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經濟是指從生產和經營的角度出發,把大眾的體育生活和與此相關的經濟行為有機融合在一起的經濟活動的總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尤其是申奧成功以來,我國的體育經濟正在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體育經濟面臨良好的歷史機遇和發展趨勢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下隱藏著制約體育經濟發展的必然因素。為了保證體育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發掘、分析這些制約因素就顯得尤為重要,進而在此基礎上制定發展體育經濟的有效措施。
一、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1.社會經濟環境因素
(1)處于工業化加速時期的我國經濟條件決定了體育需求的發展是有限的。從發展階段上看,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加速時期。這個時期經濟發展最突出的特點是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工業化。作為第三產業的體育產業基礎的體育消費對諸如上海、北京、廣州等個別比較發達城市的就業和經濟增長作用比較明顯,但就全國來講,在現階段指望通過體育消費比較明顯地刺激消費需求、刺激就業的作用恐怕不會太大。我國目前處于從溫飽向小康過度時期,第三產業、服務業,包括體育消費支出的真正活躍至少要到富裕狀態的時期。況且我國1997年后面臨通貨緊縮,整個中國經濟需求不足。因此,從我國居民目前的收人水平來看,給體育產業的支持不是很充分。
(2)我國體育市場的商品化程度決定了體育有效需求的不足。體育有效需求是指人們必須通過購買手段,支付一定的貨幣才能實現的體育需求。體育消費屬于彈性比較高的消費。隨著收人的增長,它的增長速度非常快;隨著價格的變化,它的需求變化也很明顯。要成為消費熱點,就要充分考慮到居民目前的收人預期。中國城市化水平與國民收入水平低,人口數量并不與體育消費數量成正比,這就決定了中國居民的體育購買力低,很難實現體育的有效需求。
(3)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影響了居民的體育消費預期。在傳統的福利體制被打破、社會保障制度還有待完善的情況下,對居民的消費心理造成巨大沖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提示人們公共福利支出將大幅度減少,個人支出將大幅度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支出預期,迫使居民儲蓄意愿增加,消費傾向下降。同時,為獲得社會保障,人們需繳納各種費用以預防可能失業而帶來的風險。總之,消費者為了應付將來的子女教育、養老、醫療、住房等,邊際體育消費傾向下降,形成緊縮效應。由于國內巨額歷史債務需消化,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原因,我國很難迅速有效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這意味著,我國的體育有效需求的發展還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受到限制。
2.市場運作因素
(1)市場定位不準,體育投資不足。由于受計劃經濟的束縛,體育市場的開發多強調國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從體育投資需求看,買方市場的出現和價格競爭、成本競爭弱化了許多人的投資能力。從體育投資拉動的持久性看,必須動員社會體育投資力量,形成具有一定投資規模和質量推進的社會體育投資“方陣”。在體育市場化的投資環境下,體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及體育投資領域的多樣化要求喚起社會各方面的體育投資熱情,但由于私人資本投資熱情主要取決于資本回報率,在新的體育投資熱點尚未形成前,私人資本對國內體育投資前景看淡,謹慎的投資行為很難在短期內形成體育投資擴張態勢。
(2)體育市場規范化程度不夠,相關服務不完善。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及其結構的變化,推動了人們的體育意識和參與行為的變化,刺激了體育服務市場的迅猛發展。但是,由于有關部門的責權界定不明確和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導和監管,使得目前體育市場的管理較為混亂,影響了體育市場的健康發展。
體育產業也需要一系列完善的產前、產后服務措施,服務措施跟不上必將會阻礙體育產業的發展。我國絕大部分體育用品生產企業一味地強調體育產品的生產、銷售,卻不注重體育產品的消費咨詢、培訓和指導,沒有及時地為消費者提供體育指導員,體育中介公司亦嚴重匱乏,這些因素都延滯了體育經濟的發展。
3.政府管理體制因素
(1)體育經濟政策扶植乏力。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要形成依托社會辦體育的運作機制。但是,現階段我們缺乏推動體育社會化運作機制形成的實質性舉措。在美、英等體育經濟發達國家,政府為扶植本國體育經濟的發展,都相應地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對體育部門舉辦的體育比賽、體育組織接受的捐贈和體育場館的經營收入,不同程度地減免稅收;企業出資贊助體育比賽,可以記入企業生產成本或作廣告支出;修建體育場館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優惠政策和低息貸款。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扶植力度遠遠不夠,缺少扶植體育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激勵制度。
