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現象”爭論焦點集中于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平衡的問題上,這是一個典型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是欠發達地區在發展地方經濟中所面臨的普遍問題。
“清遠現象”之由來
清遠市地處珠三角與粵北山區的結合部,最早的清遠現象,來源于《人民日報》1991年2月20日的一篇文章《鄰近金三角的寒極》。這篇長篇報道反映廣東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距廣州、珠三角不過百里的清遠市清新縣白灣鎮極度貧困。當時,珠三角人均GDP超過5200美元時,以清遠為代表的粵北山區依然不足1000美元。清遠市隨后被外界稱為“寒極”,成為廣東欠發達地區的典型代表。

所謂“清遠現象”的重新定義,亦是起源于《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2005年10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長篇通訊《廣東醞釀發展模式之變》,再次提出“清遠現象”,指出清遠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速度從2001年全省倒數第二,一躍發展到2005年的前列,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所謂實現了從“寒極”到“熱土”的巨變。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在清遠考察時則總結了這樣一句話:“近幾年來,清遠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已經成為粵北山區的一顆耀眼明星,成為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榜樣。”
新“清遠現象”統計數字上看來是讓人興奮的:據統計,2005年與2000年相比,全市GDP增長87.6%,年均增長13.4%;近幾年招商引資總額超過1000億元,到位資金已達三分之一左右。
2005年,清遠市在上年取得“四個全省第一”的基礎上,又在全省考核的八大經濟指標中取得GDP、規模工業總產值、規模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出口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個全省增長第一”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第二位。一改過去經濟增長幅度長期徘徊在5%左右的窘境。
2006-2007年,清遠市的高速增長更加令人吃驚:
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97億元,比上年增長32.3%,增幅居全省第一;總量繼續居山區市首位,列全省第13位;人均GDP1.64萬元,增長31%。工業經濟大幅增長,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176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進入全省前十位,達1108億元,增長79.7%。
廣東省似乎從清遠現象中看到了苦惱幾十年的粵北山區發展的希望,對“清遠現象”大書特書以示表彰,廣東省長黃華華將清遠列為自己的駐點市,并冀其對粵北山區其它地市有所啟發;清遠市自己則從政績、城市品牌等各個角度考量,進一步將“清遠現象”提升到“后發地區創新發展的模式”的高度。
“崛起”的動因
深究其發展原因,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提煉:
其一,熟悉地方工業發展規律、對發展縣域工業有十分豐富經驗的領導人選的確定。清遠工業的迅猛發展并引起外界的關注大約是2003年前后的事情,而這段時期正是清遠市新領導人從佛山市委常委、順德縣委書記任上調任清遠市長之職的時段,熟悉的路數,眾多的人緣脈絡關系,加之清遠距離珠江三角洲距離較近,這樣在行政主導的推動下,清遠的工業化進程便風生水起地發展起來了。而在同一時期,與清遠類似的其余地區并未有如此明顯的發展。這不能說是一個巧合。我們不難觀察到,在大致相同的體制、自然要素稟賦約束下,不同的地區往往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選擇不同的發展路徑。此時,主政者的作用成了決定性的因素、從農業制度向工業制度轉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成為合理的制度經濟學解釋。
其二,“招商引資”成為獲取增量的主要手段,并準確地認識到了資本流動的本質特征,制訂了能有效引誘資本流入的極具競爭性的地方政策。后進地區要想獲得超常規的發展,惟有獲取經濟投入的外生增量,僅僅依靠內生增量,只能受制于經濟規律所決定的常規發展,這如同資本在常態下只能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一樣。清遠工業化起步階段,正是廣東各地大行招商引資之時,“窮則思變”的清遠人,為工業化的起步,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門檻一降再降,成本一低再低,空間一讓再讓,服務一優再優”,使清遠成為當時資金流入的“洼地”。同期,筆者曾在湛江某縣負責招商引資工作,深深感到,如沒有明顯的成本優勢,資本獲利不大,投資者多一公里距離都是不愿意轉移資本的,出于特殊關系、面子的考慮,投資者最多給予禮節性、象征性的投資,絕不可能大規模、系統化,更不可能戰略性的投入。
