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神家園的重建是更高層面、更內在、更本源的災后需求,這源于精神家園對心靈的撫慰、潤澤和激勵功用。重建精神家園是幫助災區人民和整個國民走出精神困境的一項重任;追尋精神超拔與人的本然需求以及植埋在民族血液骨髓里的民族精神,是重建精神家園的力量之源;災后重建精神家園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這兩大主陣地。
關鍵詞:精神家園;生存意義;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8/09-0010-003
“家園”既包括以地理環境、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物象結構的家園,也包括以某種信仰、意義系統和價值目標為基礎的精神層面的家園。災后重建物質家園固然重要,但精神家園的重建同樣不可忽視。物質家園的建設使人民能安居樂業,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精神家園的建設則使人的心靈得到慰藉,精神有所依托,生存富有意義,因此,它是更高層面、更內在、更本源的災后需求。
一、重建精神家園的現實意義
——走出災民與國民的精神困境
災難中,人們感受最多的莫過于生命的脆弱和生存的無常,這無疑會在人們的心靈和精神上產生重大陰影,滋生悲觀主義、虛無主義或享樂主義的精神疾病。健全的軀體不再,呈現的是殘缺,生活的希望何在?鮮活的生命在瞬間就離我們而去,而且是以那樣一種悲慘的狀態,生命的價值何在?千辛萬苦積累的物質財富頃刻之間化為烏有,生存的意義何在?這些對人生意義最終極的反思和追問需要我們迅速給予解答,這正是災后重建精神家園的意義之所在。精神家園是精神停泊的港灣,是給心靈以秩序和力量的意義系統,“它以比較完整的價值形態表達人與世界的總體關系,向人們展示具有完整價值和意義的世界圖景,它因價值自足而使人們為之向往,成為人類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是合意愿安排的穩定成型的精神心理模式”[1]。精神家園一旦建立,就能使主體精神有所依托而充滿安全感和附著感;就能使主體明確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使精神飽滿、充實、富足;還能使主體在獲得安撫和慰藉的同時,獲得繼續前行的動力和信心,使生命充滿激情和希望。因而,精神家園的重建對災后人民生活的恢復正常是至關重要的。
對于災區之外的人群來說,災難過后生活歸位于原有的軌跡和狀態,但這種生活的復歸卻掩藏著另一種危機。改革開放以來,人們以求實理性的態度告別政治烏托邦而傾情投入經濟烏托邦的懷抱,在急于改變貧窮落后生存狀態的心態下,人們忙碌于金錢和財富的追逐,不想卻觸動了欲望的海洋,使這種追逐成為一種慣性,欲罷不能。而與此同時,人們的精神生活卻無暇被顧及,道德也被棄之一旁,潘多拉盒子的打開使人性中魔鬼的一面得以釋放和猖獗,精神空間被金錢的光芒所填滿,人的生存意義被世俗化、功利化。于是,個體以自我生活為軸心,在理性的精打細算中苦心營造著自己的安樂窩,享受著商品和娛樂所給予的感官刺激;人與人的關系被簡約為冰冷的金錢往來,演變為一種純粹的利益交換,心靈之間隔絕而疏離。在這樣的生活世界里,個體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失,與他人缺少了心靈的溝通、真誠的關愛和信任,對群體、國家和社會則喪失了責任和憂患;個體內心不再追求超越和崇高,失卻了情感、德性、理想、信念和信仰。正如查爾斯#8226;泰勒所言:“把豐富多彩的、有深度的和有意義的生活空虛化……沒有為英雄主義、貴族的德性、生活的高級目的或值得為它們而死的事情留有足夠的空間……沒留下任何能夠給生活以深刻而又強有力的目的感的東西;激情失落了……生活中除了‘可憐而又可鄙的舒適’,沒有留下任何渴望”[2]。如果大災過后,人們的生活又回復到這樣一種意義世界失落的生存狀態,那將是多么可悲和可怕!災難之后,我們如何才能繼續延續和提升國民在災難中所展現的人性中善的一面,崇高的一面,從而使我們整個民族的精神在災難的洗禮中獲得一次真正的超拔和凈化?這就使災后重建精神家園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重任。
二、重建精神家園的力量之源
——潛存的人性渴求與民族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迅猛發展和物質財富快速積累的同時,人們也一直在急呼重建精神家園。然而,在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中,無數撼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場景,彰顯了太多人性的光輝,高揚了崇高偉大的民族精神,宣泄了久違的愛國情懷。強烈而巨大的反差在帶給我們心靈震撼的同時也給予我們這樣的啟示: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追尋精神的超拔和崇高是人性的一種本然需求。幾千年積淀而成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傳統,深深植埋在中華民族的血液骨髓里,在特定條件下必定會噴發和展示出來,這正是我們建設精神家園之所以可能的重要原因。
人生在世有兩大維度的需求,即求生存和求生存的意義。人區別于他物,就在于人不單純追求生存之維,更關注生存所承載的意義之維。人內在的這種超越性需求,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它包括對德性的呼喚、對愛的渴望、對崇高的企盼。身處于商品經濟大潮中的中國人,深切地感受到物欲對人之心靈、情感、德性等方方面面的侵蝕,感受到信仰缺失下的無所適從、利益追逐中的痛苦不安、物質享受后的空虛無聊以及人情冷漠下的孤獨沮喪。精神的苦痛觸發了人們對現實的不滿和批判,促使人們反思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反思人的“應然”狀態。個體雖無力改變現實,但卻在內心萌動著改變的渴求。在這次汶川大地震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奮戰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展示出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的生動形象;人民教師將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用身軀詮釋師德師愛;私人診所的醫生、出租車司機舍私利而自發參與營救,用行動詮釋了大義大德;社會各界、普通百姓踴躍捐錢捐物,用愛心書寫同命運、共患難的友愛之歌;人民子弟兵、醫護人員奮不顧身、英勇頑強地與災難、死神作殊死搏斗,用精神書寫責任奉獻之歌……人們在災難中所表現出的對他人的同情、關愛、救助、奉獻,正是人性中對超越和崇高追求的體現,在給予和付出的同時,他們也實現了自身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其靈魂得到洗禮和凈化,精神獲得升華和新生。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渴望國家富強、民族自尊,渴望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團結,渴望一種集體的歸宿感和民族的自豪感。這種潛藏在國人心中的愛國情懷和超越追求,在災難中顯露無遺,這正是災后重建精神家園的堅實基礎。