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進行協調時,必須把握“四個尊重”、公平公正、適度保護弱勢群體等原則,同時還必須建立暢通的利益表達機制、合適的利益調節機制、有效的利益約束機制、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
[關鍵詞] 市場經濟 利益協調
無論是在理論層面上,還是在實踐生活中,市場經濟體制導致的利益分化,已使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明顯拉大,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如果不對利益過度分化加以適當的控制,必將陷入市場效率喪失、經濟發展停滯和社會沖突激增的“拉美陷阱”。如何進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協調呢?本文擬從如下兩方面進行論述:
一、利益協調的基本原則
利益協調是指國家為了解決利益矛盾和利益紛爭而進行的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活動。在進行利益協調時,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1.“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原則
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十七大正式將這“四個尊重”寫入黨章,更加凸顯了勞動、知識、人才和創造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因此,在利益協調的過程中,惟有做到這四個尊重,才能真正減少社會利益協調對社會的震動,營造一種健康氛圍,真正保護好發展和解放生產力的原動力,和諧社會才有活力。
2.公平公正原則
公平公正是人類共同的理想,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羅爾斯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改造或廢除。”因此,政府在調整社會利益關系出臺政策改革時,必須堅持公平公正的人文關懷,才能保證社會利益的流向平衡,杜絕不公正現象導致的利益過度分化,將利益差距控制在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社會大多數成員能夠認同的限度內,盡量使社會絕大多數人受益,而不是承受改革的代價和陣痛。
3.弱勢群體適度保護原則
由于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即使是在機會、權利、規則都平等的大前提下,依然會有收入上的差距。換句話說,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僅有公平公正的原則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堅持弱勢群體適度保護的原則,以確保所有社會成員都能享有改革開放的成果,真正做到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的人民群眾。但是,我們也必須明白,不能對弱勢群體進行過分的保護,過分的保護容易導致惰性和依賴性,不利于人民群眾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我們在對弱勢群體進行適度保護的同時,必須培養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一味外在的“輸血”變成內在的自我“造血”。
二、利益協調的制度安排
利益協調的基本原則還必須通過具體的制度安排表現出來。
1.暢通的利益表達機制
利益表達是指社會利益主體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外界表明自己的利益訴求以實現自己利益要求的行動。社會上弱勢群體的不斷邊緣化,必然導致他們社會挫折感的增強,而社會挫折感就會促使他們積極尋求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的機會和渠道。當制度化的利益表達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必然尋求非制度化的表達,結果暴力或冷漠就成為他們宣泄不滿的基本方式。為此,政府必須健全和完善利益表達機制,讓人們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如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讓不同階層的人們參與進來,從而使他們的利益得到最充分的表達;健全基層民主自治制度,使基層組織和普通民眾獲得更好的議事決策機會和渠道;完善社會協調對話制度,促成民眾向各級政府進行合理的利益表達。
2.合適的利益調節機制
利益調節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法律及相關政策來調整利益分配格局,以減少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不公平感,從而為不同所有制、地區、行業的社會成員參與平等競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稅收是國家調節利益的最重要手段和工具。一是國家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稅收政策,調節過高收入,扶助低收入者。二是要加強稅收監管,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對逃稅者嚴加懲處,加大打擊力度。三是要完善慈善捐贈制度,鼓勵高收入者對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
3.有效的利益約束機制
所謂利益約束,就是指通過法律和道德對人們獲取利益的行為進行約束。法律和道德是利益需求和利益行為的調節器和控制器。法律作為社會規范的重要形式。國家應加強法制建設,強化對利益進行有效的約束,引導人們以合法的方式獲取利益,堅決杜絕利益取得過程當中的權錢交易、貪污受賄、偷稅、逃稅等非法手段,減少社會利益矛盾和沖突。此外,道德是引導利益主體確定合理利益目標,選擇利益行為的內在約束力量。國家應加強道德建設,約束和規范人們的利益動機和利益行為,引導人們合理選擇利益目標,自覺調整利益需求,科學地選擇利益行為,正確處理利益關系。
4.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
社會保障機制是指國家對其全體成員,特別是對暫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失去工作機會或遭受災禍的社會成員,在經濟和社會生活待方面提供的幫助、照顧、保護和保證。社會保障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基。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講,要通過經濟發展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政府要通過收入的保障性分配措施,做到全民低保,給低收入人群合理的利益補償;通過建立各種社會保險制度,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通過建立社會救助體系和福利體系,向處于無收入來源或極度貧困之中的社會成員提供必要的救濟;在農村地區推行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制度,加大地方和中央財政的支持力度,將廣大農民納入社會安全網中。
參考文獻:
(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