條件和無限制的,只有所有參與的公司踐約一種排他性的承諾,它們才可以交叉許可,而其他沒有參與簽訂交叉許可協議的公司則不能使用或銷售該技術,這是專利技術獨占性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很多公司很難在某一技術領域領先開發并壟斷所有技術;現代科技產品的生產制造更是難以使用幾項技術就可以完成。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產品的生產往往需要多家企業的技術交叉和組合才能夠完成,因此,利用專利制度賦予專利技術的獨占性特性和擴散性特性通過專利交叉許可由若干個公司組建技術戰略聯盟就成為必然的選擇。例如,在半導體行業和電子行業,國際上的主要幾個半導體和電子企業巨頭就頻繁使用專利的交叉許可(Grindley Teece, 1997)。作為技術聯盟追求的一種高級形式,就是聯盟集團將成百上千的專利技術通過交叉許可進行打包,并形成行業或產品的技術標準,例如,信息技術行業的防火墻接口技術標準、歐洲通信行業的GSM標準,還有就是我國企業深受其苦的DVD標準,無一不是專利戰略聯盟的最高形式。
參考文獻:
[1]齊欣:跨國公司專利戰略分析與應對策略構建.國際經貿探索,2004,(5)
[2]丁德明繆榮:跨國公司專利戰略新動向.企業管理,2007,(5)
[3]吳國平晏莉:專利制度與技術創新的法經濟學分析.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