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知識經濟時代信息資源知識產權的特性;指出由于技術擴張導致知識產權權利擴張的正當緣由與現狀,最后指出反壟斷法的完善有益于知識產權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 知識產權 信息資源 擴張 發展
人類社會已逐漸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即將成為這個新經濟形態中占主導地位的權利形態。知識經濟社會仍然是商品經濟社會,知識和技術創新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知識產權取代了土地、資本等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最主要的致富手段。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問題將成為國內和國際政治與經濟沖突的中心問題,即誰掌握信息,如何獲取信息和使用信息?!毙畔r值的彰顯使信息資源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資源。目前知識產權已是世界范圍內解決無形財產權糾紛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成為世界各國和企業在綜合實力競爭中的主要手段和工具.發達國家紛紛運用知識產權戰略,實現從科技立國向知識產權立國的演變。數字化時代應該正確認識知識產權擴張趨勢,不斷完善現代知識產權制度,使我國在國家競爭中獲得和保持競爭優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的總體謀劃。
一、信息資源知識產權特性
知識產權 “Intellectual Property”,字面含義為“智力財產權”。它是從法律上確認和保護人們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領域中從事智力活動而創造的精神財富,以及智力成果依法享有權力的總稱。信息資源是一種經濟資源,因為它一樣具有稀缺性和效用性。其生產過程需要個人以至社會物力與智力的大量投入,知識作品還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創造、連續的勞動才能實現。另外信息資源創作者也存在數量稀缺,稀缺性使得生產的成本高昂。而信息資源的共享性是它區別于其他資源的主要特征,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的利用表現為占有于消耗,即具有惟一性和排他性,但信息資源在占有和使用上表現為非專有性與非排他性,個人對它的使用并不影響他人的使用,那么準許最大限度地接近信息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信息資源的使用存在非損耗性,使用和消費不會使信息資源產品減少,反而可能擴張社會的信息、知識產品的總量,有利于增進社會無形資源的總量。
從信息資源主要特性可以看到,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體現了公眾的要求與利益。另一方面,信息資源具有使用價值,而其生產存在潛在的、無限大的規模經濟,也極易出現大規模復制。因此雖然信息資源供他人使用的邊際成本為零或接近于零,但是他人的使用行為可能會減少權利人的獲利。沒有知識產權的保護,個人的創作成本與價值將得不到補償,導致投資、創新的熱情受到打擊,使得信息資源生產數量大大減少,不利于公共利益。
二、信息資源知識產權的擴張發展
網絡技術為信息資源的傳播帶來了新的革命,面對這一新的技術變革,知識產權有不斷擴張的趨勢。著作權擴張在知識產權的擴張中顯得最突出,它從原來主要對復制權的保護擴大到現代技術發展條件下利用作品的各種權利,從而擠壓了合理適用的適用范圍。由于復制在數字技術下變得簡單、快捷、不易控制,網絡條件下,復制費用低至趨于零,復制品可以被無限制地產生,邊際成本趨近于零,每個使用者都可能成為潛在的侵權人,出版商大規模復制的成本優越性無法體現,版權人與出版商的權利和利益受到嚴重威脅。因此新技術下知識產權擴張有其存在的必然。在國際上,全球知識產權實在法都有向權利人傾斜的趨勢,例如:在TRIPs協議和《WIPO版權條約》,以及《協調歐盟信息社會版權與相關權特定方面的指令》均有體現。
三、信息資源知識產權的制衡
數字環境下出于達到版權保護的效果,知識產權擴張有其緣由與存在的必然,但信息資源知識產權的擴張必然擠壓了公共利益的空間,不利于知識產權的良性發展。知識產權依靠法律制度使知識產權獨占化,但也犧牲其他生產了同樣知識產品的勞動者應該享有的部分權利。因此法律要對權利人的權利做出一定限制,來平衡各方利益。在實際中解決知識產權問題應從利益平衡出發,堅持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知識產權與公共利益的協調。傳統知識產權法對權利的平衡機制通過內部限制來實現,隨著平衡被打破,知識產權法的公共領域已經被削弱,如在Michelin Man案中,加拿大聯邦法院對合理使用的原則做了很狹窄的解釋。因此有必要在專門的知識產權法律中完善規制知識產權濫用的制度,在現有相關法律原則、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細化有關知識產權濫用的條款。但為了完善知識產權的限制,還應該借助知識產權法制度外的平衡機制,建立起基本的反壟斷法律制度,可適用于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壟斷,以便更好地限制競爭行為。當權利人知識產權的濫用而導致對正常的市場競爭造成了威脅與危害時,通過反壟斷法可對其予以禁止。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貿易壁壘和行政壁壘逐步消失,市場全面開放,我國企業正走向世界,面臨的國際競爭形式也越來越嚴重。加強知識產權建設的重要意義勿庸置疑,知識經濟時代應鼓勵知識產權創造.促進知識產權利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產權保護。
參考文獻:
[1]阿爾溫·托夫勒著劉炳章譯:力量的轉移. 北京: 新華出版社,1996:107~110
[2]陳傳夫:解決網絡與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問題應堅持什么立場.圖書情報工作,2002,12:15~19
[3]Kevin Janus,Defending the Public Domain in copyright Law:A Tactical Approach,14 Intellectual Property Journal,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