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有效利用與規范網絡輿論,已經是為政者面臨的全新考驗。
一些長期從事信訪工作的干部反映,十幾年前群眾維權都是找黨政部門;后來講依法辦事,都涌向司法機關;五六年前輿論監督力度加大,不少人想方設法找新聞媒體,甚至找境外媒體“告洋狀”;現在網絡媒體作用巨大,又開始直接上網表達訴求,希望引起輿論關注。
網絡的“民意直達”特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并沒有引起為政者的重視。官民網絡互動也發生在很小的范圍內,大部分官員對于網絡還是持謹慎和觀望的態度。因為,中國行政系統傳統的信息流動都是通過制度內的途徑獲得,下情上達,更是具有剛性的約束。匯報、內參、簡報,這些直達領導案頭的行政文本,是官員獲取外部信息的有限通道。
中國官員對網絡的重視和利用,是一個自下而上,由點到面的漸進過程。
那些最早利用網絡的官員,一度被視為個性官員的率性而為。此后,隨著網絡論壇和網絡博客的普及,官員與網絡的互動才開始涌現,于是,媒體便將2006年稱為“官員博客年”,將2007年稱為“互聯網政治年”。但是,活躍于“網絡江湖”的大多還是基層官員的身影。
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在線交流,雖然只有短短4分鐘,但足以帶動更多的為政者對網絡加以重視和利用。此后,不僅省部高官、市縣基層官員紛紛“觸網”,各級官員的決策方式、思維方式也因為網絡而發生改變。
那么,網絡到底從哪些方面改變了政治生態?
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行政信息傳播方式。通暢的網絡言路,讓民意直達高層,避免層層把關造成的信息過濾,使得“下情”得以原汁原味地“上達”。
7月23日,一位網民在紅網《百姓呼聲》欄目發帖,給張春賢進言,希望能拆除湖南省委大院內的一個煙囪。沒想到的是,10天后,在省委書記的親自主持下,煙囪就被爆破拆除。如果沒有網絡,煙囪這等小事是無法通過正常的行政流程進入省委書記視野的。煙囪事小,但是通過這一姿態,表明了省委書記對網絡言論的重視和關注。
互聯網還構筑了一個官民平等討論公共事務的平臺。網絡這一傳播媒介,天生具有平等、開放、互動的特點,網絡互動可以有效激發民間智慧,推進政府科學決策、改進作風。
一則名為《城口六大怪象》的帖子,被頻繁轉貼于各大論壇,文中列舉了重慶市城口縣的癡迷麻將、灌酒兇猛等“六大陋習”。面對網上拍磚,縣委書記米紹林見后不怒反喜,當即決定,在縣委中心學習組會議上組織50多名領導干部學習這一帖子,并以此為契機,出臺“十不準”制度,一場干部作風整頓建設活動由此展開。
互聯網更開辟了一個公眾釋放情緒、表達意見的開放空間。如果一個社會熱點話題通過網絡傳播,會逐步形成“輿論風潮”,繼而演變為公共議題,還可能轉化為公共危機。官員只有充分把握網絡這一傳播媒介的特點,發揮其社會安全閥的功能,有效疏導輿論,才能稀釋公眾不滿情緒,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廈門PX事件、貴州甕安事件都是極好的觀察樣本。
目前,各級官員在利用網絡資源方面已經做了大量探索,但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正因如此,青海省委書記強衛的倡導就極有價值,他認為,地方領導干部,除了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外,還要養成上網的習慣,讓上網成為地方官員的“第五習慣”。
誠然,學會利用網絡資源,也應該成為當下中國官員亟需進行的“第五項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