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鄉村旅游對社區生態意識的構建作用突出,生態意識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思想保證,而鄉村旅游的發展也深刻影響著社區生態意識的變遷。本文著眼于鄉村旅游對社區生態意識的推動作用,結合實地調查和統計分析,研究了鄉村旅游社區生態意識的變遷,提出了在鄉村旅游社區培養居民生態意識的措施。
[關鍵詞] 恭城 生態意識 鄉村旅游
恭城縣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紅巖月柿生態農業旅游區位于恭城縣紅巖村,于2005年通過國家旅游局驗收,榮獲“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稱號。研究發現,當地鄉村旅游對社區生態意識的推動作用突出,生態文明從思想的高度支持著鄉村旅游的發展。
一、鄉村旅游社區居民生態意識調查問卷
為了便于收集相關信息,本文采用了問卷調查作為獲取第一手資料的方法。問卷設計以全面了解旅游目的地社區居民的生態意識水平為目標,分為四個部分:人口統計特征、公共生態意識、地區生態意識、生態價值意識。其中,納入分析的問題44個,表明樣本生態意識狀況的問題36個。在問卷題目設計過程中,采用專家效度法對問卷的部分問題進行了糾正和完善。在確定重點調查的人口統計學特征時,采用“特爾菲法”在當地專家的建議和幫助下對大量指標進行篩選,確保了調查的效率和準確性。
二、鄉村旅游社區居民生態意識問卷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3份,基本涵蓋了當地鄉村旅游社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以及各個階層,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較高的研究價值。
1.鄉村旅游社區居民生態意識概況
問卷分析結果顯示:社區居民年齡與受教育程度高度相關,居民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旅游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問卷得分水平的主要因素;人均旅游收入水平是影響本次問卷調查結果的主要變量,而受教育程度是影響本次問卷調查結果的協變量。采用協方差分析,把受教育水平轉化為相等以后,分別得到旅游收入水平不同各組公共生態意識、地區生態意識、生態價值意識和生態意識總得分的修正均數、標準誤以及各組修正均數是否相等的假設檢驗結果。結果顯示:
(1)在鄉村旅游經濟發展中,直接獲利較少的居民群體其公共生態意識的發展顯著落后于直接獲利較多的居民群體。人均旅游年收入2000元以上是鄉村旅游對社區居民公共生態意識產生顯著積極影響的一個界線。
(2)在鄉村旅游經濟發展中,直接獲利少的居民群體其地區生態意識的發展也顯著落后于獲利多的居民群體。人均鄉村旅游年收入4000元以上是鄉村旅游經濟對社區居民地區生態意識產生顯著積極影響的一個界線。在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的最初幾年中,只有從業時間較長規模較大的旅游經營者才會深刻體會并正視旅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本地在發展旅游以后生態環境變遷,其他中小經營業主以及非直接利益者往往著眼于如何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來訪,而對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缺乏必要的關注。
(3)能否參與到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并從中直接獲利是決定居民能否認識到當地生態環境潛在價值的重要因素。只有在鄉村旅游經濟發展中讓社區居民真正得到旅游發展帶來的實惠,社區居民對生態價值的再認識和態度才會因此而更加傾向于積極。
(4)在恭城的鄉村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居民旅游收入的提升,居民的生態意識將得到顯著的提高,社區生態意識將得到積極的構建。
2.鄉村旅游社區生態意識的分異
采用系統聚類法對全部調查對象進行了系統聚類分析。分析結果將全部103個有效抽樣樣本分為四大類(C1—C4):
C1組是鄉村旅游社區務實的既得利益群體。從年齡特征看,該群體主要由青壯年組成,他們廣泛參與到當地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中,即便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僅保持在初中水平,他們卻因為對鄉村旅游給當地帶來的物質流、現金流和信息流有直觀的感觸而培養了初步的生態意識。在生態意識各部分平均得分中,該組都僅次于C2組,顯示出了較高的生態意識水平,尤其是該群體對生態價值的認識(4.56)已經接近C2組(4.61),與另外兩個組(3.04、4.17)相比處于絕對的高水平。這顯示出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對于社區居民生態意識的積極影響尤其表現在社區居民對生態價值的重視和重新認識方面。
C2組是鄉村旅游社區高素質的旅游相關者。該群體人數較少,平均年齡較小,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暑期放假在家的大中專學生,更多的是當地高素質高收入的旅游經營業主。他們接受了較高水平的教育,對于鄉村旅游往往有比其他群體更深刻的認識,因而他們的旅游收入也較高;較高的鄉村旅游收入也進一步成為他們思考公共與地區生態問題以及重新評價生態價值的動力,因而該組在各部分得分中全部名列前茅,并且其他各組得分與該組差距明顯。
