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自主創新,深圳拿出來的是華為、中興等企業,而安徽的亮點卻是中科大、科學島等科研院所。這其中的差異顯而易見:一個是以企業為主體、一個是以科研院校為主體?!?/p>
在全國新一輪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競爭漸入白熱化時,安徽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2008年7月18日,安徽召開省委常委會議,決定成立“安徽省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并從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等有關單位抽調工作人員組成“安徽省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創新辦),設在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作為試驗區工作推進領導小組的工作與日常辦事機構。“合蕪蚌試驗區”開始步入更為實質的運作階段。
盡管何時能成功升格為國家試驗區仍是一個未知數,但安徽還是遵照國家相關部門的建議“先干起來”。創新辦的成立也只是“先干起來”的一小步。
那么,在這一小步之后,“合蕪蚌試驗區”的夢想將如何啟航?安徽將在“合蕪蚌”演繹一條怎樣的創新路徑?又將探索出一條什么樣的自主創新體系?
調研路線圖
推進區域性創新試點,安徽并非毫無經驗可循。
2004年7月,科技部與安徽簽訂省部合作協議書,提出建設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同年11月,“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揭牌暨示范區開工儀式在合肥科學城隆重舉行,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安徽省創新辦副主任、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克明認為,“合蕪蚌試驗區”就是要“在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效應,進一步提升試點的功能,以增強試點的輻射與帶動能力。”
“從2004年至今,合肥在科技創新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卑不帐撔罗k副主任、科技廳副廳長張國棟告訴《決策》,“最近,我們擬了一個報告,對這4年來合肥科技創新的相關工作進行了總結?!?/p>
在這個階段對合肥科技創新工作進行總結,顯然,其著眼點并不在于其經驗本身,而是要為尚在“腹中”的“合蕪蚌試驗區”尋找借鑒。
也許正是基于此,創新辦成立后調研的第一站即為合肥。2008年7月25日,安徽省省長助理、創新辦主任花建慧率調研組,到合肥進行調研。在調研中,合肥市長吳存榮表示,經過努力,合肥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政策支持體系,初步建立了促進、服務創新的平臺?;ńɑ垡喑浞挚隙撕戏试诮ㄔO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上取得的成績。
不過,“從科技創新試點到建設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里有一個從科技創新向體制、機制、政策等更大范圍內創新深化的問題。”相關專家分析道,所以,即便有合肥先行者的經驗在前,“合蕪蚌試驗區”仍需跳出安徽,去多方借鑒外省經驗。
為此,創新辦成立不久即赴上海、浙江,先后走訪深圳和西安進行調研。
7月31日至8月2日,由花建慧帶隊,安徽省發改委、財政廳、科技廳、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等創新辦成員單位組成調研組,赴深圳考察學習其自主創新的經驗。接下來的3日到6日,調研組又馬不停蹄地趕到西安,鮮明地提出要借鑒西安支持自主創新的財政金融政策。
不過,調研組印象最深的還是深圳?!霸谏钲谌A為調研時,我的感覺只有兩個字:震撼?!睆垏鴹澱f。有類似感受的還有安徽省創新辦副主任、發改委副主任吳勁松,“在深圳,他們講了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科技型企業+風險投資成就了今天創新性深圳,可見金融平臺建設,尤其是金融創新在深圳自主創新中的位置?!?/p>
除此之外,在創新辦撰寫的深圳調研報告——《深圳創新發展情況考察》中,深圳的經驗被總結為:“以市場機制構建多種類型的服務平臺”等,對“合蕪蚌試驗區”的啟示則概括為找準體制機制創新的突破口、積極發揮財政政策在創新中的助推作用。
在調研報告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開篇即有這樣一段表述:“深圳自主創新的經驗對于我們正在起草的‘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工作總體方案’以及推進創新試驗區建設,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這是否意味著,“合蕪蚌試驗區”建設將重點借鑒深圳經驗尚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深圳經驗已經進入了安徽決策層的視野。
創新邏輯
在深圳、西安之后,8月11日、16日,調研組又分別調研了合蕪蚌的另外兩個城市——蕪湖與蚌埠?!案鞯囟加幸恍┖玫慕涷灪妥龇?,安徽不可能僅僅借鑒一家的經驗?!睆垏鴹澑嬖V《決策》。
在張國棟看來,“深圳現在能夠愿意拿錢引進一些國內外大學以及研究所,去做基礎研究,以提升其整體的科技實力。浙江也曾花數億元引進中科院一個材料研究所,也是做基礎研究。這都是他們成功的經驗之一,但對于目前的安徽而言這些并不緊迫。”
“合蕪蚌試驗區”的綜改路徑顯然需要更符合安徽的省情、破解安徽面臨的難題。那么,這個難題是什么呢?
