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個特殊消費群體,大學生的消費目前在消費水平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不平衡的現象,而造成這一不平衡的主要有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自身的原因,要調整這一不平衡狀態,就要從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消費觀、提高大學生的理財能力和加強對特殊群體的引導入手。
[關鍵詞]大學生 消費 不平衡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入快速發展,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和結構等發生了明顯的改變。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大學生的消費呈現出鮮明的特點,根據對無錫地區大學生消費狀況進行的抽樣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其中一個主要特點便是在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等方面呈現出不平衡狀態。下面以無錫地區大學生的消費為例,作進一步分析。
一、大學生消費不平衡的主要表現
1.城鄉大學生消費水平不平衡
由于我國城鄉發展存在較大差距,來自城市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也呈現出不平衡的態勢。調查結果顯示,除去學費、住宿費等大筆固定開支外,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絕大多數平均月消費在600元~1000元,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平均月消費則基本在250元~500元,兩者消費水平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在消費上更追求時尚性,購物、娛樂方面的支出占了全部支出的一半左右,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消費上更注重實用性,80%以上的開支用于日常生活和學習必需品。
2.貧困大學生和家境優裕的大學生消費水平呈兩極分化
在高校里,“貧富差距”日趨擴大。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無錫高校中,有15%的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平均月生活費在300元以下,最低的平均月生活費為230元。與此相對的是,有23%的學生平均月消費在1000元以上,這其中又有將近一半的同學月均消費在1500元以上,最高的平均月生活費達到了2500元。在大學校園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群同學:追求高消費,追求名牌,追求高科技產品,手機經常“與時俱進”、電腦、MP4、數碼相機等一應俱全,吃飯動輒下館子。而在這些同學過著“瀟灑”、奢侈的生活的同時,卻還有一些貧困學子正在為下個月的生活費而發愁,有些經濟困難的學生只能借助國家助學貸款來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生活十分拮據。這樣的消費差距,不難說明貧困大學生和家境優裕的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兩極分化現象十分嚴重。而由此造成的后果便是部分貧困大學生容易產生心理和生活上的壓力,造成自卑心理,甚至有少數同學心態失衡,不顧自己的經濟狀況而過度消費,加重父母經濟負擔。
3.新生與畢業生的消費差距較大
新生作為一個剛脫離父母管束獨立生活,能獨立支配自己的生活費的群體,在消費中雖然也呈現出不善理財,盲目消費的特點,但總體消費水平還是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特別是在電腦、通信、交際等方面的開支比較小。而畢業生隨著年級的升高,交際面拓寬,消費觀念改變,加之交友、找工作等諸方面的原因,其消費明顯攀升。調查顯示,新生的月平均生活費一般為400元~600元,畢業生的月平均生活費則為600元~1000元不等。再從手機、電腦等一些高檔產品的消費來看,新生中購買手機的人占87%,購買電腦的人占22%,而畢業生中手機已是全部普及,購買電腦的人也達到了56%。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看出,畢業生消費明顯高于新生消費。畢業生的這些消費有些是合乎實際需要的,有些則屬于盲目消費。
4.消費結構不平衡
當前大學生消費日益多元化,我們大體上可把它劃分為日常生活消費、學習消費、交際消費、娛樂消費和通訊消費等幾個方面。日常生活消費主要包括吃、穿、行方面的消費,學習消費主要指除學費之外在學習上的投入,交際消費主要指用于人際交往、戀愛等方面的消費,娛樂消費包括旅游、上網還等各種娛樂活動方面的消費,通訊消費則主要指電話費方面的開支。這些消費所占比重不同,構成了一定的消費結構,但目前這個消費結構總體不平衡,各項消費所占比重不合理。如學習消費,只占到大學生總體消費的15%,而娛樂消費則高達28%,基本是學習消費的兩倍,交際消費也超過了學習消費,占16%。娛樂消費和交際消費所占比重偏高,而學習消費所占比重則明顯偏低。
二、造成大學生消費不平衡的原因
1.社會原因
在我國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家庭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來源于家庭,因此城鄉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和家庭間貧富的不平衡也直接導致大學生消費水平的不平衡。同時,社會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市場日益繁榮,產品琳瑯滿目,擴大了大學生的消費范圍,一些高價值消費品如手機、電腦、數碼產品等也逐漸進入大學生的消費圈。經濟的迅速發展、消費選擇的多樣化,市場的自發性也導致消費行為的非理性因素增多,一些無計劃消費、趨同消費和虛榮消費呈上升趨勢,導致消費結構的不平衡。而就業壓力則直接導致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消費增大,并出現一些不合理消費,一些學生為了在就業中占得先機,不惜花重金包裝自己,有的則盲目考證,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另外,崇尚金錢、崇尚奢華等不良社會風氣和不良消費觀也逐漸侵襲到大學校園。一些學生曲解或弱化我國勤儉、樸素的優良作風,將勤儉看成是小氣,將樸素認為老土,盲目跟風,追求高消費。