(2)體育職能部門工作重點與整個社會體育發展趨勢不相適應。目前,我國各級體育職能部門的工作重點仍然以競技體育為主導色彩,開展社會體育的職能管理機構、人員配備和政策研究都勢單力簿,全民健身計劃落實程度不夠。體育賽事以前一直都是政府行為,在改革過程中,才嘗試性地使體育從政府行為向企業行為轉變。這一舉動雖然帶有濃重的市場經濟成分,但在某種程度上仍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企業在與體育部門聯合辦體育賽事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自主權。賽事投入越來越多,而效益卻每況愈下。這種只講投入,不講產出的結局,就自然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資—福利分配—投資萎縮”的經濟流程。
4.體育經營人才因素
發展體育經濟需要高素質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目前,我國體育市場主要缺乏兩類經營人才:一類是高素質的通才。主要指知識結構合理、能力素質全面的體育企業家隊伍;一類是學有所長、技有專攻的專才。主要指對某一項目市場的商業化運作有實際營銷經驗和技能的銷售人員隊伍。體育經營人才的嚴重不足制約了體育產業市場化的發展。
二、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開發策略
1.建立體育經濟輻射網絡
體育經濟輻射是體育經濟中心通過經濟各要素的供給,對周圍地區體育經濟發展的帶動過程。我們應當看到,無論是在大都市還是在小城鎮,體育經濟都有投入與產出、生產與消費、上游產品與下游產品、有效供給與最終需求等方面的開發空間。我們首先要確定體育經濟輻射的中心,然后利用輻射帶動力,形成由中心到邊緣的體育經濟開發系統。
2.加大對體育經濟發展的政策扶植力度
一是要盡快制定體育投資法規,規范財務運作,確保體育投資者的利益;二是要賦予著名運動員、教練員廣告權;三是要規范現有體育產業中的稅制、稅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分散的體育場所,實行土地置換、盤活存量,集中建設,以利于體育經濟的綜合開發。
3.健全法規制度,完善調控機制
為了保證中國體育經濟健康、穩定、快速地向前發展,必須盡快健全與完善體育經濟政策法規。我們必須通過高層次立法,對于體育市場中的管理權限、法律責任、執法程序和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權利、義務等予以明確界定,盡快革除政府與行政部門的壟斷經營,治理體育市場權限交叉、越權管理的混亂局面。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建立公平競爭和自我制約的市場經濟機制,從而提高我國體育市場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4.造就“兩棲型”管理人才
大力培養和造就一支既懂體育又懂經濟的“兩棲型”體育經營人才隊伍的途徑主要有:(1)引進一批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2)對現有體育經營人才進行強化培訓。(3)廣泛開展國際體育經濟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外體育經濟先進管理經驗和方法。
5.加快體育的職業化進程
體育職業化的重要特征是:組織者必須是企業法人,如俱樂部等;運動員是商品,即運動員可以像其他生產要素一樣自由流動。要想實現體育的職業化,必須使體育經濟和產業真正面向市場,無論任何部門如要開展體育經營,則要朝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方向發展,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和權益,改變過去以行政為主的做法,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只有這樣體育的職業化進程和經濟化進程才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參考文獻:
[1]郭悅杰:淺析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集團經濟研究,2006.10
[2]陳曉春:當前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實現路徑選擇.經濟問題探索,2005.2
[3]李豐祥等:轉型期我國大眾體育需求的社會經濟環境.體育文化導刊,2005.1
[4]周興旺:中國體育經濟的不平衡狀態與開發策略.商場現代化,2007.3
[5]楊翠麗:淺論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狀況.集團經濟研究,2007.7
[6]葉桂萍等:我國發展體育經濟的思考.商場現代化,2005.9
[7]高阿平:體育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分析.商場現代化,2005.10
[8]韓京:關于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理論分析.生產力研究,2007.9
[9]關于體育經濟及其社會意義的思考.肖著乾.集團經濟研究,2006.12
[10]徐求:對當代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再思考.商場現代化,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