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長極理論的發展歷程
1.增長極理論的提出
經濟增長極理論是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關于一國經濟平衡增長抑或不平衡增長大論戰的產物。佩魯最早提出以“增長極”為標志的不平衡增長理論。在他看來,經濟增長是在不同部門、行業或地區,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長的,經濟增長首先出現和集中在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而不是同時出現在所有的部門,這些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常常在空間的某些點上集聚,于是形成了增長中心或增長極。它們會產生類似“磁極”作用的離心力和向心力,即極化作用和擴散作用。佩魯的發展極理論雖然涉及產業和企業的不平衡發展,但最終歸結為城市和區域的不平衡發展,并且強調聚集和吸引效應,擴散效應,以及地理、區位和中心優勢。
2.增長極理論的補充和完善
總體上看,佩魯的增長極理論還有兩大缺陷:一是過分強調發展極的正面效應而對負面效應不置一詞;二是將發展極建筑在抽象的經濟空間基礎上。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和赫希曼,法國經濟學家布代維爾彌補了這二方面缺陷。
(1)繆爾達爾的“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繆爾達爾提出“循環的或積累的因果關系”原理,即“累積的地區增長和下降”理論,并使用“回波”和“擴散”的概念,說明經濟發達地區(發展極)對其他落后地區的雙重作用和影響,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論,以及相應的政策主張,豐富和發展了區域經濟和增長極理論。
(2)赫希曼的“邊際不平衡增長理論”。赫希曼認為,凡有關聯效應的產業,不管是前向聯系產業還是后向聯系產業,都能通過該產業的擴張和優先增長,逐步擴大對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帶動后向聯系部門、前向聯系部門和整個產業部門的發展,從而在總體上實現經濟增長。
(3)布代維爾的“地理性增長極”理論。布代維爾把增長極概念從抽象的經濟空間發展成具有更廣泛的區域范疇,將地理學中的“增長中心”這一地理空間概念引入佩魯增長極,并正式提出“區域發展極”概念。認為創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導產業中,而主導產業群所在的城市就是增長極,它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其腹地的發展。
3.增長極理論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至今,增長極理論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向新區域經濟理論的滲透。在向新區域經濟理論滲透的過程中,很多理論推動了增長極理論的發展,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①內生增長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資本或人力資本具有規模收益遞增特征,不存在規模收益遞減對經濟增長的約束;②新經濟空間(場)理論,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大空間是自然空間和經濟空間的總和,內含各種事物,具有廣泛性、疊加性、波動性、聯系性和相互包容性;③地域集群理論,該理論指出增長極定位的原則是競爭優勢而不是比較優勢;④核心-外圍理論,該理論認為核心和外圍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平等的發展關系,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會阻礙核心區本身的發展,但隨著市場的擴散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核心、外圍之間的差距將逐漸縮小,空間經濟將呈現一體化格局;⑤點軸理論,該理論更加強調非均衡發展、區位優勢和區域效應,凸現凝聚力、協同力、聚集效應或規模效應,以及多種生產要素的互補,并力圖打破僵化的行政區劃的約束。
(2)向新產業空間理論的滲透。這里講的新產業主要是指高科技產業,在向新產業空間理論的滲透的過程中,誕生的主要理論有孵化器(創新中心)理論和“粘膠效應”理論。孵化器(創新中心)理論強調:新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的崛起和繁衍是新興區域發展的重要標志,政府應通過各種措施和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孵化環境和生長機制,用以降低創新企業的創業風險和開發成本,提高新興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為防止新興增長極或增長中心資金、企業和人才外流的“空沿化”和“空殼化”,“粘膠效應”理論應運而生,同時衍生為四種類型的粘性區域:一是馬歇爾或意大利式工業區;二是舵輪式工業區;三是國家拉動式工業區;四是衛星式工業平臺區。
西方增長極理論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理論演衍和有力的經驗驗證,日臻成熟。它盡管有某些缺陷和局限性,但仍
不失之為發展區域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論之一,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二、增長極理論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意義
1.合理選擇增長極。增長極要能夠完成區域技術的創新和擴散,資本的集中與輸出,實現規模經濟效益,產生聚集經濟效果。通過極化和擴散作用,增長極不僅要促進自身發展,產生“城市化趨向”,并且以其吸引和擴散作用進一步推動其他地區的發展,從而形成經濟區域和經濟網絡。
2.強化政府功能。雖然一些先起步地區應該獲得優先發展,并通過這些地區的“擴散”效應來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但對于一個國家的特定階段來說,市場的力量畢竟是“低效率”的,為了有效地防止“累積性因果循環”造成區域發展差距過大,政府應采取必要性的“戰略性”區域經濟政策刺激落后地區的發展。
3.注意避開增長極選擇的誤區。一是防止增長極的“飛地性質”,即:與周圍環境缺乏有機的緊密的聯系;二是防止增長極規劃和抉擇的政治性質和計劃性質,造成極化區域和計劃區域的非兼容性和非協調性;三是防止增長極的定位的盲目性,使增長極的定位建立在城市人口增長計劃或全國部門計劃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自身發展潛力或周圍偏遠地區需求的基礎之上;四是防止增長極理論和政策過于簡單化和理想化;五是防止單純的增長極過分依賴外部力量,反而使區域差異加劇,以致于增長極政策變成“兩極分化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