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已經被國家提高到戰略發展的高度,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因為中國文化建設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市場化過程中面臨著雙重壓力,所以當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目標,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軟實力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軟實力;文化全球化;文化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8/09-0044-05
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今天越來越被視為一個緊迫而又嚴峻的課題,其重要性也越來越得到政府和民眾的普遍關注。這是時代發展賦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任務。20世紀80年代以來,和平與發展的主題給予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30年改革開放帶來的創新活力直接賦予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內在原動力。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領域發生的最大變化和特征就是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在以資本、技術和信息為主要要素的自由流動過程中,附著于這些主要要素的一些軟資源也被融入到全球化進程中,由此引發的世界范圍內經濟結構的大調整波及到世界各國力量競爭的新發展,進而影響到國際政治性質的變化和國際政治秩序的重構。在一個日益相互依賴的世界格局面前,如果一個現代大國依然沿用傳統的軍事大棒和經濟胡蘿卜政策等硬實力統治和主宰世界局面,將會遭到周圍國家的聯合對抗。對于現代大國而言,由軟資源帶來的實力競爭更能贏得別人的認可,進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力。
一、軟實力中的文化力量
軟資源轉變為軟實力的關鍵作用在于價值理念的影響力。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的美國學者約瑟夫#8226;奈把軟實力來源概括為三個主要方面:文化、政治價值觀以及外交政策。在約瑟夫看來,文化的軟實力作用在于它“能對其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的軟實力作用在于它“在海內外都真正實踐這些價值時”產生的效果;外交政策的作用表現在“當政策被視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時”[1]產生的認同和接受方面的影響力。筆者以為,按照約瑟夫#8226;奈對這三種主要軟實力資源的解釋來看,軟實力的核心部分應該是其具有普適性的價值觀念,而文化的核心也是價值觀念。由此不難看出,約瑟夫#8226;奈把文化放在首要位置的用意就是要凸現文化建設在軟實力提升中的重要性。
文化的重要性使得文化在軟實力資源中的位置尤為突出,這對于信息時代大國競爭轉向有密切的深層聯系。冷戰結束以來,后冷戰時代的沖突與競爭由原來的帝國主義依靠經濟和軍事強權的統治迅速轉移到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美國學者亨廷頓對這種權力競爭轉移有自己的闡釋,他認為,“冷戰結束后,在后冷戰時代里,人民之間最重要的差異,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2],文化和文化認同形成了后冷戰世界的結合、分裂和沖突模式。盡管學術界批評亨廷頓過高估計了文化在世界秩序重構中的重要性,但值得肯定的是,當前文化在世界各國綜合國力中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突出。文化在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中產生的反作用更加體現了當今文化力量向經濟和政治力量的轉化,進而擴張了文化的影響力,從而成為左右世界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這也是當代西方資本主義實行統治的新方式,即以“文化霸權”的方式在文化領域繼續推行壟斷資本主義的統治,進而把文化資本的統治擴展到整個社會其他領域。
文化霸權理論是文化帝國主義的最重要理論之一。從理論層面看,文化霸權就是要在世界范圍內擴大該國家的“話語權”,形成影響和控制世界的文化價值觀念。從現實層面看,文化霸權是新形勢下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進行滲透的新手段。它的推行必須依賴現實條件:一是跨國傳播媒介的高度集中和壟斷,二是由這種壟斷體制所形成的信息單項流通所產生的結果。擁有豐富媒介資源和先進傳播技術的西方發達資產階級國家正好具備這樣的優勢條件。
文化霸權的推行關鍵在于當代資本主義文化資本化并加以有效利用。在布迪厄看來,他之所以提出“文化資本”這一概念,其原因在于,他看到這種新資本形式正在當今社會發揮著決定性的影響力作用。他指出,在當今社會,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的所有領域,并取代政治和經濟等傳統因素躍居社會生活的首位。現代政治已無法僅憑政治手段解決問題,現代經濟也無法只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活躍。假如沒有文化的大規模介入,那么,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將缺乏活力。[3]今天,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影響力已經深深影響到社會政治、經濟等深層面,從而出現政治文化化與文化政治化、經濟文化化與文化經濟化的雙維度影響局面。
我們知道,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正是由于東西方文化內核——價值觀念的不同,因此,在全球化時代,各國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實際上是東西方價值觀念的一次較量。其結果是,強勢文化事實上不斷擴張,弱勢文化不斷受到損害。主要是因為,占據經濟優勢地位的文化實體通過商品的形式向弱勢地區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念,排擠弱勢文化,從而削弱弱勢文化的影響力。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遞生代長的精神支撐。如果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文化帝國主義的擴張中消解掉自己的本土文化,放棄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價值觀上完全認同別人,其結果只能是淪落為別人的附庸,所謂現代化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保持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是一個國家在新世紀獲得發展和壯大的首要條件。