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文明進化的征途中,歷經無數次天災人禍的嚴峻考驗,形成了為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它們作為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和思想情感的凝練和表達而被傳承和延續下來,成為一個民族的特有精神。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動力。中華民族歷經無數的艱難險阻、風雨磨難,依然能夠延續下來并創造今日的輝煌,正是依托了民族精神的強大支撐。在這次抗震救災中,舉國馳援的愛心互助、無私奉獻的生死營救,展示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屈不撓、頑強拼搏,迎難而上、敢于勝利的民族精神。這些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延續傳遞、滲透凝結在民族的血液和骨髓里,不顯山不露水地形塑著我們的精神品質,培育著我們的愛國情懷,在特殊時刻迸發而出,成為整個民族戰勝災難、勝利前行的偉大動力。這一植埋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重建精神家園的重要支點。
三、重建精神家園的現實路徑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建構精神家園的兩大主陣地,前者側重于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后者偏重于個體精神家園的營造。災后精神家園的重建,必須依托這兩大領域,大力發揮其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社會成員確立某種世界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遵守某種政治秩序和道德規范,從而確保社會的和諧穩定、團結有序、健康而富有活力。這實質上是從群體的角度為主體確立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并建構精神家園的一種方式,只不過這里建構的是群體共有的精神家園。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教化,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形式單一、內容干癟、方法陳舊、沖擊心靈的力度不夠等,使它與我們貌合神離,在建構精神家園方面未能充分發揮實效。筆者以為,思想政治教育要進入主體心靈,被主體真正接受,必須具有親和力,必須在親切性上做文章。而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就具有這樣的品性,它是我們民族的根脈,是思想政治教育建構精神家園可依托的土壤。在共同地域上的中國人民穿越歷史長河積淀而成的中華傳統文化,其思想精髓根深蒂固地凝結在我們的生活方式里,沉淀在我們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習慣性思維方式中。這種深入骨髓血液的東西,是維系民族團結,形成民族親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強大思想基礎和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之根,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著力依靠和借助的力量。依托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生命活動的強大影響力來獲得思想共識和價值認同,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煥發生機與活力,在為國民建構精神家園中發揮實效的最佳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應大力挖掘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優秀民族精神和德育資源,如愛國主義、公忠、責任、日新、和合、自強不息、寬厚仁德等思想,賦予其鮮活的時代意義,并進一步拓展、創新、宣揚和培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符合民眾的心理需求,真正被主體信服和接受,由此在凝聚民心、聚合國魂、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人文教育是以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倫理、美學等人文科學為內容的社會教化,它關注人的生存價值、人格尊嚴、精神依托與向往等問題,為人們提供精神領域、心靈世界的有益知識,培養人的文化素養,形塑人的精神品質,從而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構建意義價值世界,為精神建構家園。卡西爾講:“(人文)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以實現人的價值生命的活動。”[3]人文教育超越功利主義和極端的現實主義,教人思考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面對各種境遇的態度,幫助人們找尋正確的人生航向,培育健康積極的心態、美好的心靈和豐富的情感,它給生命之潤澤與超越注入了動力和希望。良好的人文教育能使人視野開闊、胸懷博大、性情寬厚、頭腦聰慧、情感富足、心靈高尚;良好的人文素養能使人既努力奮進又淡泊名利,既挑戰競爭又與人為善,既追求物的富足又感悟生命的真諦。災難中生命的殘落所產生的悲傷、痛苦、焦慮、消沉、彷徨等狀態,給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逼迫,人文素養在此時就具有至為關鍵的作用,它能調適心理、平衡心態,將生命從絕望和毀滅的邊緣拉回,使人們獲得新的精神支點和動力,從而撫平傷痛,超脫于人世的沉浮,昂起頭繼續前行。人文教育所特有的對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功用,決定了其在培育和建構精神家園方面的重要地位。在市場規則強大的作用下,我們的教育一度過于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冷落了人文精神的宣揚,造成了社會成員人文素養下降的不良傾向。可喜的是,國家和社會各界都開始關注這一問題,人文教育開始被重視,人文知識得到一定程度的宣傳。我們應繼續推進這一良好勢頭,進一步提高對人文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大人文知識的傳播力度,使其有效施展建構精神家園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詹七一,張立新.重構、守護與拓展精神家園[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1).
[2]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787.
[3]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60.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