其三,較好利用了“后發優勢”,抓住了珠江三角洲產業轉移機遇,并在工業化進程中采用了“園區”模式、“集群”模式和“延長產業鏈”等成熟的經濟模式。清遠的工業化起步恰逢珠三角產業轉移,承接了不適合在珠三角發展的某些產業轉移,這是一個巧合。從清遠主導產業來看,重點發展了建材陶瓷、電力、機械裝備等十大產業。全是不適合在珠三角繼續發展而必須轉移出去的知識含量較少的產業,可見,清遠工業化起步的成功就是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成功,符合產業梯度轉移的區域發展規律,在一個農業社會環境里,要想一步到位就發展起來高科技,只是一種美妙的幻想。
其四,主政者把順德人務實的作風移植到了清遠并復制了類似于順德的基本工業制度,在短期內創造了適合工業發展的社會氛圍。筆者在清遠考察期間,有一個明顯的感覺,所到之處,干部作風樸實,務實,不搞花架子,“忙忙碌碌一年不如做成一個項目”成為共識,許多工業園區都是辟山填谷建設起來的,其成本和難度都是較大的,各個縣區呈現出聚精會神謀發展的局面,筆者曾經當面請教過昆山市的一位領導,問其昆山市的各種基本政策是否隨著市領導層的更迭而發生改變,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昆山市的做法和經驗已經深入昆山人民心目中,呈現出不可逆轉的發展態勢,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其五,科學揉合了珠三角模式和長三角模式的合理內核。在融資、土地征用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制訂與執行中,充分靈活變通,在招商引資方面采取了一些高強度的做法,極端壓低成本,“一切為了外資,外資就是一切”,造成洼地效應,以及親商理念的普及等,使得外來資本在短期內大量聚集于清遠。
發展快了,環境毀了?
爭論焦點集中于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平衡的問題上,這是一個典型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是欠發達地區在發展地方經濟中所面臨的普遍問題。
進入2008年,在國內有影響的兩份財經媒體,《21世紀經濟報道》和《經濟觀察報》,均對“清遠現象”作了反思性報道。例如一位記者這樣描繪道:“前往源潭工業園區的路上,遠在數公里開外就可見從園區上空升騰而起的厚重煙霧籠罩在附近的山頭上。進入園區,記者立刻被陶瓷廠大量排放的濃烈氣味所包圍,霎時間便感到呼吸困難,幾乎令人窒息。……據搭載記者的摩的司機介紹,自從兩年前陶瓷工業園開始建設以來,原來很好的空氣和水都沒有了,山上的樹林也被砍伐了”。
“源潭的環境容量實際上已經接近極限,甚至可說是有點失控,這是到過源潭陶瓷工業園的人僅憑感官就可以得出的結論。”為清遠市和清城區做過發展規劃的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成建三說。而中國社科院發布2007年社會藍皮書——《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一書更是一針見血:清遠發展快了、環境毀了。
事實上,在現有分稅制財政體制下,由于農業天然的弱質性,難以靠農業來增加地方財源,農業稅的取消及對農業各種補貼的增加,更使得農業對地方財政的支撐作用減弱,地方財政增量的獲取主要地必須依靠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來實現。但在現行的環保技術和環保政策下,尚難以完全杜絕由工業帶來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
那么,清遠下一步怎么辦?關鍵在于要使這種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被控制在最低限度內,控制在環境和生態能夠自動或人為修復的程度以內,在工業化進程已經啟動工業產值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應實行環境和生態的硬約束,防止環境污染和對生態破壞的擴散。例如,可在工業園區內提高綠化標準,增加對植被恢復的指令性計劃,在工業園區或相鄰地區設置“不開發區”,建造小生態保護區,增加氧氣和負離子釋放量。
從整個區域來講,要按照“禁止開發、限制開發、優化開發和鼓勵開發”的思路來進行經濟活動的合理布局,即使在鼓勵開發和優化開發的區域,也有必要保留足夠的空間來作為“不開發區”,對禁止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要制訂積極的生態補償政策,及時足額地進行補償,使這些地區的人民在進行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的活動中齊享其他區域的物質成果,做到生活水平成比例提高。縱觀世界經濟發展歷史,那些工業發達國家,也是生態和環境保護最好的國家。而一些落后的農業國,盡管沒有工業,但是由于社會管理落后,過度墾殖,仍然難逃生態惡化厄運。只要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范圍內發展工業,“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難題是有可能解決的。
(作者系廣東商學院民營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