二、當前中國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當前發展過程中,文化在前綜合國力中的軟實力作用日益彰顯出來。首先,從民族自身發展來看,由于面臨全球化的挑戰,中國文化承擔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和民族精神弘揚的時代任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有賴于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其次,從公民精神文化需求來看,在當前市場經濟運行模式下,以往被遮蔽了的文化經濟力量一覽無遺地顯現出來。這種經濟力量的顯現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通過文化商品源源不斷的生產對人民的精神生活產生著更廣更深的影響。再次,從國際關系來看,中國政府和公民的國際形象塑造和傳播有賴于本國文化的生產和輸出。文化的滲透力必須以文化產品為媒介在傳播中被吸納。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前提條件,中國在綜合國力中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但是,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滌蕩的發展大潮,越來越開放的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還是面臨著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國際環境看,文化全球化導致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從而給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和影響。從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國際背景看,中國文化的發展同樣面臨著文化全球化的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已成為世界范圍日益凸現的新現象,被視為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盡管全球化最早指經濟領域國際資本與貨物的越境流動,但很快波及到文化和政治等領域,隨之,文化全球化被相應提出。對于文化全球化,其影響遠比經濟全球化深遠而復雜得多,“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4]。不難發現,文化全球化的擁護者,其自身大多處于強勢文化的發展范圍圈,主要集中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甚至可以說主角就是美國。正如一些西方文化學者鼓吹的那樣,用西方文化,甚至是美國文化去統領世界文化的發展,用美國的價值觀消解掉其他弱勢國家和地區的價值觀。文化全球化的反對者,其自身大多處于弱勢文化的發展保護圈,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由于在經濟、政治上處于弱勢,因此,擔心本地區、本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被削弱甚至被吞并。
文化全球化,一方面加速了世界多元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使文化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加速了文化殖民的擴張。那么,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帝國主義現時代的替身嗎?我們不能簡單地給予肯定或否定性回答。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帝國主義推行文化霸權的加速器。學界認為,當前文化帝國主義進行文化滲透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在理論層次上推行以西方中心為基礎的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宣揚西方社會制度和價值觀。二是在大眾文化層次上通過各種文化媒體傳播他們的文化,例如通過電視、國際互聯網絡、書籍、刊物、廣告使廣大人民耳聞目睹。三是在文化性的物質產品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用品方面大做文章,使人們的環境和生活方式西方化。”[5]在文化全球化語境中,文化帝國主義的文化控制主要表現為通過文化產業壟斷(包括信息單邊流向)的方式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今天,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并沒有減弱,滲透與反滲透的斗爭反而在文化全球化時代變得更加復雜多變,斗爭的形式和手段更加隱蔽和復雜。正如國內一些學者所言那樣:“在我們當今的時代,直接的殖民主義大都已經終止,而帝國主義,一如我們應該看見的,則始終原地陰魂不散,以一種普遍性的文化領域或是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經濟和社會慣例存在。”[6]西方發達國家往往借助自己的經濟先發優勢,采用經濟和政治相結合的手段在文化全球化時代捷足先登,進行文化擴張。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借助本國發達的文化產業迅速壟斷和控制了世界文化市場,其目的就是企圖以西方的價值觀念統領世界,達到和平時代稱霸世界的野心,這已成為當下許多西方國家對外戰略的新舉措。
無論文化全球化的前景被東西方一些學者描畫得多么燦爛,但事實上,它仍然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時代變形。面對文化全球化帶來的挑戰,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經歷著相同的文化反入侵與文化保護的雙重任務。西方文化產品大量涌入的同時,夾帶著西方的政治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一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文化進口國公民的精神生活世界。今天,在這種趨勢下的文化軟實力發展強弱更為直接地與國家主權聯系起來,“捍衛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捍衛自己國家的主權”[7],已成為發展中國家文化建設的戰略共識。對于中國而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壯大本民族文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爭取中國在世界上的文化主權,而爭取中國文化主權的目的在于取得中國政治主權的獨立完整。因此,面對中華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遭遇到外來文化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我們無法回避,只能迎接和迎戰。