就此,吳勁松向《決策》做了一個比較?!疤峒白灾鲃撔拢钲诹脸鰜淼氖侨A為、中興等企業,而安徽的亮點卻是中科大、科學島等科研院所。這其中的差異顯而易見:一個是以企業為主體、一個是以科研院校為主體。”
在吳勁松看來,“安徽的科教優勢有結構性問題,而這正是我們要打破的?!?/p>
其實,這不單單是安徽的困惑。由于我國現有的創新體系是依托國有企業與科研院所,所以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中西部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正因如此,“合蕪蚌試驗區”的探索才具有更重大的意義,也將面臨更大的難度。對此,吳勁松給出的思路是“產業引領,開放創新”。
“以前,我們習慣于推動科研院所產業化,來解決兩張皮的問題?!痹趨莿潘煽磥?,這一路徑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考慮到目前對于科研人員的評價是看其完成研究的情況、爭取國家項目、發表的論文以及獲得國家成果獎,而不是以科技產出來衡量,科研人員沒有足夠的動力去關心產業化問題。
“現在,不能這樣搞了,我覺得我們的路徑應該是首先把產業選擇好,進而通過利益激勵吸引企業。這樣一來,在路徑上就倒過來了,不是推著走而是如何吸引你。”吳勁松告訴《決策》,“這次我們應該鮮明地提出以產業為起點?!?/p>
顯然,相對于以前的做法,吳勁松設計的“合蕪蚌試驗區”創新路徑最大的特點在于重點強調產業。但是合肥乃至安徽大量的科技創新性企業規模相對較小,還沒有形成較強的創新能力?!八栽谠囼瀰^的建設中,應該以產業為主,通過產業鏈來統籌創新鏈,圍繞幾大新興的產業,有所為、有所不為。”吳勁松告訴《決策》,“合蕪蚌試驗區的邏輯基本上應該如此。”
與此相印證的一個細節是,在初步擬定的“實施意見”中,提出了六大工程,其中第一個就是培育新興產業群。
同時,作為創新辦政策組的負責人,張國棟告訴《決策》:“在政策的制定上,最初的思路是政策僅覆蓋試驗區內所有企事業單位,后又擴大至有志于創業創新的留學歸國人員及社會個人。現在可能會按照產業鏈來制定政策,突破試驗區的區域限定?!?/p>
尋找突破口
當內外家底、經驗以及發展的基本邏輯理清楚之后,剩下的就是更為具體的工作了,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的“綜合配套改革”。
“所有的技術創新背后都是體制創新,沒有體制創新就實現不了科技創新。”吳勁松告訴《決策》。而“合蕪蚌試驗區”所有體制機制創新都將體現在正在制定的文件——《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推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同時,在實施方案之外,還有《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等相關文件。
“實施方案擬在投融資體制、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推進綜合配套改革。”相關專家告訴《決策》,“其中投融資體制改革被列在各項改革的第一位。”
“這次安徽省將拿出一筆不菲的資金來推動試驗區的建設?!卑不帐撔罗k副主任、財政廳副廳長羅建國告訴《決策》,“但是將資金需求全部寄托于財政也不現實,重要的是如何改進資金的投入方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自主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發揮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四兩撥千斤?!睋浾吡私?,此次安徽省將設立總金額5億元的專項資金。
不僅如此,在財政獎勵上,“我們可能改變傳統的做法。以前是企業成功之后,我們獎勵,沒能將政府與市場的作用結合起來。因為企業自主創新成功之后,應該是從市場獲得回報,應該發揮市場的激勵作用。政府的作用應該體現企業未成功之時。”張國棟分析。
除安徽省出臺相關文件統籌之外,“合蕪蚌”三市還將擬制各自的實施方案。蚌埠市委書記陳啟濤介紹,《蚌埠市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方案(征求意見稿)》已經完成,并通過網絡等多種渠道征求意見。蕪湖市委書記陳樹隆亦表示,“目前,蕪湖市已經出臺關于科技創新的近期和遠期規劃,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創新的優惠政策,比如稅收、服務、環境等。”
而面對多達五六項的配套改革,突破口何在?“我覺得我們需要尋找一個邏輯起點。”省創新辦綜合組李煜博士告訴《決策》。
在他看來,這個邏輯起點在于創新環境,西安高新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為什么西安能夠在西部脫穎而出?就在于其創新環境。很多在國外工作過的創新人才到西安高新區后都說‘西安的工作環境不比國外差’,許多西安畢業的學生也愿意留在西安?!痹诶铎峡磥恚皠撔颅h境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但也是最難做到的事情?!?/p>
“環境是前提,招商引資要優化環境,自主創新對環境優化的要求更高?!眳莿潘煞治稣J為,“安徽最終形成的應該是一條以優化環境為前提、以體制機制為突破口、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培育創新型產業為重點,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不過,這條自主創新之路最終將會如何走,“合蕪蚌試驗區”的夢想究竟將如何啟航,都要等到9月中下旬?!鞍不帐∥≌畬⒄匍_一次科技創新大會,到時合蕪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方案,以及實施方案等都將出臺?!眳莿潘筛嬖V《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