C3組是鄉村旅游社區消極的利益邊緣群體。在該群體中為數眾多的是未能接受完整的義務教育的中青年人,他們因為包括教育水平在內的種種原因而未能及時享受到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實惠,因而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特別是旅游生態環境的態度顯得哀怨而消極。問卷分析顯示,該組人群不僅其他各部分得分低于C1、C2兩組,他們對于生態價值的評價(3.04)甚至低于C4組(4.17),足以看出該組人群對生態環境的消極態度。
C4組是鄉村旅游社區的高齡人群。這部分人群所占比例極低,主要是鄉村旅游社區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人,限于年齡方面的原因,他們有的對生態的概念聞所未聞,有的因為被排斥于鄉村旅游的發展之外而倍感哀怨。所以,該組除生態價值意識外其他各部分得分均在四組人群中列末位。
三、鄉村旅游對社區居民生態意識的影響
鄉村旅游的發展給社區居民帶來了三個方面的變化。一是當地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二是為當地創造了更高的經濟效益,帶來大量信息流。這些信息流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當地社區居民的傳統觀念,使他們逐步樹立了先進的生態文明觀。三是鄉村旅游的示范意義,使當地居民對生態價值有了更高的評價,從而進一步調動了他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鄉村旅游對居民生態意識影響程度是有差別的,其中不同旅游收入水平居民在生態意識水平上表現出明顯的差距。其基本規律是:目的地居民旅游收入水平越高,其生態意識也就越強;且只有當旅游收入水平達到一定期望值時,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對社區生態意識的影響才會顯現。由此可見,在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重視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而且應該設法保證每一個鄉村旅游參與經營主體能夠在旅游發展中獲得一定水平的經濟收益——也就是說,對該鄉村旅游系統而言,理想的狀況是要保證社區每個家庭都能較深入的參與到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當中去,這將有助于保證其具備較高的生態意識,而這正是確保鄉村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文化要素之一。
在鄉村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鄉村旅游目的地社區居民生態意識的發展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異。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中青年人因年富力強、觀念意識先進等原因而成為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在該發展過程中獲益匪淺;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中老年人因為觀念與能力方面的原因而被排斥于鄉村旅游經濟發展之外,幾乎不能在該過程中獲益。因而,前者的公共生態意識、地區生態意識和生態價值意識都較后者積極。較前者而言后者所代表人群所占比例較小,但是絕對數量并不少,今后在當地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對該部分居民的利益要求加以重視。
在不斷提高的旅游經濟收入影響之下,目的地社區居民生態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鄉村旅游發展后,參與到其中并初步獲利的社區居民首先對生態環境的價值進行了更為積極的再認識;隨著鄉村旅游收入的增加,他們的公共生態意識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只有當他們深入參與到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當中去的時候,他們才會對鄉村旅游發展對本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有較為客觀、清晰的認識,從而具備較強的地區生態意識水平。
四、結論與建議
重視對目的地社區弱勢群體的幫助,為之提供就業和經營方面的機會,防止他們完全游離于旅游經濟發展之外而成為負面力量;大力發展民間中小旅游經營主體,有關部門應給予政策和技術上的支持;對預期會與本地居民爭奪發展機會的外來資本予以屏蔽,制定相應條款確保當地社區不被排斥于引資項目的就業發展機會之外。政府的相關決策應當積極聽取中小旅游企業間合作組織以及社區居民的意見,以提高社區的決策參與度和決策本身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雷毅:生態倫理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傅華:生態倫理學探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王周:農村生態倫理建設研究——從中國農村的環境保護看農村生態意識建設[學位論文],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3
[4]恭城瑤族自治縣文化旅游局旅游工作總結,2003——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