2.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原因
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是對學生成長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兩個方面。由于現在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因此很多學生從小備受呵護,獨立生活能力較弱,缺少理財意識。尤其是比較富裕的家庭,父母對他們的要求更是有求必應,導致他們在消費過程中缺少必要的節制,盲目追求高消費。同時,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缺乏消費教育和理財教育。一些國外的學校早就意識到消費教育的重要性,如英國將“教孩子學會花錢”的消費教育列入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日本也在高中課程中開設大量消費教育內容,引導學生合理消費,而我國對學生消費觀的教育指導基本還是個空白,學校消費教育的缺失導致學生在消費過程中缺少正確的引導,不利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3.學生自身的原因
大學生正處在一個走向成熟而又沒有真正成熟的階段,他們逐漸走向獨立,卻又在經濟上信賴父母。很多同學沒有理財的過程和經驗,甚至很多學生不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他們缺乏自立意識,覺得花父母的錢天經地義,他們缺乏勞動的鍛煉,體會不到勞動的艱辛,不了解金錢的來之不易,因此在消費過程中自然就很容易出現過度消費的現象。一些學生對于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的消費現象,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盲目跟風,一味追逐時尚,追求名牌,追求高消費,沒有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不會合理安排自己的開支,導致非理性消費、無計劃消費、趨同消費占很大比重,也使消費呈現出結構和水平上的不平衡。一些大學生虛榮心作祟,盲目攀比,不考慮自己的經濟狀況,出現超支、透支等情況。
三、調整大學生消費不平衡現象的對策
1.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消費觀
健康的消費觀是指在消費過程中要適度消費、有計劃消費和合理消費,避免盲目消費。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消費觀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社會要通過媒體等輿論手段,讓同學們了解現有的消費誤區和由此導致的不良后果,積極倡導健康的消費觀。學校要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弘揚勤儉節約、自立更生的優良傳統。曾幾時,勤儉節約和自立更生的優良傳統逐漸被拋諸腦后,奢侈浪費之風在大學校園里大行其道,因此學校要花大力氣扭轉這種局面,要通過開展各種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和通過思想教育課、專題討論、黨團教育等多種渠道,對奢侈浪費現象加以撻伐,對勤儉節約的現象大力宣傳,在校園里真正樹立起以勤儉節約為榮,以奢侈浪費為恥的消費觀念。并引導學生自力更生,積極參加勤工儉學,從勞動中體會金錢的來之不易,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并且要加強消費教育,如消費與市場的基本理論教育、消費生態意識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等,幫助他們建立健康、文明、科學的消費方式。家庭要加強對孩子的生活費的控制,要從“無私奉獻”轉變為“適度供給”,同時家長自己也要勤儉持家,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2.提高大學生的理財能力
大學時代是理財的起步階段,也是學習理財的黃金時期。在大學時代培養理財能力,能幫助學生在大學時代就養成一個好的理財習慣,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使消費結構保持平衡。提高大學生的理財能力,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一是學會記帳和預算。這樣可以了解自己每個月的收支情況,從而對癥下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把錢花在刀刃上。二是可適當參加一些兼職,一方面可以加強自己的實踐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使自己的理財“增值”。
3.加強對特殊群體的引導,開展相應的經濟扶持
對于一些過度追求高消費的學生,要加強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了解過度高消費的危害和科學理財的好處。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學會在艱苦的條件下去克服困難,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正確看待貧困,把貧困當作是對自己的磨煉,努力發展自己,學會多角度評價自己。同時,要積極為他們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幫助他們尋找兼職工作,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
參考文獻:
[1]歐定余:貧困大學生消費問題研究.消費經濟,2007.(4):50-53
[2]吳運蘭曹文超:淺談大學生的理財之道.今日湖北理論版,2007.(5):62-63
[3]劉舒敏:大學生消費調查分析與教育對策.科教文匯,2007.(5):10-11
[4]李巖:對當前大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與思考.理論觀察,2006.(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