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家精神培育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文化創新問題。企業家精神的培育是贛文化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江西崛起的軟實力、硬指標,它既關系到江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又關系到江西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創新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學習精神是通過贛文化創新培育企業家精神的現實選擇。
[關鍵詞] 創業 文化創新 企業家精神
2005年8月20日至21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江西。殷切希望江西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富民興贛”。他說:“江西可以而且應當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有更大的作為。”隨之,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推動全民創業、加快富民興贛”的戰略舉措及一系列重要文件,“鼓勵、引導和支持百姓創家業,鼓勵、引導和支持能人創企業,鼓勵、引導和支持干部創事業。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大力推進全民創業。”此種背景下,創業成為江西發展的核心,全民創業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江西的發展思路。
一、江西的發展亟需文化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培育
在當今中國,最為稀缺的資源是企業家精神。這是目前中國最嚴重、最突出、也是最容易讓人忽視、最難以克服的一種對經濟發展造成障礙的瓶頸制約因素(呂愛權,2006)。同樣,江西在推進“三創”戰略舉措的過程中,企業家精神成為其必須突破的瓶頸問題。
企業家精神是優秀企業家內含的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軟實力。無論是企業家,還是干部、百姓,都需要學習、吸收這種力量源泉作為自己以及所在組織發展的動力。實現江西崛起,關鍵在于全面創新,而文化創新又貫穿于所有創新的全過程。故而,在全民創業的時代洪流中,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問題需要從文化創新的視角進行理念提升。
二、阻礙江西企業家精神培育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些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的文化因素,成為江西企業家精神培育的主要障礙。其突出表現在:
1.優裕的農業社會環境與傳統農業文化
從歷史上看,縱觀宋、元、明三代,江西的經濟優勢,特別是農業、手工業、商業的優勢十分明顯。可見,江西人身處一個多么優裕的農業社會環境。
從地理上看,江西的鄱陽湖平原及諸多紅色盆地是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產地。江西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豐裕的魚米之鄉。田地水田多。分布于鄱陽湖、五大河流的沖積平原以及諸盆地的坪田和畈田,土地平坦,土壤肥沃,作物可一年二至三熟,多數為穩產高產田。即使像丘陵地區的壟田、排田和臺田,需蓄水灌溉,作物亦可一年二熟。且雨水充沛,氣候適宜。
上述歷史情形和地理條件說明,江西擁有優裕的農業社會環境。該優勢長期以來使江西人形成了強烈的依賴心理。許懷林(1999)指出,優裕的農業社會環境和小盆地環境結合一起,溫飽卻閉塞,戀土意識和安分守已觀念比較濃厚。這種小富即安的心態和選擇對企業家精神的培育是相當不利的。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中表現出了強烈的重義輕利、農本商末、重農抑商的觀念。這對于對中央政權有強烈向心意識的贛文化來說,觀念意識里表現得更加濃重,也成為企業家精神培育的主要障礙。
2.傳統的讀書成才理念
中國古代讀書人成才只有“仕途”一條路,也就只有“讀書——做官”一種想法。《論語?子張》曰:“學而優則仕。”《論語·衛靈公》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對“仕”與“學”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解釋:“然仕而學,則所以資其事者益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總之,學習的目的是為做事或做官服務的,典型的傳統讀書成才觀就是:讀書——做官。
古代所謂四民,即士、農、工、商。士為四民之首。讀書人或士大夫的社會地位比農、工、商要高,再加上士階層有免征稅賦、免服徭役的特權。可以說,讀書相對收益較大,是很有誘惑力的。
在價值取向上,士與農、工、商,特別是與商,又是截然對立的。在義利問題上,士,舍生取義,極其貶低商人的唯利是圖。舉例如,朱熹所訂《白鹿洞書院院規》中的“處世之道”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就能很好地說明問題。
這種崇尚讀書——做官,重義輕利的觀念在中國古代影響很大。江西古代之所以讀書成風,是契合這種社會氛圍,最現實、最便捷,也是收益最大的最優選擇。
從隋文帝楊堅創立科舉制度,以此來選拔人才,任用官吏始,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停止科舉考試止,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占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縣,有500余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
這樣大的人才隊伍全國罕有。但是功成名就之后,這些人才絕大多數是“走出去”,不在江西服務。江西長時間的人才“出超”,對江西自身發展影響無疑是極大的。
讀書——做官、重義輕利、“走出去”等這些傳統的讀書成才理念甚至還在影響著現在的江西人。讀書——做官從積極的一面看是創事業,但更多的是官本位驅使。所以,這對于立足于江西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企業家精神培育是不利的。
3.角色意識不強
受傳統農業文化和傳統禮教的影響,中國人有對男丁的偏好。江西省在這方面的表現比較明顯。觀察發現,江西男青年較大部分,身形通常清俊瘦弱,而女青年則健美挺拔或豐腴結實。調查發現,這與重男輕女觀念關系密切。在子女較多的家庭中,男孩自小倍受優待,而女孩通常易被家庭忽視,較早從事家務或生產勞動。于此,男子依附家庭的意識較強,獨立意識顯弱。這對于男子社會角色定位產生一定影響,甚至影響區域人群。
