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論是采用歷史的眼光,還是借助于現實的視角,誠信問題都是人類社會永恒的道德追問,特別是在當今網絡社會的條件下。基于現實的考察,會發現,網絡社會存在著嚴重的誠信危機,給個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都帶來嚴重影響,并且,這些影響也日益深入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之中。而對網絡誠信危機的原因考察,則把目標引向了主體內在自律和社會外在他律的網絡誠信的雙向建構。
關鍵詞:網絡社會;網絡倫理;內在自律;外在他律
中圖分類號:B8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8/09-0049-05[HK]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社會作為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正日趨成熟。作為現實社會的映射和延伸,網絡社會也是一個需要秩序與規范的空間。正是在此意義上,作為維護現實社會和諧與穩定的基本道德范式——誠信,在網絡社會中也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然而,網絡社會虛擬、自由的特性,在賦予了人類交往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的同時,也相對弱化了個體道德的德性和社會的約束機制。這種矛盾和沖突使得當前網絡社會誠信失范的現象呈現出比現實社會更為嚴重的態勢。因而,如何化解這個時代難題,從而保障網絡社會得以良性、健康、有序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而且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網絡誠信的內涵及特征
與現實社會誠信問題相比,網絡誠信所增添的新內容是其發揮作用的背景及調節的對象——網絡社會。要對此進行討論,顯然需要有兩個前置的概念,即誠信與網絡社會。或者說,現實社會的誠信概念與網絡社會所獨具的某些特征共同塑造了網絡誠信的內涵。現實社會誠信可以粗略地從兩個層面來思考:一是傳統誠信,即在熟人圈中發揮規范作用的誠信類型;二是現代誠信,即在陌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原則。而網絡誠信作為網絡時代一種新的誠信類型,就本質而言,仍然延續了傳統誠信和現代誠信的基本內容,只不過,它所作用的環境發生了改變,即從現實社會進入了網絡社會。然而,正是網絡社會這一新背景所具有的一些特點,為網絡誠信帶來了現實社會誠信所不具有的某些新特征。
總體而言,網絡誠信最突出的一個特征是其虛擬性。這是因為,基于網絡社會的數字性,其活動包括信息的傳遞、情感的交流、學術的探討等都是以一種虛擬化的形式展開的;并且,網絡主體也是以被虛擬化的數字形式出現的,從而在網絡社會中具有了某種程度的隱身性。這種虛擬性使得網絡社會條件下,主體的自由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缺少了現實社會條條框框的束縛和某些禁忌的約束,網絡主體的創造力和才智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且,在網絡社會這樣一個多元環境的包圍下,各種文化與種族、民族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在這種交流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出一些新穎的具有創造性的思想。也正是由于網絡社會的這些虛擬性,從而導致了網絡社會誠信問題與現實社會誠信問題的幾個不同之處:
第一,誠信程度的弱化。網絡社會將諸多的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為誠信問題創造了新的空間。在這樣一個自由、開放而又缺少約束的虛擬世界里,人的本性弱點便不由自主地顯露,欺騙、抄襲等各種形式的誠信問題一下子涌現出來。對于普通網民而言,由于網絡的隱蔽性和虛擬性,使得許多人認為網絡世界是虛幻的,“親眼所見非所見,親耳所聞非所聞,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什么值得相信的親身體驗了”[1]。由此,網絡主體的誠信交往出現弱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誠信主體的差異。網絡社會的虛擬性,亦使得在主體身份認同上與現實社會存在某些差異。