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前對于我國貧富差距的研究的著眼點主要是運用基尼系數、庫茲涅茨倒U曲線等對我國城鄉、區域、行業的貧富差距進行分析,面對我國又出現新一輪的物價上漲,尤其是生活必須品價格的大幅上調的局面,筆者從物價上漲對我國貧富差距的影響的角度運用需求的價格彈性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進行分析后得出結論,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這從根本上有利于縮小我國的貧富差距,最終實現和諧社會的戰略構想。
[關鍵詞] 物價上漲 貧富差距 自身發展能力
一、最近一段時間我國的物價上漲情況
2007年年初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持續走高。至8月底CPI已經累計上升3.9%,8月當月同比上升6.5%,大大超過年初3%的預期。
《報告》認為,盡管目前CPI上漲主要由于豬肉以及食品價格上漲帶動,但其背后隱含著不容忽視的通貨膨脹壓力,如:成本推動、流動性過剩問題、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的完成、國際市場某些主要商品價格上漲,這些通脹壓力因素已經存在,在過去一段時期中積累起來,它們的影響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報告》認為,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消費價格乃至總體價格水平都可能比本世紀初的前幾年高。
二、物價上漲對于貧富差距影響的理論探討
價格彈性理論認為,需求價格彈性表示為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比商品自身價格變動的百分比。對于多元函數Q=f(p;p1,p2,. . . . pn;M)來說,在函數可以求導的情況下,Ed=-Q/P.P/Q,而生活必需品屬于需求缺乏彈性的商品,即Ed<1。
從圖中看出,物價的變動對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影響不大。也就是說,基于生活必需品這種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功能,在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發生較大幅度上漲的時候,人們也會拿出與價格相應上漲的額外收入來保證基本的生活。這樣,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加大了在自己原有總收入的比重而相應縮小了其他如:進修、投資的支出。即便在工資不斷上漲的今天,對于低收入群體而言,工資的增速遠不能跟上物價上漲幅度的情況下,這種“擠占”的情況會更加嚴重。
三、近年來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
我們從城鎮層面來考察2001年以來不同收入者階層之間收入分配情況。表1、表2顯示出,從2001年~2005年我國城鎮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是擴大的,收入在明顯“富者”階層集中。2001年城鎮最低收入戶居民與最高收入戶居民收入之比為1∶5.393而到2005年兩個階層間的收入比擴大到1∶6.83。就是說,在4年間最低收入戶居民與最高收入戶居民的收入差距擴大了近兩倍。這意味著,當前我國城市有近20%的人口獲得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不足10%,而另有20%的人口卻獲得了社會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這種收入不平等的變動趨勢表明,我國城市收入分配結構在向有利于“富者”的方向變化,“富者”占有的收入份額越來越多,而“窮者” 占有的收入份額越來越少。
四、結論及對策
1.結論
我們的分析結論是:從2001年~2005年,我國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越來越嚴重,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物價不斷上漲,尤其是與居民基本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必需品物價不斷上漲。與此伴隨的是,低收入人群由于所處的社會地位和職位以及所在單位的效益決定了他們所享受的社會保障和他們的勞動報酬一樣都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最終的結果是他們無法從根本上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進而不能從源頭上解決我國的貧富差距問題。
2.政策路徑分析
據上述分析,我認為政府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建立起一套緩解貧富差距過大的起點干預政策體系:
(1)加大對基本生活品尤其是住房、教育的價格控制。政府應通過國家糧、油、肉、蛋等基本生活用品的生產補貼來降低其成本,通過對上述物資的儲備來隨時平抑市場價格,以此來減少基本生活用品的價格波動對低收入人群對生活支出的較大影響。
(2)加強政府對公共交通、通信、電力等這些準公共產品的低價區間供應。從現實來看這些產品的提供大部分處于國有壟斷,這些行業占用的都是國家資源,應該成為全體人民的福利。
(3)體現對低收入者免稅、對中等收入者輕稅和對高收入者適度重稅的原則 ,發揮其調節收入分配的獨特作用。
(4)必須保證金融穩定 ,盡力避免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發生多次通貨膨脹 ,歷次通貨膨脹在我國的財富再分配中的影響雖然已經難以計量,但是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 ,通貨膨脹的最大受害者是窮人。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最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
參考文獻:
[1]馬曉河:《對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間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分析》
[2]紀宏阮靜:《基于收入分布的親貧困增長測度及其分解》.《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年08期
[3]朱善利:《微觀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10
[4]樊勇明杜莉:《公共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0
[5]李景平:《現代管理學》.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