從政治角度講,江西文化也存在一種強烈的依附意識。這一點江西學者體會尤深(許懷林,1999;方志遠,2007)。文化心理上的強烈依附意識是作為一種隱性的集體意識存在著的,并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濡染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集體意識中較強的依附意識與獨立意識較差,同樣不利于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發展意識的培育,這也是影響江西“三創”戰略舉措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
企業家精神內涵中包含一種明確的角色定位。角色定位意識不僅是一種責任意識,更表現為一種強烈的創新意識、發展意識。有明確的角色定位,才有明確的創新意識;有明確的創新意識,才有明確的發展方向。明確了發展方向,就有了創業目標,才能產生創業內容,才能創新方法,才能積極主動地開拓進取。
三、贛文化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培育
從意識形態角度言,企業家精神是一個文化問題,企業家精神培育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文化創新問題。因而,企業家精神培育存在不確定性。必須將精神品質與行動能力相統一,才能較為可行地進行企業家精神的培育。
就江西目前企業家精神培育的現狀言,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創新精神、開拓精神和學習精神的培育。構建江西特色文化創新內涵這三方面也是主要內容。基于此,能體現江西特色文化內容的主要集中在紅色文化和古色文化方面。而其中的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學習精神就是江西特色文化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培育的主要立足點。
1.創新革命精神,培育企業家精神
眾所周知,井岡山精神、“八一”精神等是江西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時期培育了井岡山精神;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殘酷的白色恐怖下培育了“八一”精神。上述與企業家精神內涵所包括的執著、創新、開拓、敬業、合作精神高度一致。可以說,井岡山精神、“八一”精神能夠為企業家精神培育提供充足的養分。江西人應該將這種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可貴精神品質,與當前促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能力統一起來,通過培育企業家精神,激活全民創業的激情,創新創業文化,進而推進創新創業型企業、創新創業型城市、創新創業型社會建設。
2.創新改革精神,培育企業家精神
江西紅色文化還培育了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改革精神。從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江西生活了三年多時間。毛毛(1984)后來回憶道:“在江西的這一段時間里,父親有一個習慣,每天黃昏落日之前,總是十分規律地圍著我們那個小小的院子散步……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我想,就在這一步一步之中,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意志,隨著前進的每一步而更加明確,更加堅定起來。這些思想的蘊育成熟,是否已為日后更加激烈的斗爭做好了最充分的準備呢?” 當代改革精神所包括的革故鼎新、興利除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自我批判、自我揚棄、甘于奉獻、勇于犧牲的精神,同樣與企業家精神內涵所包括的執著、創新、開拓、敬業、合作精神高度一致。改革精神不僅為企業家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榜樣的力量,而且作為時代潮流,迫切需要將之與當前促進江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能力統一起來。
江西古色文化還培育了古代改革精神。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的王安石為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大力推行變法。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的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改革由于所處的歷史環境和自身的局限性,最終失敗了,但其改革所包含的開拓、創新精神是積極的,應當作為當前企業家精神培育的合理成分加以吸收利用。至于其改革精神所欠缺的執著、敬業,特別是合作精神,也可以作為當前企業家精神培育的反面案例吸取教訓。
3.創新學習精神,培育企業家精神
江西自古學習風氣興盛。江西古色文化中的學習精神,主要表現在:樂學、勤學、善學。北宋廬陵(今吉安)人歐陽修論作文“三多”、 “三上”體現出的學習精神,很顯然包含著執著、創新、敬業精神。不僅如此,他強調的為文“商量多”——在切磋中學習、在磨合中學習,也是一種合作精神。江西古色文化中的學習精神同樣是企業家精神培育應該汲取的養分。
當代社會,企業及社會要發展,企業家到整個企業,以及整個社會必須持續學習、全員學習、團隊學習和終生學習。企業發展、社會發展均需要企業家精神。學習是企業家精神的關鍵。江西企業、江西的經濟社會在發展進程中應該將這種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可貴精神品質,與自己的行動能力統一起來,繼承創新,從而落實“全民創業、富民興贛”的戰略舉措,實現江西及中部崛起。
四、結論
江西文化歷史不為不悠久、底蘊不為不深厚、內容不為不豐富、形式不為不多樣,但所缺者,鮮明之特色也!有學者將贛文化調侃為“搖籃文化”。我想,其著眼點正在于贛文化需要成長,需要培育,需要創新!其特色更需要挖掘、突出。贛文化創新在形式和內容上是多方面的,即使從物質、行為、制度、精神層面去創新,也可以是多角度、多側面的。擇其要者,創新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學習精神是通過贛文化創新培育企業家精神的現實選擇。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同時是贛文化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當前贛文化創新的當務之急。因為它既關系到江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又關系到江西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是江西崛起的軟實力、硬指標。
參考文獻:
[1]汪丁丁:企業家精神[J].讀者,2001.2
[2]賈良定等:論企業家精神及其五項修煉[J].經濟學研究,2006.9
[3]呂愛權等:論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及其培育[J].商業研究,2006.7
[4]張瑛等:論企業家精神的培育[J].現代企業教育,2006.7
[5]方志遠:“搖籃”說[J].江西社會科學,1994年《贛文化》專號
[6]許懷林:江西歷史文化特征概說[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