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國有快遞企業缺乏應對市場競爭的靈活性,民營企業更是在低端市場摸爬滾打,難以形成氣候,同時國外快遞巨頭正紛紛搶占中國市場。本文重點闡述我國快遞企業應如何整合資源,加強合作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并提出可供參考的合作模式。
[關鍵詞] 快遞 資源互補 合作模式
一、國內快遞市場現狀
國家郵政總局在1980年在我國首推快遞業務(EMS)以來,中國快遞業已經發展了28年,目前我國國內快遞市場呈現三大板塊,三大主體。三大板塊是指國際快遞業務、國內異地快遞業務,以及國內同城快遞;三大主體包括國有快遞企業、民營快遞企業,以及外資快遞企業。
國際快遞業務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業務,利潤最高,稱之為高端業務;同城快遞屬于高度勞動密集型業務,不需要發達的交通工具和尖端技術支持,利潤較低;國內異地業務介于兩者之間。2006年我國的國際快遞業務量為1.06億件,其中80%上由外資快遞企業承擔,可見我國快遞企業目前僅占有了中低端市場,企業利潤有大幅提高空間。
二、國有、民營快遞企業資源優勢分析
我國國有快遞企業主體是中國郵政集團(EMS),其次有民航快遞、中鐵快運等。由于體制原因這些企業都較早的擁有了較為完備的國內基礎設施及網絡布局,其中EMS覆蓋全國城鄉3萬多個網點,具有其他企業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同時又具有強大的干線運輸能力。通過與國際物流企業合作,基本建立健全了國際業務網絡。但企業缺乏能動性,市場反應相對滯后,在服務質量和管理方面也同樣存在的較大的弊端,雖然近些年各企業不斷出改革,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我國民營快遞企業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出現,絕大多數企業的業務集中在國內異地業務及同城門到門服務,由于貼近市場、價格優勢明顯加之電子商務的普及,近幾年間發展迅速,一些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在國內異地快遞市場已經超過了郵政系統。但民營企業干線運輸能力較差,缺少自有運輸設備,主要依靠與鐵路及民航部門的長期合作。
三、合作模式初探
面對國際快遞企業的入侵,國內快遞企業應該加強合作,整合資源,穩固并擴大中低端市場并積極擴大爭取向高端市場發展。針對以上分析的各類型企業經營特點及優勢,建議對三大主體業務的運作模式進行如下調整。
1.國內異地快遞業務
國內異地業務占國內快遞業務總量的六成以上,市場空間巨大。建立合作模式將兩者的優點合理結合,取長補短,起到穩固并提高市場占有率的作用。
各地郵政部門自行選擇當地較為理想的民營快遞公司作為聯營合作伙伴,采取類似于綜合運輸中的多式聯運形式,攬貨和遞送主要由民營快遞企業組織進行,干線運輸由郵政部門負責。在新業務模式下,通過郵政和民營兩個渠道匯集到大中城市的貨物,統一由郵政部門負責組織運輸,到達異地郵政部門后,根據當地聯營企業的投遞范圍將民營快遞無法送達的貨物保留,通過郵政部門渠道送遞,其余貨物均由當地民營快遞企業負責。
在新運作模式下,國有和民營企業都能更好的發揮自身優勢,提高自身企業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由于貨物在快遞過程中需要2~3家企業經手,因此貨物跟蹤、查詢等服務相較原有模式變得更復雜,但如果采用一票制服務,建立起民營快遞企業與郵政查詢網絡的對接,即可完全解決;另一個問題就是利益分配,建議采取分段式按勞分配原則,各企業在評估自身攬貨、運輸、投遞成本后,簽訂合作協議,企業間定期核消往來賬目。
2.同城快遞業務和國際快遞業務
民營快遞在同城快遞業務方面優勢突出,國營快遞企業在國際快遞方面具有優勢,兩者的互補行很強。目前國內民營企業很少涉足國際快遞業務。一些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合作通過取得較低折扣或者針對各外資企業對不同國家收費標準不同賺取得少額利潤,有些僅僅代為外資快遞巨頭收攬國際快件的業務。同城快遞方面,民營企業占據了國內80%以上市場,國有企業所占市場份額相當少。
按照上述的運作模式,郵政部門和當地的民營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全面開展攬貨業務,互相交叉運作。民營快遞企業接收到的國際快遞委托國企負責運送、投遞,僅收取攬貨費用。國企將接收到的同城快遞匯合異地發往本地的貨物一同交由本地民營企業遞送,對于民營企業無法到達的部分則自行負責投遞。在貨物跟蹤、查詢的服務及利益分配方面可參照國內異地業務的解決方案。
四、結語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物品快速獲得的需求日趨凸顯,快遞市場未來幾年將會有驚人的擴大速度。通過加強國有、民營快遞企業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抵御外資企業對我國市場的搶占,有利于國民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快遞市場發展研究課題組:《中國快遞市場發展研究報告》.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4月
[2]蘇偉:《中國快遞行業資源整合問題研究》,2007年4月
[3]曾祥培:《我國民營快遞企業競爭力分析》,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