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即將從案頭紙面落實到操作層面的“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三市將如何在省級統籌下,上演各自的傳奇?又將如何發揮典型示范與帶動作用,助推安徽奮力崛起?
當安徽邁入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關鍵時期,合肥、蕪湖與蚌埠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共同納入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對于即將從案頭紙面落實到操作層面的“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三市將如何在安徽省的統籌下,上演各自的傳奇?又將如何發揮典型示范與帶動作用,助推安徽奮力崛起?就此,本刊采訪了合肥市市長吳存榮、蕪湖市委書記陳樹隆、蚌埠市委書記陳啟濤。

共享試驗區的改革優勢
《決策》:從今年開始,安徽將致力于構建“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從具體貫徹這一戰略的三市來說,應該如何理解這一概念?
吳存榮:城市競爭是文化的競爭、科技的競爭。創新創業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靈魂,創新創業能力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合肥作為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就是要以提升創新能力、優化創新環境為主線,集中力量組織實施以技術創新工程、知識創新工程、產業創新工程、文化創新工程、創新創業服務工程這五大創新工程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創新工程,探索區域創新和城市創新發展之路,逐步建成國家科技創新型城市和國際著名的科學城。
省委、省政府提出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我們堅決擁護。同時,也看到,雖然以合蕪蚌為中心,但同時整合了馬鞍山、銅陵、安慶和淮南等城市的創新資源。
陳樹隆:自主創新是蕪湖強市富民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沒有核心技術,就勢必造成總是跟著人家走的被動局面,而留給自己的則是犧牲環境、消耗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的付出。雖然能換取一時發展,但從長遠來看形不成持續競爭力,只有通過自主創新,才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才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才能在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科技創新更要堅持開放性思維,敞開創新大門,蕪湖將加強與合肥、蚌埠及周邊地區創新資源的聯系與合作,共同打造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決策》:三市經過多年發展,涌現出了許多自主創新的亮點,這對自主創新試驗區的建設奠定了怎樣的基礎?
吳存榮:近年來,合肥以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為契機,積極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圍繞汽車、家電等八大重點產業,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不斷完善新型工業化發展政策,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
合肥已連續兩年安排一億元科技創新專項基金,組織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強化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并實現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合肥就地轉化,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07年,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450多家,總產值820億元,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2.2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23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3%,占全省總量的34.7%,占全市GDP比重接近18%。
陳樹隆:在科技創新方面,蕪湖優勢與其他地區的優勢不盡相同,安徽其他大部分地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較多,而蕪湖的科技創新則主要以大企業為主,比如奇瑞、海螺等。目前,蕪湖市已經出臺關于科技創新的近期和遠期規劃,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創新的優惠政策,比如稅收、服務、環境等。
陳啟濤:蚌埠是一座科教基礎雄厚的城市,擁有7個中央、省屬科研院所,91個地方科研機構,3個博士后工作站,13個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2所高等院校。近幾年來,隨著建設創新型城市戰略的深入實施,蚌埠上下科技創新意識日益增強,創新氛圍初步形成,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成果轉化步伐加快,駐蚌科研單位的創新資源得以發揮,龍頭企業及優勢產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
只有提升實力,
才能增強輻射力
《決策》:9月,安徽將召開一次全省性的創新大會,試驗區的實施方案將正式出臺,試驗區將正式進入操作階段。對合肥、蕪湖與蚌埠來說,是不是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怎么發揮各自優勢?
吳存榮:創新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要發揮出合肥科教實力,產業轉化,促進發展也是一個長期命題,不可能短期完成。合肥正在積極朝這個方向邁進。
經過努力,合肥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政策支持體系,初步建立了促進、服務創新的平臺和推動以企業創新為重點的高新產業發展的新機制。今后,合肥還將進一步整合創新資源,把科技創新推向更高層次。
我們初步規劃到2010年,要建成科技創新的基本框架體系和政策體系,形成自己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到2020年,把合肥建成國際重要的、國內一流的技術創新中心、知識創新中心、高層次人才聚集中心和創新型示范基地,把合肥打造成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到那時,合肥將真正成為國家科技創新型城市和國際著名的“科學城”。
陳樹隆:今年年初,蕪湖市出臺市委市政府1號文件,明確蕪湖將主要從六個方面抓好試驗區工作,其中的重點是科技創新項目。這包括:挖掘一批有轉化潛力的科研成果;準備一些科技產業項目;打造一批科技產業品牌,主要是科技產業方面,比如汽車、水泥等。海螺水泥有自己的設計研究院,其生產技術在全國是數一數二的;要引進一批人才,引進資金不如引進技術,引進技術不如引進人才,蕪湖將出臺相關政策,對優秀人才重點引進。
蕪湖在自主創新方面的目標是構筑區域綜合創新體系。為此,蕪湖將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有重點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開發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初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比較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
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蕪湖計劃加快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推進人才培養工程,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構建適應人才高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增強蕪湖的產業競爭力。
陳啟濤:在試驗區建設上,蚌埠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奮力崛起的戰略重點,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多措并舉,計劃用5年時間,基本形成與蚌埠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自主創新產業和企業體系、自主創新要素市場體系、自主創新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型人才體系、自主創新政策支持體系,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優勢顯著。
為此,蚌埠將明確創新主攻產業。圍繞傳統產業高新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以產業基礎為依托,以集群化發展為方向,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強化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加強產業載體建設,完善現代服務體系,推動主攻產業加快發展。
近期,蚌埠將加快科技風險投資公司組建,爭取年底前正式啟動運作。同時,積極尋求對外合作,引進戰略投資者;由財政出資,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構建和完善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目前,蚌埠市的《蚌埠市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方案(征求意見稿)》已經率先出臺,并通過各種方式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
《決策》:安徽設立試驗區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發揮三市的優勢帶動三市周邊地區的發展。王三運省長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安徽要“深入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那么,三市將如何發揮典型示范和帶動作用?
吳存榮: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到合肥調研,對合肥的發展寄予厚望,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合肥要為全省發展多做貢獻,必須要臥薪嘗膽,繼續玩命地去干,否則我們的目標很難完成。帶動安徽加速崛起,合肥自身要做大做強,迅速增加經濟總量,不斷增強城市的集聚和擴散功能,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
陳樹隆:蕪湖要帶動周邊城市發展,關鍵是自身實力要增強,提高城市承載力和區域競爭力。自主創新是蕪湖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這主要表現在企業的自主創新上,拉長產業鏈也可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的發展。比如奇瑞把汽車主體產業放在蕪湖,其他的零部件配套產業可以就近轉移,這樣可以降低生產、物流等成本,與周邊區域共享合作發展成果。同時,蕪湖要選擇和培養一批科技含量高、產業優勢明顯、競爭實力強的企業做大做強,力爭5年內推動20家企業上市,形成上市企業中的“蕪湖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