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股市的迅速成長和中國股民的數量激增使得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不斷增加,如何有效保護股東的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利益就越來越顯得重要。本文通過對我國現在公司股東權益保護現狀的分析并借鑒外國的股東訴訟制度,分析其利弊,針對我國現狀提出一些思考性意見,主要在于如何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又有利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股東直接訴訟法 股東派生訴訟
隨著我國企業公司制改造,特別是國有企業改制的持續進行,股份制公司大量涌現,證券市場也得到發展。大量股東和股民的涌現,股東與公司之間,股民與上市公司,證券公司之間的糾紛越來越多。面對層出不窮的紛爭,我們的立法和研究則顯得相對落后和稚嫩。立法中如何去借鑒和吸收國外先進成熟的經驗制度,執法中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法律法規,定紛止爭,保護廣大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股民的利益,防止公司中的大股東一股獨大,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以及股東的利益受到侵害后的救濟機制等方面都訖需完善。特別是政權類民事訴訟,司法部門的態度從“不予受理”到“暫不受理”再到“可以受理”并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經歷了三個階段。但總體來說,當受害人(尤其是中小股東)向侵權行為人(常為公司,大股東,公司董事,經理等高層管理人員)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時的法律依據明顯不足,從我國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可以明顯看出來:
一、實體法方面的規定
涉及股東權益方面保護的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民法通則》第106,107條規定了一般侵權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第1313,132條規定了民事責任的分擔原則;第134條規定了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第135,137條規定了訴訟時效。《公司法》第150,152,153條規定了公司董事、監事 、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是因違法導致公司受損應承擔的責任。《證券法》將侵權行為規定為發行欺詐,內幕交易,操縱市場,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重大遺漏,欺詐客戶等。其中第18,175條發行欺詐的民事責任;第5,67,68,69條規定了內幕交易的民事責任;第5,71,184條規定了操縱市場的民事責任;第63,177,202條規定了虛假陳述,誤導性陳述,重大遺漏的賠償責任。
二、程序法方面的規定
民事訴訟賠償制度在程序上主要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民事訴訟法》第18,19,20,21條規定了各級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級別管轄)第29條規定了殷勤權行為提起訴訟的地域管轄;第53,54條規定了共同訴訟和代表人訴訟制度;第55條規定了代表人訴訟的公告,登記及判決的效力;第108條規定了起訴的條件,第112規定了法院聯的時間和程序。《意見》第59,64是對《民事訴訟法》第54,55條的進一步解釋。
除此之外還有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一些規章制度和發布的一些司法解釋如,《股票發行與管理暫行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若干問題的規定》等,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規定《上市公司治理準則》(2002)《關于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定》(2004)等,還有地方性法規如《上海是股份有限公司暫行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國關于公司證券方面的立法體系基本具備,《民法通則》確立了民事責任的一般原則及規定,《公司法》規定了公司的經營者給公司造成損害必須向公司及公司股東承擔民事責任。《證券法》則規定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經營者,有關的中介機構,其他侵權人因侵權給公司或投資者造成損害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相關法規,司法解釋則具體規定了某方面的程序。但無論從立法還是司法來看,我們的制度涉及顯然還不完善。許多規定具有臨時性和不適應性,許多程序的價值值得研究。實體法方面,侵權行為是一般侵權行為還是特殊侵權行為?與此相關,時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誰主張誰舉證還是舉證責任倒置?承擔責任的方式及賠償的范圍,計算方式如何?是否要懲罰性賠償?以《公司法》第二十二條為例 公司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無效。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股東依照前款規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應公司的請求,要求股東提供相應擔保。公司根據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決議已辦理變更登記的,人民法院宣告該決議無效或者撤銷該決議后,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撤銷變更登記。這一條中對違法主體和侵權主體規定不明確,只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而沒有包含違反公司章程的情形。