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社會上發生的商業秘密侵權案,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人才流動引起的。而長期以來,因此,企業如何運用法律的手段來防止人才流動過程中商業秘密的流失,保護商業秘密小受侵犯,如何建立起合法的商業秘密保護制度,以及采取積極適宜的法律救濟手段,對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 商業秘密 保密合同
一、跳槽人員侵犯商業秘密的原因分析
很多企業都認識到了商業秘密的重要性,也主動采取一些自我保護措施。但一部分企業對商業秘密的認識還很不到位,以及與員工簽訂的保密協議不符合法律規定,從而導致不能正確的運用法律武器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其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企業對商業秘密的法律范圍不清楚,只把公司的技術作為商業秘密保護,沒有認識到公司的客戶信息、不公開的業務信息等也可作為商業秘密保護的客體。以下主要談談企業如何與員工簽訂保密協議,以防止企業商業秘密的外泄。
二、企業應如何完與職工簽訂保密協議
作為企業所有或者具有正當使用權的商業秘密,企業在使用的過程中,必然為企業的一部分勞動者知悉,而知悉是使用的前提。這是企業實現商業秘密的經濟價值的必要條件,沒有勞動者的知悉和使用就不能發揮商業秘密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建立保護商業秘密的制度,在某種意義上比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保護商業秘密更為重要。依據《勞動法》的規定,與勞動者簽訂保密協議還應當包括竟業禁止的內容和條款。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防范泄密措施。
企業與職工簽訂商業秘密保密合同,是企業的一項義務。企業與職工訂立商業秘密保密合同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法》第22條的規定,即“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企業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該規定是指在企業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商業秘密的條款,但不妨礙在勞動合同之外,企業與勞動者再另行簽訂保密合同,以明確企業與職工之間的商業秘密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方式更為直接有效。
雖然法律對商業秘密的概念做了明文規定,但只是概括性的,在具體實施中,某一信息是不是商業秘密,權利人、侵權人和法院可能會有小同的理解。把技術、工藝訣竅和產品配方等認定為商業秘密,一般人還比較容易接受;而對于客戶名單、業務狀況等資料或者企業發展規劃等經營性信息的認定,卻心存疑慮。在這種情況下,權利人和侵權人誰能勝訴,主要取決于雙方所舉的證據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自己的主張,并且能夠被法院所接受。如果權利人和侵權人在事前簽有保密協議,明確商業秘密的名稱、范圍及其他條款,并且這些條款與現行的法律法規沒有抵觸,權利人僅憑協議就能證明特定的信息是自己的商業秘密,使自己在訴訟中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因此,保密協議的簽訂是商業秘密保護中的最重要環節。
訂立保密協議中需要重點注意的問題是,在實踐中,有些企業只是簽訂了保密條款或者協議,但沒有約定支付相應的保密費用,在實際中也沒有支付這類保密費用。這種只規定勞動者單方義務的保密合同或保密條款是否有效,或能否被勞動者主張撤銷或變更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由于此類保密合同或保密條款常常帶有格式合同、條款的特征,如果企業不考慮基于員土承擔了保密義務而應由企業為此給子一定的補償,此種保密合同或條款很可能會因違反合同法第40條的有關規定,即因排除了對方主要權利而最終被法院認定為無效,因而應引起企業方的特別關注。
另外,簽訂保密合同中的另一個問題是企業的商業秘密和職土在職期間因土作獲得和掌握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等的關系問題。雇主不能限制雇員使用其在工作中學到的與工作有關的技術。受聘人在聘用期間學習、掌握的一般知識、技能、經驗,是其多年經驗累積的結果,成為其人格的一部分,不是商業秘密。如果這些內容也作為商業秘密處理,勢必侵害雇員的勞動權和基本人權,為法律所禁止。若將雇員的一般知識和技能納入商業秘密的范圍,將可能造成一些本屬于公共領域,但又非常有用的信息不能正常使用和自由流通,影響社會公益,同時侵犯到雇員的人格,影響到雇員的基本生存。但是,對于商業秘密過于狹窄的解釋也未必是好事。因為這種做法反過來會使木應受到保護的信息得不到保護,從而挫傷企業開發商業秘密的積極性。職工在職期間獲得的上述知識、經驗和技能已經成為職土人格的一部分,不應該被過多的限制,故企業在主張自身商業秘密權利的同時必須注意到兩種權利的平衡問題。因為在特定的條件下,原顧主的商業秘密與雇員所掌握的一般知識、技能、經驗等都是交叉在一起而無法分離的,離職雇員“無法將那些商業秘密從心中根除”。需要說明的是,記憶力不屬于“能力”的范疇,有些雇員的記憶力極好,能將工作中所接觸到的數據、圖像、公式等通過記憶記錄下來,如果雇員可以主張記憶的信息屬于他的個人知識,那么雇主的權利將會受到損害,許多秘密信息將不再被作為商業秘密。實踐中,企業在商業秘密保護觀念上往往容易忽視這一點所以企業在與企業內部員工訂立商業秘密保護合同或保密條款時應注意,針對小同的職土其保密要求應有所區別和側重,不能把一般職土因土作而獲得的上述基本生存技能都歸入到商業秘密范圍中而全部加以限制,否則很可能得小到法律的保護與支持。
由此,保密合同是一個安全保證,企業應通過與職土簽訂各種保密協議(含保密條款)的方式來保護自身的商業機密。明文規范員土在受雇期間的任何發明都屬于企業所有。職工無論在受雇期間或離職后,不得違約泄露或使用企業的商業秘密。當職工因跳槽而違反保密義務,將企業的商業秘密泄露給他人時,企業可以依據該保密合同,請求行政或司法救濟。
參考文獻:
[1]張蜻顧長河:《人才流動中商業秘密的預防性保護》,甘肅農業,2005第12期
[2]許海峰:《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法律實務》,機械土業出版社,2004年版
[3]李雪峰岳乃;《走人先留下商業秘密》,溫州都市報,2002年8月15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