在現實社會中,誠信主體身份的確認,總是以一定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民族與文化特征等因素作為標志,這些因素雖然復雜,但總還是能夠大致進行辨認。而對于網絡誠信的主體而言,由于網絡空間的虛擬特性,主體沒有了膚色、種族、性別、國籍等差別,其身份僅僅是網絡中的某些符號和數據,且可以在不同的身份之間隨意地變幻。這種以數字符號為載體的全新交往形式,給主體身份的確認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第三,誠信環境的差異。在現實社會中,誠信的范圍有兩種,即熟人圈的傳統誠信與陌生人間的現代誠信,但無論如何,兩種誠信都是在現實社會發生作用。因此,人們的道德意識比較強烈,加上一些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的制約,人們的行為也相對嚴謹與規范。但在網絡社會中,人們的交往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隱蔽性;同時,由于現行網絡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建設的滯后,以及網絡社會存在許多現實規范所不能觸及的盲點,網絡誠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個人的內心信念來維持。
第四,誠信自主的強化。與現實社會相比,網絡社會的誠信呈現出一種更少依賴性、更多自主性的特點與趨勢。這主要是由網絡誠信環境(“非熟人”社會)與道德監督機制的新特點(更少人干預、管理和控制)所決定的。因此,網絡社會對人們的誠信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在網絡社會,只有隨著人們的主體意識,特別是權利、責任與義務意識的逐步覺醒,道德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得以確立。如果說,傳統的現實社會的誠信主要是一種依賴型誠信的話,那么,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所呼吁與努力確立的應該是一種自主型的新誠信。
二、網絡誠信問題的現狀及原因
目前,網絡誠信缺失的現象普遍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誠信危機的泛化趨勢。有文章曾經把網絡誠信問題的表現劃分為五類:網絡短信服務、收費郵箱、網絡游戲、在線電影、在線購物。[2]很顯然,這種分類主要是基于經濟領域或者與經濟相關的領域進行的;除此之外,在個人交往、教育與文化領域也存在著大量的誠信問題。本文將主要從這三個方面來考察網絡誠信問題的現狀及原因。
首先,個人交往領域的誠信問題。網絡社會的個人交往主要是通過網絡聊天、電子郵件、BBS等方式進行,其中,網絡聊天是最主要的方式。網絡上出現的大量的聊天工具以及許多聊天室的火爆印證了這點。網絡廣闊的空間、虛擬帶來的輕松、距離產生的美麗、遠離現實的幻覺,所有這一切對于那些在現實世界中身處困境的人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然而,網絡的虛擬與隱蔽特性在帶給人類自由交往空間的同時,也導致了網絡聊天中大量誠信問題的出現。其表現大致有以下兩種:一是通過聊天工具發送病毒軟件;二是以網友見面的名義進行種種詐騙和犯罪行為。
其次,經濟領域的網絡誠信問題。網絡社會的經濟活動主要以電子商務形式進行,如B2B、B2C、C2C等。然而,網絡信用制度的滯后卻嚴重制約了電子商務的發展。[3]從而,在這一領域中出現了以下三種主要的欺詐行為:交易或者服務承諾不兌現、“金字塔詐騙”、信用卡或銀行賬號詐騙。當然,電子商務領域的欺詐行為遠不止這三種,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考察了10種網絡詐騙形式,其中有9條與電子商務相關。這足以說明,電子商務領域誠信問題的復雜性和嚴重性不但給人們的網絡經濟生活,而且對整個電子商務領域的發展也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最后,教育與文化領域的網絡誠信問題。教育與文化領域的誠信問題在網絡社會也有很多的表現形式:如利用互聯網所提供的便利條件抄襲剽竊、在網絡上作一些違反學術道德的廣告、在網絡上發布與真實情況完全不符的虛假信息、知識產權的侵犯,等等。這其中,侵犯知識產權是教育文化領域網絡欺詐行為的一個最重要表現。
