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代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迅速發展,進一步使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自由主義之爭中國家干預主義被西方主流思想接受,其政策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關鍵詞] 現代科技革命 國家干預 自由主義
國家干預主義自20世紀30年代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對隨后開始的現代科技革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盡管一度受到自由主義的沖擊,但是現代科技革命的客觀要求使其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典型的成功更是使當今資本主義各國無不重視國家干預政策的運用。本文試圖分析現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國家干預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說明國家干預政策存在的必然性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對其的依賴性。
一、現代科技革命前國家干預主義的興起
國家干預和自由主義這兩種主要思潮在西方經濟思想發展過程中都能找到其根源。資本主義萌芽階段重商主義提倡國家干預,隨著英法等國工業革命的完成,自由主義思想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的新主張。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這本西方經濟學開山之作中奠定了古典經濟學的基本信念,即在充分自由競爭條件下,追求個人最大限度利益的當事人各行其是的理性經濟活動會自然而然地使社會經濟生活處于最好的有序狀態,國家被要求擔當“守夜人”的角色,不需要對經濟進行干預。這種信念被新古典經濟學家具體化為“自由競爭”、“自由放任”原則,它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居于主導地位。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一場嚴重經濟危機使局面發生了徹底的變化。這場危機之前,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動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結構完成了從農業向工業的轉變,同時交通與通訊技術的發展也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連為一體。工業化使生產力迅速發展,由此帶來產品過剩,商品市場嚴重飽和。在大危機爆發初期,盡管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工資下跌,大量工人失業,但是自由主義者仍然相信,工資、價格、利率的自動伸縮機制可以消除勞動力、生產和資本的過剩,政府應繼續信守自由放任原則。從1929年開始,在隨后的5年中經濟危機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不干預主義使危機愈演愈烈。與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對經濟危機一籌莫展相比,前蘇聯的計劃經濟取得巨大成就,這使相信市場自發調節作用的資本主義各國處于窘境。對這種根源于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經濟危機,國家干預主義作為調和矛盾的工具終于被資產階級接受。凱恩斯作為國家干預政策的理論代表,他反對經濟“自由放任”,不相信市場機制可以解決危機和失業問題,主張國家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調節。1933年,隨著羅斯福新政的推行,國家干預主義付諸于實踐。
二、國家干預主義在與自由主義之爭中興盛
在二戰后近五十年時間里,國家干預主義作為主流經濟思想的興盛—衰落—興盛的循環離不開特殊的歷史背景——現代科技革命?,F代科技革命主要標志是電子計算機、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空間、海洋開發等六大領域高新科技的開發和應用。這些領域革命性的突破都是以基礎理論研究為起點的,而基礎理論的研究往往不具有直接的經濟效益,卻又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這是以利潤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企業所不愿意承擔的,因此資本主義國家必須在科研投資上居于主體地位。二戰后正是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全面推行凱恩斯經濟政策的時期,國家干預主義思想支持對科技研發,盡管這個時期國家對科技的投入并不源于單一的經濟利益,很大程度上是受軍備競賽的影響,但客觀上國家財政不斷增加的投入還是促進了科技革命的發展。以美國為例,1950年設立國家科學基金會加強基礎研究,當時研發投入占到GDP的1%,到1964年研發投入增加到占GDP的2.87%;1953年美國政府投入在研發投入構成中占到53%,1964年提高到67%。在國家干預政策幫助下,美國對科技的高投入得了了豐厚的回報,據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發表的《為了國家利益的技術》估計,美國過去50年中經濟的增長有一半(49%)是依靠技術取得的。
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凱恩斯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弊端顯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滯脹,即失業增加與通貨膨脹并存。按國家干預主義的思想,對付高失業率用擴張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對付高通貨膨脹用緊縮的財政與貨幣政策,高失業率與高通貨膨脹不會并存。凱恩斯主義者對滯脹的矛盾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新自由主義思想迅速蔓延,其中有代表性觀點有:現代貨幣主義學派反對政府過多干預經濟活動,反對當局有意識的運用貨幣政策來克服經濟的不穩定,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根源,主張浮動匯率制替代國定匯率制;供給學派主張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鼓勵儲蓄、投資,要求減少政府赤字,放寬或取消對企業的一些限制性的規章和條例;理性預期學派則認為,人們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并做出明智的行為,即理性預期的條件下,政府的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在倫敦學派的代表哈耶克眼里,市場經濟活動中完會沒有國家干預的地位,個人的經濟“平等”和自由是比個人的經濟保障更為重要的事。