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潛盈潛虧使企業數據失真,掩蓋了經營管理中的問題與矛盾,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文章介紹了企業審計中潛盈潛虧的一系列重點和難點,并提出了一些預防企業潛虧的建議。
[關鍵詞] 審計 潛盈潛虧 建議
企業潛虧的審計是當今審計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在經濟責任審計和經濟效益審計中幾乎影響到所有的審計內容,如企業資產、負債、損益的真實性、合法性,資產保值增值情況,企業領導人任職期間經營業績的完成情況,經營決策的正確與否,個人遵紀守法情況等等。當前,一些企業財務信息失真,人為調節利潤現象比較嚴重,企業經營成果不能正確反映已成為普遍性問題。對此,本文初步探討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中潛盈潛虧審計的重點和難點。
一、企業審計中潛盈潛虧的重點和難點
1.期末計價的確認。現行企業會計制度中規定短期投資、存貨、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在期末按照其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孰低計量。對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計提各項減值準備,使得這些資產的期末賬面余額不一定是期末的價值。審計過程中,要特別關注這些資產的期末實際價值,評價其計價是否正確,計價方法的采用前后期是否一致,減值準備計提的恰當性、充分性,有無人為調節利潤現象。
2.價值的轉移。主要表現為:(l)該提的不提或少提。審查固定資產折舊、8大減值準備在期末時是否提取、提足,有無利用折舊與8大減值準備人為調節成本的行為。(2)該攤的不攤或少攤。待攤費用、無形資產、遞延資產、長期投資溢折價等不攤或沒有攤足。審計人員要確定攤銷的會計政策的恰當性,抽樣檢查有關攤銷費用發生和轉銷記錄的完整性、合法性。(3)該轉的不轉或少轉。存貨發出后,發出存貨計價的選擇是否合理,前后各期是否一致,完工產品、在產品成本是否完全結轉,已發生的產品成本是否完全結轉,已完工的在建工程是否轉入固定資產,待處理財產損益轉銷是否合理等都可能造成潛虧。
3.“中轉站”中對收人和利潤的隱瞞、轉移會構成虛虧即潛盈。企業為了避稅或其他的原因,將已經售出的商品、原材料等長期掛在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應收票據等往來科目上,由此直接隱瞞、轉移企業的銷售收人和利潤,會形成企業的潛盈。審計人員要核實這些往來項目的真實性及合理性。
二、審計負債方面的潛虧
1.直接隱瞞各項負債。企業將已經發生的各項負債不人賬,隱瞞負債情況。這種情形實際工作中一般不多,因為債權人不會向債務人無償提供資金,債務總會到期。
2.或有負債。這類負債不僅金額無法確定,而且賬面上沒有記錄。但或有負債中會存在金額較大,影響深遠的虧損,必須高度重視。經濟責任審計中應著重審查被審企業有無經濟擔保、債務擔保,有無待決訴訟、合同糾紛,有無尚未兌付的已貼現或轉讓的票據,有無應收款項抵債行為,產品的“三包”發生問題的可能性等。這些或有事項一旦發生,便會對企業造成損失。
3.企業發行長期債券時,有關債券溢價、折價的攤銷、利息的計提。若企業不處理長期債權溢價或折價,長期掛賬,將形成企業的潛盈或潛虧。審計人員應著重審查長期債券是否按期計提利息,溢折價是否按期攤銷,攤銷方法的選擇是否恰當、合理,復算攤銷的金額是否正確。
4.長期借款的償債基金。前任領導所借的沒有到期的長期借款如果沒有建立償債基金,在后任領導任職期間到期,便會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所以沒有建立償債基金的長期負債也是企業的一項潛萬。
三、審計損益中的潛盈潛虧
1.通過各種手段虛增收人或利潤。審計人員要著重審查有關銷售方面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根據不同的銷售方式和貨款結算方式審查銷售收人確認其正確性,有無違反權責發生制原則,提前或退后人賬調節利潤的現象,是否存在漏記、隱瞞或虛構銷售收人的問題,有無賬外經銷產品的問題。
2.通過成本核算和費用結轉造成潛虧。對成本核算和費用結轉的審查要結合資產審計中價值的轉移進行審查。關注成本費用開支控制制度,審查成本核算方法是否適當,前后是否一致,有無任意調節成本的問題;銷售成本與銷售收人是否配比,是否存在將已發生的成本掛在往來賬上不作成本結轉而虛增利潤,或將與銷售業務無關的支出轉做銷售成本而虛減利潤;期間費用是否按規定記人當期損益,有無記入產品成本和轉人下期的情況,有無將在建工程的項目利息記人財務費用等。對集團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時,集團公司的合并會計報表可能存在對效益差的下屬企業該合并的不合并、該抵消的不抵消的情況,造成資產負債、損益和所有者權益不實,形成潛虧,對此問題也應予以重視。
四、防范審計風險,預防企業潛虧
如何在降低審計風險的前提下,對企業中存在的潛在盈虧進行合理的確認從而客觀公正的評價責任人,成為審計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對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中潛虧問題的控制與防范:
1.加大內部控制評審。作為審計人員要提高自身素質,及時掌握企業的管理系統、作業流程,以及相關規章制度,這可以對企業的內控環境有一個宏觀的了解。對于管理較為規范的企業,在經濟活動中會以法律文書或業務往來合同等式來保障自身的權益,審計人員可以過查閱這些資料來審查企業的經濟往來與財務部門的賬表核對,判斷企業是否存在虛列收人、賬外成本等問題,從而降低審計風險。
2.設立合理的考核指標對責任人進行考核。目前代表國家的上級主管部門,對于任何一級企業領導者,都會制定明確的任職期間經濟目標、年度的經濟目標。但筆者認為對于領導干部的考核不應僅僅通過經濟指標來反映,而應該是一套綜合指標(包含經濟指標、管理指標、環境指標等)。因為企業是社會的一個單位,它的發展與周圍環境密切相關。領導者需要站在企業的角度為企業出謀劃策,而不能為完成指標而完成指標。因此,審計部門可以通過設立合理的綜合指標,在年末對其進行確認,一方面可以對領導者有一個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另一方面可以及時發現企業在經濟中存在的潛虧問題,防止離任時問題成堆的現象。
3.加大對投資項目的審查。目前許多企業的投資項目存在很多盲目性,既沒有充分考慮企業的自身能力以及在市場競爭中的定位,也沒有很好地對周圍環境如國家政策、市場容量、相關產業的發展等進行具體深入的分析。因此,審計部門對于企業已經發生的對外投資,要按主客觀因素盡可能明細列示,對主觀因素造成的無效益投資,客觀因素形成的投資損失,以及無法確定的投資盈虧分別在領導業績考核中詳細說明,作為上級領導對該干部的考核。
4.采用科學的方法,對企業存貨、固定資產進行盤點與評佑。對于企業存貨和固定資產的盤點,審計部門可以采用將ABC分類法與統計抽樣相結合,從而降低審計風險;也可以在信任供應部門所提供的資料的前提下,仔細核對倉儲部門的有關資料以確認庫存數,然后與財務部門記錄反映的賬存數進行核對,看其有無差異,如果倉庫數小于財務賬面數,則可以判斷其存在潛虧。最終,依據審計人員掌握的市場價格信息,對企業庫存材料、固定資產進行評估,以確定是否存在潛虧。
參考文獻:
[1]任期內經濟責任審計資料匯編,中國內部審計學會,2007年3月
[2]李若山:現代管理科學在審計中的應用.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6月
[3]朱榮恩:現代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年8月
[4]劉力云:審計風險與控制.中國審計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