從國內環境看,當前中國文化建設首先面臨著文化市場化的沖擊。一些非馬克思主義,甚至是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在文化市場化過程中紛紛粉墨登場,嚴重阻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進而影響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究其原因,應該從中國社會的結構轉型談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并不斷完善的推進過程中,經濟領域的市場化原則逐漸向文化領域介入,這一方面使文化市場化的價值觀念趨向由市場競爭帶來的功利主義,另一方面,使文化大眾化的價值觀念趨向由生產競爭帶來的物質消費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原則一直以來是西方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體系,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運行中,西方功利主義被一些人不加分別地照搬過來,從而威脅著社會主義一直踐行的集體主義價值原則。文化市場化,即文化產業化政策的推行,是中國在應對入世后面臨外來文化的入侵而采取的盡快壯大本民族文化實力的有效措施,也是為滿足現時代中國公民精神生活多樣性需求的必然選擇。由于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分離,使得中國公民的個人精神生活與社會意識認同日漸疏離,在文化的選擇上就表現為不僅拒斥官方文化,而且漠視精英文化,最終選擇大眾文化。因此,大眾文化的崛起與中國私人領域的形成有密切關系。在私人領域,精神的愉悅性成為大眾選擇文化產品的惟一目的。借用麥克唐納的話說,“大眾文化的花招很簡單——就是盡一切辦法讓大伙高興。”[8]在現行的文化市場化過程中,市場經濟的功利原則被嚴重復制到文化的生產和消費全過程。大眾文化與市場的聯姻,是由于其自身生成過程中的形成本質特征決定的,今天,這種聯姻效應更為直接地表現在大眾文化的最終訴求上,那就是通過不斷進行商業復制的娛樂產品。正如國內學者所言,“大眾文化的最終訴求,從來也沒有離開商業利益。”[9]文化市場化猶如一把雙刃劍,它在滿足大眾文化需求、豐富文化市場、贏得發展壯大的資本利益等方面確實表現出其優勢特點,但文化市場化的負面效應更值得關注。由于我國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運作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國外上百年成熟的市場化運作經驗可供借鑒,一些文化生產者和經營商為了利益需求,借著大眾文化對政治表現出的冷淡主義和非意識形態化的態度,專門有意引導大眾文化趣味走向低俗,以過分宣揚反理性、反傳統、反道德、反主流的文化產品充斥著大眾文化市場。由此,一些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病態文化被別有用心地包裝后大行其道,在看似流行的文化背后誘導大眾非理性的本能欲望沖動,進而使得大眾越來越失去耐心和品位去欣賞主旋律文化作品,最后導致文化市場發展失控,背離了中國文化市場化發展的本意,更談不上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因此,面對國際國內文化發展的雙重壓力,如何迅速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水平,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積極應對文化全球化競爭,已經是一個關系國家未來生存與發展的戰略問題。
三、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舉措
今天,站在時代發展的風口浪尖上,我們必須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建設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意義。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七大報告重申了十六大以來的文化發展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并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新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活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0]。可以說,這次報告指明了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的,即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賴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下幾方面發展戰略舉措的實施:
第一,在文化發展戰略指導思想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當前文化建設。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軟實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該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大小上,而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來自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四個方面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也是新時期在文化全球化時代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路線和精神旗幟。在世界各種思潮相互滌蕩的過程中、在中國由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思想日益多變復雜的情形下,只有保證指導思想和精神旗幟的正確性,國家文化建設才能真正產生凝聚力,才可能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一個國家軟實力提升了,也能通過國家的凝聚力表現出來。