上述可見,網絡社會的誠信失范遠比現實社會來得嚴重。不管是在個人領域還是社會領域,或者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網絡社會的誠信問題有著更為泛化的潛在態勢,網絡誠信危機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究其根本,我們可以發現,導致網絡誠信危機出現的因素大致來源于以下四個層面:
第一,網絡主體的迷失。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網絡社會的虛擬特性所導致的網絡主體的“空心化”和網絡強迫癥所導致的主體身份的異化。在網絡這樣一個開放的體系中,在虛擬身份的掩飾下,人們就有可能喪失對自己的某些道德要求,沉迷于無政府主義的格調中隨網逐流,進而造成主體內在價值和道德觀念的淡化甚至喪失,導致網絡主體的“空心化”。同時,隨著網絡對社會生活的逐步滲透與人們對網絡依賴程度的不斷增加,個體的現實身份被不斷淡化,相反,虛擬身份卻越來越重要。這樣,最危險的一個結果就是:造成人們在主體身份認同上的困難,甚至造成人們現實與虛擬身份的顛倒與混亂,個體自身所肩負的道德責任相應也就難以為繼了。
第二,外在規范的弱化。就現實社會中的誠信而言,主要靠四種力量來維系:社會的道德教育和導向、個人的內心信念和道德修養、社會環境的熏陶習染、社會法律等剛性力量的強制。[4]然而,在目前的網絡社會中,作為外在規范的第一、三、四條都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缺位:雖然人們也在提倡網絡社會中的道德教育,但大多都還停留在口號上;在網絡社會整個環境中,也還沒有形成一種誠信的風尚;至于法律的力量,由于網絡立法的剛剛起步,目前,在大多數領域還存在著法律“不在場”的情形。所有這些都大大降低了網絡失信、不信行為的成本。
第三,經濟利益的趨動。經濟利益的趨動可以說是主體內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經濟規律相互作用的結果,是現階段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假設絕大多數人都會在社會給定的條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當人們的求利心理被“正名”并得到認可,一些人便置良心與道德于不顧,堂而皇之地采用各種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在網絡時代,雖然市場依附的背景更換了,但資本追逐利潤的特點沒有變,市場經濟的規律沒有變,并且由于網絡社會開放、虛擬的特性反而加劇網絡社會中因經濟利益驅使而導致的誠信缺失現象。
第四,現實社會誠信危機對網絡社會的負效應。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映射,現實社會的種種不誠信行為給網絡社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即便一個天天呆在網上的人也總歸要生活在現實之中,離不開真實存在的社會關系。這樣,現實生活中種種不誠信的現象對其思想和行動而言,似乎都放置了一個警示鐘,告誡他種種失信現象的存在。當他進入一個更加沒有禁忌與束縛的網絡社會時,這種戒心只會有增無減,他的行為會更加謹小慎微,這不僅影響到他們在網絡上的生活,也影響到他們對于網絡誠信的信心。可見,現實社會的誠信危機在某種程度上也加重了網絡社會的誠信危機。
總之,由于網絡社會具有虛擬性、開放性等特性,再加上人們本身所固有的一些思想頑疾,造成了現實的社會、文化與道德對網絡社會的應對、吸納和銜接發生了一些問題,結果導致了誠信以及現實社會中的某些應有的道德規范并沒有很好地被網絡文化吸收整合。相反,網絡文化中的工具主義、操作主義卻盛行于世,使得網絡社會的道德現狀發生了某種失范、滑坡,誠信問題也日益加劇,并已經深刻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且很有可能進一步導致人們對網絡這一新型的交往中介和生存空間的不滿與失望。當人們掙脫了現實之輕與重的負累,終于找到了網絡這一新的自由空間后卻發現:輕松并不意味著輝煌。
三、自律與他律:網絡誠信的雙向建構
1.自律:網絡誠信的內在保證機制
在西方,康德較早提出了自律的概念,并對此進行了系統的理論闡述,我國學者在討論網絡誠信自律時也多是從康德的理論展開的。簡單而言,自律就是指道德主體能夠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道德權利與義務、道德責任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規范和自我約束。正如羅爾斯指出的:“自律的行為是根據我們作為自由平等的理性存在物將會同意的、我們現在應當這樣去理解的原則而做出的行為。”[5]可見,自律行為的重點就是,作為主體的人能夠自覺地將某些規范運用于自身,從而達到對這種規范的自覺遵循。就現實的發展而言,在網絡社會這樣一個開放而又自由的共同體中,人們的自由得到了更為徹底的實現。人們可以自由地進出網絡,可以在網絡上自由地發表言論、進行活動,人在更大程度上擁有了對自己的支配權。在此基礎上,人們的道德自律、誠信自律具備了主體性的可行性,即在新型的網絡社會,主體有條件在更廣的范圍內實現誠信自律。