股東向法院提起的訴訟不應僅為停止侵權之訴,還應包含撤銷之訴、無效之訴及要求賠償之訴。而且這一條股東的舉證責任過重,股東至少要證明一下3點:決議違法,中小股東受到損害,違法決議與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在目前我國公司不太規范的情況下每一項證明對股東來說都是很困難的。程序法方面,許多規定操作性差,兼有明顯的政策性痕跡。我們的共同訴訟和代表人訴訟制度雖有較全面的規定,但與美國等國家通行的集團訴訟之間還有較大不同。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集團訴訟的判決具有擴張力,效力給予遭受相同侵害的全體受害人;而我國的代表人訴訟的判決只對參加登記的受害人有效。在訴訟時效期間內未登記權利的,則不適用判決結果。這就是訴訟標的額,民事賠償的威懾力和對賠償行為的警示作用大大削弱。另外,對于原告預繳的訴訟費用是否可以申請減免,是否可以將此類案件定性為非財產性案件而收取固定的訴訟費用(如日本),或區分案件的共益權、自益權性質而區分收費標準與方式等,都缺乏明確規定。
有鑒于此,針對股東利益受侵害的不同情形,我們完全有理由考慮西方國家的股東直接訴訟和股東派生訴訟制度。股東直接訴訟在民事訴訟法理論上是一種基于自益權而產生的訴訟,又稱投資者集團訴訟(美國),指股東直接起訴公司或其他人是股東要求實現其作為股份占所有者而擁有某項權利或實現某種利益而提起的訴訟。它并不同于我國現階段的代表人訴訟制度。其訴訟原告即股東主體是不明確的、廣泛的,而我國現代表人訴訟要求在訴前就將人數規定下來。我國目前證券市場民事賠償在司法實踐中實際上很保守。實際上是一種個案訴訟的方式,看似為了穩定社會實則相反,既浪費司法資源,又增加社會矛盾。而這種集團訴訟則將眾多糾紛一次性納入司法渠道,大大提高了訴訟效率,既有利于規定管轄法院,又有利于法院發布公告權利人登記,訴松代表人的推舉和對案件的審理,也有利于判決和執行上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其判決效力的擴張性。據《民訴法》代表人訴訟的判決并無擴張力,即部分受害人的勝訴判決對沒有參加登記的受害人無當然適用的效力,未參加權力登記的受害人必須在訴訟時效內另行起訴。而賦予判決適用的擴張效力,使現行的代表人訴訟制度得以完善。派生訴訟在民事訴訟理論上是一種基于他益權而產生的訴訟,其目的是為了公司或全體股東的利益,在公司怠于實現其權利由公司一個或數個股東提起的以補救或防止侵害公司權益的訴訟,以追究責任人的損害賠償責任。這種派生訴訟主要針對公司董事、監事、經理及其他高官人員的不正當、不合法行為而間接損害其它股東的利益的情況。也包括第三人如關聯公司侵犯公司利益的行為,如產權變更、交易、控制財產、擔保、出租、出借等行為。派生訴訟追求的是共益權,能有效防止公司資產轉為大股東所有,有益于概況的保護中小股東在公司的利益,而且其采取“一事不再理”的原則,具有避免多重訴訟的功效。其訴訟利益由公司享有,在一定程度上是保障所有小股東從賠償中獲得同比利益。這樣對大股東經營管理層形成一種制度威懾,防止公司權益為大股東侵害,有效保護中小股東。
針對我國目前公司訴訟及證券市場的發展和未來,建立完善的股東訴訟制度已屬必要,即有益于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又有利于公司、市場的健康良性發展。在借鑒目前國外的直接訴訟和派生訴訟制度的同時,我們在完善我國的股東訴訟制度應控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我們在完善股東訴訟制度首先要注意利益平衡,制度的設計應從社會公平出發而不應為保護哪一方利益出發,既要保護中小股東利益,又要防止濫訴;既要對公司大股東、管理層有效的制約以防止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又要保護大股東與管理人員應得利益。這應是我們立法的指導思想。體現在具體方法上應注意:
1.嚴格有效控制股東訴訟資格。參照美國“同時擁有股份原則”,應將適合起訴人限定在侵害行為發生時并直到起訴這個期間都擁有公司股票的股東,但不易規定最低持股比例或存額。
2.起訴要用盡公司內部救濟。應有確切的內部救濟程序,如向董事會提出質詢,向監事會投訴,并有確切的時間表。時間一過股東即可直接提起訴訟,這樣容易明確界定何時救濟用盡,便于操作和實施,避免侵權人拖延。但同時也要有彈性規定,類似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一樣,如有確定的證據證明侵權人要逃避責任或得期滿后起訴,將造成更大的損失。股東可以提出起訴,但一定要有明確的標準。
3.關于侵權的責任認定方有明確界定。在現階段,中小股東力量較弱,公司管理透明度差的情況下,實行無過錯責任雖然要更公平、公正,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訴訟過程中舉證的問題。原告股東在提起訴訟時,其最大的障礙就在于舉證即資料證據的收集。由于股東缺乏必要的專門知識及股東與經營者信息資料上的不對稱,或收集證據的人力、財力短缺,或股東對公司經營管理缺乏全面認識,或收集證據時得不到公司的配合甚至公司從中作梗隱匿證據。若規定由股東訴訟之原告負舉證責任,顯然對股東不公平。但是如一律界定為無過錯責任,由被告負責舉證,則某些情況下又會加重公司的責任。所以在實現原告股東和公司及大股東的責任平衡的基礎上,針對具體的侵權行為規定較嚴密的舉證責任,既不加重公司的舉證負擔,又能保證原告股東擁有有效的搜集證據的渠道,特別要嚴格規定關于侵權行為與損害的因果聯系的證明度,力求達到雙方權利、義務平衡。
4.制定嚴格的損害賠償標準,針對不同的情況主要是過錯程度及造成的損害適用不同的賠償計算標準。在現行規定的基礎上應加大懲罰力度,使公司經營嚴格按照法律法規操作,將會有力打擊公司管理人員及大股東違法行為。這樣不僅能使公司、股東的損害得到賠償,更能規范公司運作,形成良好的市場經濟。
5.完善律師的訴訟代理制度。規定律師以風險代理方式代理股東訴訟,并允許律師以公告方式公開征集投資者委托,發揮律師的法律與社會監督功能。
6.法院受理此類案件,可參照國外案件收費,這樣可有效降低成分,有利于中小股東提起訴訟。
參考文獻:
[1]許海峰孟祥剛編著:《證券訴訟指南》[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
[2]宣偉華宋一欣:《證券民事賠償制度及其形式初探》[M]. 載于《證券法律評論》.中國人民大學金融法研究所主辦,2002.10總第二期
[3]張民安:《公司少數股東的法律保護》[D].載于《民商法論叢》第九卷
[4]《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K].法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