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應該靈活地運用比較優勢來進行西部地區的產業選擇,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西部產業結構提升的切入口,真正地變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
[關鍵詞] 比較優勢 高科技產業 西部大開發
一、以資源導向型產業作為西部地區的主導產業
1.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理論選擇主導產業
赫爾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學說從產業地域分工論的角度,分析了為什么不同區域在某種商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提出了生產要素稟賦學說。西部地區是中國的自然資源密集區,只有依托比較優勢將資源導向型產業作為主導產業,西部的優勢產業才能在全國市場中占據主要地位。
2.產業貢獻率和增長后勁是選擇主導產業的又一依據
主導產業的選擇還要認真考慮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大小和增長的后勁。西部地區的農業、能源、加工業對經濟具有較高的貢獻率。這些產業可能在競爭力和效率上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但這恰恰證明在技術創新領域具有極大的空間。若加大扶持力度,突破技術創新的“瓶頸”,西部地區的農業、能源、加工業一定會獲得較大的發展,并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長足發展。以資源導向型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是符合西部地區產業貢獻率和增長后勁的客觀要求的。
3.選擇主導產業還須考慮到該產業的關聯效應
產業關聯度是指社會生產中不同產業部門、不同行業之間在技術結構、產品需求結構方面的擴散程度和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程度。關聯度高的產業部門前后向關聯廣泛,與其他產業部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程度較高,其投入產出的增加,會對相關產業部門的投入產出產生較強的乘數作用,并通過相關產業部門的關聯效應將這種乘數作用傳散到更多的產業部門,進而引起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
二、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促進主導產業向縱深發展
利用高新技術產業來改造落后的傳統工業,進而提升西部地區主導產業的科技層次。首先,高新技術產業可以為傳統工業的產品換代和技術升級提供技術上的支持。我國西南地區和西北個別省份有許多國有電子企業和信息企業,同時也聚集了許多大型的軍工企業。隨著東西部差距的不斷拉大,相當一部分企業都存在生產設備落后、產品科技含量低、更新換代慢的問題。在西部地區培育高新技術產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科研力量,節省巨額的技術引進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在西部地區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的企業集團,加速傳統工業產品的技術升級和科技成果的轉化進程。其次,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延長資源導向型產業的產業鏈條,促進產品深加工的技術創新。西部的石油、天然氣、原煤等資源以低廉的價格源源不斷地運往東部但對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卻沒有產生應有的經濟價值。這當中除了計劃經濟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資源產品的加工多以初級產品為主,石油、天然氣等深加工產業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只有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出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新產品,才能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
三、政府在西部地區產業選擇中的作用
1.政府應當處理好高新技術產業與主導產業的關系
政府應當重點發展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的主導產業,同時集中一部分資源投入到那些具有創新能力、發展潛力大、產業關聯性強的個別地區和個別行業,利用高新技術來改造和發展主導產業,尤其是發展具有西部特色和比較優勢的高效農業及其加工業以及某些資源型產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最終提升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
2.為產業結構的提升提供融資支持
首先,國家財政可以采取包括財政貼息在內的多種投資形式來增加投入力度,還可以考慮建立一個西部開發專項基金用于貼息,以支持城市建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其次,政府應當完善高新技術投資的法規體系,加強知識產權建設,制定鼓勵創業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不斷改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的外部環境。
3.要將產業結構提升與擴大就業人數相結合
傳統產業的改造和產業結構的提升有助于增加勞動力需求。一方面,對傳統工業部門的改造能夠為城市下崗職工提供一條新的就業途徑,這同時也要求政府部門對再就業部門的技術培訓切實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農業高新技術項目的開展使農產品加工工業前景更為廣闊,從而給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新的就業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