從網絡生活及網絡主體的角度來思考,網絡誠信自律的實現主要依賴于網絡用戶、網絡技術界、網絡管理層這三個網絡主體的自律。
網絡用戶的自律。就網絡用戶與網絡信息的關系而言,可以將網絡用戶區別為信息的發布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兩個層次。不管是信息的發布者還是接受者,雖然他們進入網絡社會的共同目的都在于追求其自身的某種利益,但在這一逐利過程中,都必須遵循一個最低的道德底線——誠信原則。就目前而言,對于在網絡社會的虛擬條件下如何以自律的標準來建設誠信,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在此,可以借鑒兩種解決方案:其一是網絡主體可以以道德黃金律要求自己。當網絡誠信主體在開展自己的行動時,要考慮到自己的行動可能給別人帶來的后果,并假想當這種后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時的情形,以此由己推人,誠信也就成為可能。其二是主體在使用信息時,需要獲得對方的同意。當然,在網絡條件下,我們很難事事都經過信息擁有者的同意,因此,就需要進行某種類似于科學實驗中的“假想實驗”,即想象當我們使用別人的信息或者別人在使用我們提供的信息時,他們對我們會有的態度和行為。
網絡技術界的自律。網絡技術界的自律是指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發明者和制造者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上要自覺保持誠信,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不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不能利用技術優勢盜取他人信息、獲取隱私;不能利用技術優勢進行網絡欺詐。如果從問題的主要表現來看,技術層的誠信問題主要有盜版以及黑客等。因此,網絡技術界在不斷改進技術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而與網絡用戶一樣也應該自覺地接受一些誠信標準,以此來指導他們的行動。例如:堅持“授權”原則,即技術人員在使用或開發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時候,未經他人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他人成果或仿造他人成果,也不得竊取他人信息;“無害”原則,即在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技術人員要看自己是否會對他人造成物質和精神上的損害;“尊重”原則和“認可”原則,即自己的行為要以尊重他人的隱私和權利為前提,并能夠獲得網絡社會的認可。
網絡管理者的自律。網絡管理層主要是指網站管理人員,如網絡版主、BBS管理員等。網絡管理層的誠信問題主要表現為:泄露他人隱私、在網站或版面規則上朝令夕改或采取雙重標準,等等。這類不誠信行為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例如,美國少女帕依爾被殺一案,就是網站私自出售其社會安全號(類似于我國的身份證號)而導致的一場悲劇。網絡管理層的自律養成,也與前兩者一樣包含兩個層次:從網絡管理者自身而言,要不斷加強自己的誠信修養,在道德上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同時,在進行網站的管理工作時要堅持“授權”、“無害”、“尊重”和“認可”的原則;此外,上層管理人員在選擇下層管理人員時,也要注重對道德標準的要求。對于社會輿論而言,要不斷地加強引導,以提高管理者的道德水平。網絡管理層誠信意識的強化,可以更有效地保障網絡社會的正常有序運行。
2.他律:網絡誠信的外在保證機制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本質上是他律的。個人借以律己的道德準則雖然是自主的,但不是頭腦自撰的,而是來自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從這層意義上說,誠信作為道德的一種體現,本質上是他律性的。當然,這種他律性,是指其標準和具體的規范都是來源于社會,來自人類社會后天的建構,而不是先天的擁有。他律,顧名思義,就是依靠外部規范對自身行為加以約束,從而使誠信主體拋棄不合乎規范的話語方式和行為方式,按照社會提倡或強制的標準來選擇行為。與自律相比,他律所提供的是一種外在的社會調控體系,而不是內在于個體的良心調控,它要求個人去適應社會,而不是個人依從純粹的感覺和利益。
