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進入21世紀,我國的會計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全球一體化,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無一不對會計的各個方面產生著重大影響,本文就知識經濟對會計基礎理論等的影響及我國會計創新發表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知識經濟 會計準則 會計假設 會計環境 會計創新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成熟等都對會計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作為一項以提供會計信息為主的管理活動,也應不斷創新,尋找與時代相適應的會計模式。
一、知識經濟對會計的影響
1.知識經濟對會計基本理論的影響
(1)知識經濟對會計假設的影響。知識經濟時代,會計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產生了電子商務和網絡公司,知識通過網絡把大洋彼岸的幾千個公司聯合起來組成一個臨時公司,一旦業務完成,又迅速解散。折舊對會計主體假設提出一個挑戰。其次,網絡公司利用電子信息技術打破聯合公司間的時間間隔,屬于臨時性結盟且分合迅速,各個獨立企業可以在網絡公司開展業務前組合,也可在業務過程中根據需要組合,可以完成一向交易后即解散,也可以是情況繼續維持這種組合關系。企業合并、重組、破產、解散的情況屢見不鮮,持續經營假設有時就不再適用。而且利用計算機,大量數據處理可以在瞬間完成,利用企業內部Intranet網,企業人員可以在線使用各種會計信息,會計分期假設失去意義。同時利用Internet,各種交易的貨幣收支,轉賬可以在全球瞬間完成,擴大了融資環境,資本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流動,交易就可用多種貨幣脊梁,而且資本市場的活躍也加劇了幣值的不穩定。
(2)知識經濟對會計原則的影響。對歷史成本原則的影響。知識經濟具有知識資本化和資產無形化的特點。有資料表明,目前西方一些先進企業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比例已達1∶2~1∶3。企業中存在大量無形資產,需要采用正確的資產計量方法。而現行財務會計對資產的計量遵循歷史成本原則,歷史成本對有形資產流動的確認計量、報告是有效的,但對無形資產的計量無能為力,不能真實地、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另外,傳統財務報告主要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反映過去的狀況和經營成果,提供歷史性的會計信息,其時效性和預測性相當薄弱。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經濟活動瞬息萬變,如何及時捕捉弄到真正有用的信息,是關系到企業成敗關鍵。管理者及投資者迫切需要得到關于企業未來經濟活動和有助于預測、評價企業未來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的經濟指標和相關信息,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
對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的影響。知識經濟促進了經濟金融化的速度。從一定意義上講,”經濟金融化+知識+信息”就是知識經濟。經濟金融化使許多現代金融工具得以衍生,它們以遠期合約的形式進行交易和投資,是一種財務杠桿原理的金融商品。由于金融資本具有強大的流動性,對其揭示就應及時、快捷,而且要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以提示金融資本具有強大的流動性。然而現行財務會計一直采用權責發生制,收入只能在實現的時候才能確認,費用只能在發生的時候與收入相配比才能確認。因此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知識經濟的要求。權責發生制的另一缺點是信息反饋速度慢,企業的有關財務數據必須等到會計期末才得出,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信息速度傳遞的要求。
(3)知識經濟對會計理論體系的影響。我國目前會計理論研究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可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又表現出不適應性。主要表現在:①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缺乏創新,尤其是實證研究方法運用的較少;②會計理論研究的目標定位更多的是圍繞如何體現企業受托責任這一中心展開的,對其他利益相關人的會計信息需求也使用的研究相對較少;③會計理論研究領域尚需拓展。此外,還要對稅務會計,法務會計,金融衍生工具會計,國際會計與比較會計等多門會計學科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構建一個面向市場經濟的會計理論研究體系。
2.知識經濟對會計實務的影響
由于知識經濟與傳統經濟模式的許多重要區別,導致了會計實務環境的變化。因此,會計實務也受到了沖擊和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會計電算化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會計工作的重點發生轉移。傳統的會計工作集中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知識經濟條件下,由于會計電算化的廣泛應用,會計人員將從繁雜的日常會計事務轉向參與決策和經營分析等方面。
(2)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更加強調科學性和合理性。簡化核算不應當再成為評價會計方法是否應當選用的標準,而科學性和合理性將成為選擇會計核算方法時唯一需要考慮的因素。
(3)會計信息時效性和多樣性的增強,導致財務報告體系的改革。由于知識經濟時代是信息時代,會計要消滅信息孤島,實現信息集成。而會計信息的不同用戶對會計信息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會計應當建立多元化的會計頻道,提供不同的會計信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要求。
(4)內部控制機制加強,傳統的核算功能弱化。
(5)更加迫切的需要國際會計準則的規范。
二、知識經濟條件下會計創新的思考
1.人力資源應納入核算范圍
知識經濟時代的市場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本已成為企業的意向重要資源,而且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利潤。因此,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規范體系,以會計準則為核心內容,會計規范體系,人力資源會出現新的突破。首先人力資源出現智力密集的行業,高校、IT行業、研究機構、各項事務所,對這些機構啟動人力資源程序;其次人力資源是企業單位必不可少的無形資產,這個觀念將會形成共識;在此人力資源的成本確定,計量程序將在人們形成共識后被普遍應用,是企業生產成本;四是人力資源作為無形資產將會成為企業評價重要指標,是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2.進行會計準則國際化,加強與世界的協調
會計國際協調的方式可以采取“協調——推行——統一”的漸進式方式。具體說就是一國際會計準則為依據,結合我國的情況,制定和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這種會計準則是同國際會計準則相銜接的。推行“兩則”(即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在國際經濟關系中,既要依據國際會計準則又要依據我國會計準則處理有關會計事項,推行“兩則”是并行不悖的。在會計實際工作中,隨著我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不斷完善,“兩則”會更趨接近而統一,執行我國的會計準則也就是推行國際會計準則。當然,在國際經濟發展中,由于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管理的不同要求和認識上的差異,“兩則”中還會形成新的差異,對差異的克服也會進一步完善“兩則”。
3.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借鑒IAFC的成功經驗,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步伐。首先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市場操作不夠規范,有些人的專業水平和業務素質不高及法規體系建立滯后等條件下,導致了會計信息的失真,離開事實本身的客觀性、真實性、公正性、可靠性造成危害性很大。要提供客觀、真實、完整、準確的向各界批露的會計信息,必須堅持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做到操作程序規范化,核算原則統一化,開支范圍制度化,基礎管理標準化。
4.加快會計信息網絡化
從傳統財務管理邁進網絡管理,在網絡財務環境下可以實現遠程報表、遠程查賬、遠程審計及網上實體、經濟交易、會計決策都是瞬間完成,要求會計注意適時監控。同時也給財務管理,會計業務提出了新規范和要求。依據《會計法》強化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加快會計信息網絡化,為單位經營管理,控制,決策提供適時的會計信息。建立高水平滿足現代化管理需要的新一代會計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1]李定情羅勇:會計理論體系研究[M].重慶出版社
[2]趙國強:網絡環境下會計假設理論研究現狀的評價[J].財務與會計導刊,2004、1
[3]張皓:知識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假設創新[J].財務與會計,1999、9
[4]蔣堯明:對會計基本假設的重新評價[J].財務與會計,1999、9
[5]余玉苗:關于網絡時代的財務會計假設[J].財會月刊,2001、9
[6]孫錚韋華寧:論信息時代會計假設受到的沖擊和影響[J].上海會計,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