第二,在文化發展戰略觀念上,致力于提升文化自覺意識。文化的價值在于自身的獨特性,即與其他文化的差異性。“文化自覺”概念是我國文化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正式提出的,他認為,“文化自覺,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11]。換言之,文化自覺就是對本民族文化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對西方文化既不全盤否定,也不全部照搬。實質上,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文化自覺意識的覺醒是這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迎來大發展、大繁榮的思想意識前提和基礎。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來說,就要求上至政府、精英、思想家下至普通民眾,以科學的、現實的、正確的意識和態度分析中華民族文化自身的優點和不足,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發展的雙面性影響,博采眾長,積極參與文化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第三,在文化發展內容上,復興和繁榮中華民族文化。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對本民族文化的珍視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他道出了民族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對于中華民族文化而言,它的生成深深植根于這個民族幾千年的發展史。正因此,從民族文化的視角,學術界一直認為,“民族國家的概念并非只是一種地理概念,而首先是一種心理概念。換言之,民族國家生存的基石在于擁有自主性的文化,而維護民族國家生存的命脈,從根本上說就存在于對這種文化的認同之中。”[12]文化認同指處于社會中的個體對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內化并產生歸屬感,從而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文化認同的意義,就社會個體而言,它影響這個人的社會身份認同和自我認同,并引導著人們熱愛和忠實于民族文化,并最終將其納入個人的價值觀這一深層次的心理結構之中;就社會群體而言,它以民族文化為凝聚力整合和識別多元文化中的人類群體,并成為群體構成的一種類型——文化群體。從本質上講,文化認同是一種思想理念的同一,它體現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身份。文化認同的現實力量主要表現在對本民族文化的珍視和尊重,并主觀上形成壯大本民族文化的需求。可見,在文化全球化時代,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大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強有賴于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觀念的形成,這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前提。
第四,在文化發展戰略方法上,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是只注重它的經濟功能,而是注重它對整個民族精神世界的作用,因此,文化生產力不等于“文化經濟力”(詳細論述請參見筆者拙文《解讀“文化生產力”——關于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再思考》,《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1期)。同時,發展文化生產力,不僅僅是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文化事業繁榮的根本動力,二者的壯大從根本上都依賴于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文化事業是公益事業,它以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為己任。由于文化事業靠國家財政撥款,并不用考慮經濟收入問題;而文化產業是走向市場化運作的商業部分,因此,它要考慮自負盈虧的問題。由此,出現了一些文化產業經營者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其所承擔的社會效益責任的現象。但是,文化產業同樣承擔著繁榮文化市場、滿足人民文化需求、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升的任務。所以,通過找出當前制約我國文化生產力發展的深層矛盾,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進而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多種創新形式把文化與市場更為緊密地聯系起來,在賺取豐厚的經濟利潤時也滿足了人民的多樣性文化需求,既繁榮了文化市場,又豐富了人民精神生活,還占領了國內文化市場,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是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強弱,只有在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文化進行相互碰撞的較量中才能得到驗證。文化全球化時代,在世界各種文化思潮的相互滌蕩中,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強弱被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開放的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為緊迫。只有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時俱進地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思想,并汲取世界優秀文化思想,建設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和中國現實國情的現代文化,才能在世界舞臺上發揮中國文化和由之帶來的中華文明的影響力,這是壯大中華民族文化的惟一路徑,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道路。□
參考文獻:
[1]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11.
[2]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社會秩序的重建[M].北京: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6.
[3]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15.
[4]薛曉源,曹榮湘.全球化與文化資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
[5]楊金海.文化帝國主義與軍事帝國主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9(4).
[6]孫晶.文化霸權理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65.
[7]印秀杰.論綜合國力競爭與文化沖突[J].學術交流,2005(8).
[8]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書店,1989:91.
[9]孟繁華.小寫的文化:當下中國的大眾文化[J].海南電視大學學報,2001(3).
[10]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11]費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納”——文化價值再思考之二[J].讀書,1997(10).
[12]張杰.文化自覺、文化戰爭、文化立國[J].南京社會科學,2008(2).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