在實踐中美國里根政府、英國撒切爾政府都是新自由主義的追隨者。新自由主義政策在80年代初期雖然降低了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但換來的確是80年代后期經濟上的衰退。在實行自由義的拉美地區貧窮出現在擴大化趨勢,從1980年到1994年,拉美地區的貧困人口凈增7340萬。于是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國家干預。正如羅奈·勒努阿所指出的:“沒有國家管理的市場將導致二元的,甚至四分五裂的社會,它不僅會埋葬市場經濟,而且會使市場成為萬惡之源,還會使自由遭到毀滅。”隨后,批判、繼承、發展了原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的新凱恩斯主義逐漸為西方主流社會所接受。新凱恩斯主義承認國家干預主經濟的有效性,他們采取相對溫和的說法:沒有緊縮政策,膨脹會更加嚴重;沒有擴張政策,失業會更嚴重。1992年克林頓政府啟用大批凱恩斯主義者擔任政府要職,同期日本政府為挽救泡沫經濟的崩潰投入45萬億日元巨資干預經濟,都是國家干預主義再次興起的表現。
三、國家干預是現代科技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
國家的競爭優勢來自于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F代科技革命社會化大生產特點決定了一些體現國家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項目開發是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難以完成的,需要國家整體上協調,例如 “阿波羅登月計劃”美國動員120所大學、2萬家企業、400萬人參加。除上前面談到的資金支持外,從現代科技革命發展的外部條件看,至少以下三個方面需要國家干預。
第一,產業結構調整與規劃需要國家干預??萍几锩厝灰鹦屡d產業的出現,而新興產業的發展又會反過來深化科技革命,對于新興產業各資本主義強國幾乎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而各國對全球經濟利益的爭奪主要通過產業比較優勢取得,贏得優勢的關鍵在于如何迅速形成產業整體的競爭優勢。國家的產業政策顯然比市場自發的調整產業結構更有效率。以日本為例:在戰后重建階段,日本政府制定了“產業合理化政策”,使煤炭、鋼鐵、電力、造船等支柱產業迅速恢復;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以趕超歐美發達國家為目標,確定貿易立國戰略;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將注意力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80年代以后又提出技術立國的方針?,F在日本在所有新興產業有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國家干預政策的成功使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第二,科研機構的建立和人才儲備需要國家干預??蒲袡C構的建立和人才儲備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質,這種職能只能由資本主義國家來承擔。例如,1956年日本成立科學技術廳領導全國的科研工作,到1973年其下屬的六個中央科研單位工作人員達1600多人,各省也建立眾多科研機構,如:郵政省設電波研究所、通產省下設工業技術研究院,到1980年日本共有972個科研機構,其中688個是國立的。
第三,占領世界市場需要國家干預?,F代科技革命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而全球化一直處在國際壟斷資本的支配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對高新技術的壟斷使發展中國家淪為原材料的供應地和成品傾銷地?,F代科技革命在研發上的高投入決定了國內市場不足以滿足規模經濟的要求,進而需要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將科技優勢轉化為利潤。顯然,國家作為資本的代言人在貿易談判中為需要為資本的利益服務,這時的國家干預已經跨出了國界。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現代科技革命具有強烈的社會化大生產的性質,今天資本主義憑借現代科技革命成果創造了發達的生產力,但是社會化大生產越是發展,它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就越突出,這使各資本主義國家認識到國家干預對緩解矛盾的作用。雖然一部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仍然在反對國家干預,但是國家干預主義已經深入人心,當今世界沒有那一個資本主義強國單一推行全面的自由主義,在經濟生活仍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處不見國家干預的影子。國家作為資本利益的代理人在國內利用干預政策組織經濟的有效運行,在國際貿易談判中鼓吹自由主義,號召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放松政府管制,政府擔當的早已不是斯密所描繪的那個“守夜人”角色,而是國內國際壟斷資本的總代理人,動用整個國家力量為壟斷資本謀利。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決定了國家干預不能根本解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固有問題,現代科技革命越是深入資本主義矛盾就越是突出,資本主義經濟對國家干預的依賴性也就越強。
參考文獻:
[1]王正:現代科技革命興起的必然性新論[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53~57
[2]王鐘偉:國家干預與社會發展[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50~155
[3]吳易風: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爭論的歷史考察.[J].當代思潮,2002,(2):49~61
[4]李健:論當代西方兩種經濟思潮的起伏與兩大經濟學陣營的交替導[J].金融教學與研究,1995,(6):9~13
[5]王志偉: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2~93.143~145
[6]曹建海:國家干預的經濟學理由及與其競爭力的關系[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4,(3):5~15
[7]梅榮政:新自由主義的譜系、流變及影響[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1):41~46
[8]萬朝暉:戰后日本科技發展道路及啟示[J].重慶師院學報:社哲版,1998,(2):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