如果將他律落實到網絡社會之中,那么,網絡社會條件下的誠信他律主要是依靠網絡社會中的某些規范來調節網絡主體的行為,從而維持整個網絡社會的良好秩序。在此必須強調的是,不能把他律單純地理解為法律他律而忽視了道德他律,即不能夠把他律僅僅局限于對破壞網絡誠信并違犯有關網絡法律的越軌行為的制裁,他律還應包括網絡社會以誠信為目標對其成員所進行的各種社會化引導和教育。因此,網絡他律的實現機制就必須從道德領域的引導與法律領域的強制兩方面進行建設。當然,網絡技術的進步也為他律機制的實現提供一定的保障。
加強網絡誠信道德機制的建設。網絡社會誠信他律機制在道德領域的實施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首先是誠信法律化。即對于某些根本的誠信問題或者具有巨大的經濟相關性、能夠給人們的網絡生活和日常生活帶來巨大危害的誠信問題要將之法律化,以國家的強制力來保證其實施。其次是誠信規則政策化。即政府或某些具有超強影響力的組織以其對網絡社會的主導地位,安排一種以賞罰為核心的行為導向機制來促使網絡主體遵守誠信規范。最后是誠信原則制度化。即網絡社會的各種組織可根據不同網絡社區的需要在各種社會規章制度中融入、體現誠信規范。
加強網絡誠信的立法和執法。網絡失信行為之所以如此甚囂塵上,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網絡空間還不是一個“法治社會”。因此,對于網絡社會中涉及到誠信的某些具有有惡劣影響且給社會帶來巨大傷害的犯罪行為,如侵犯知識產權、利用網絡技術竊取他人隱私、網絡詐騙等,要加大立法力度、加快立法進程。當然,在這一立法過程中,始終要遵循綜合性、前瞻性、可行性、一致性的原則。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我們在此使用了“法治”一詞而未使用“法制”,是為了強調執法的重要性。即便是再合理、再完善的法律,如果不執行,還是等于一紙空文。因此,從法律他律的角度來建設網絡誠信,除了要使網絡誠信問題的處理有法可依外,也要加強網絡執法的力度,達到有法必依。
誠信他律的技術支持。除了道德他律和法律他律兩個途徑之外,由于網絡社會的特殊性,還有另外一種能夠促進誠信的他律機制,即技術他律。這里的技術主要是指采取技術上的保密、反黑客程序,使得某些人違反誠信的行為從技術上難以實施,從而保障網絡社會的誠信運行。這雖然是一種下下之策,但也不無效果。這些技術包括防火墻技術、加密技術、數字簽名技術、電子郵件安全協議,等等。這些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都為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減少不誠信事件的發生起到了積極作用。
綜上可見,網絡誠信是一種自律與他律的雙向建構,在其結構形態上是個體誠信與社會誠信的統一體,在其效用上則是誠信規范與誠信自律品性的統一體。因此,在網絡誠信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將自律與他律結合起來,從雙向機制的互動中培養網絡主體的誠信。只有當網絡主體內在的誠信德性“被普遍理解為使我們服從一定規則的氣質和感情”[6],只有當網絡社會外在的誠信規范成為網絡誠信德性的性質和內容一致的先決條件時,網絡誠信才能成為人們的外在行為準則,成為人們網絡社會實踐的一種品性。□
參考文獻:
[1]周宛潤.網絡時代的48個關鍵詞[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249.
[2]網絡五大誠信問題[J/OL].2003-06-09[2008-06-17].http://it.21cn.com/itnews/newsgj/2003-06-09/1069643.htm.
[3]李倫.鼠標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40.
[4]焦國成.關于誠信的倫理學思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05):7.
[5]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03.
[6]麥金太爾.德性之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308.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