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2008年8月9日
格林斯潘的藥方
作為一個“自由放任”的信奉者,格林斯潘向來不主張政府擁有過多的權力。但他在最近出版的論文集的結語里寫道:“我認為此次危機最壞的時刻尚未來臨,應該由一個比美聯(lián)儲更合適的機構,來承擔救援任務。”
格林斯潘認為,應該由一批高水平的金融官員成立一個小組,并讓他們監(jiān)管那些存亡攸關國家經濟的大公司,當這些公司出現危機要倒閉的時候,就讓其依照程序倒閉,同時為債權人提供救援。格林斯潘在《動蕩的年代》中指出,“我們需要立法對政府實施金融救援的條件進行詳細的規(guī)定,在使用納稅人錢的時候,應該更加透明,像貝爾斯登破產時,央行變相使用納稅人的錢作擔保的行為應當避免。”
需要政府干預的時候,就應該干預。“美國很久以前就拋棄了完全由市場自行消化危機的理念”,格林斯潘說,“貝爾斯登事件說明,我們應該形成一套救援的程序,以確保未來再發(fā)生類似事件時,政府的金融救援行為不會影響到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和貨幣政策。”
他認為,應該由國會授權“金融小組”,他們來審視一家公司倒閉的影響是否嚴重到應該動用納稅人的錢來挽救的程度。如果決定挽救,該公司則進入“保護程序”。先剝離公司權益、削減負債,然后為負債作擔保,最后出售公司資產,盡可能地保證公司的信用。
如果要推行格林斯潘的提議,阻力可能相當大。美國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多年來一直抵制任何允許他們倒閉的提議。而對于大投行、對沖基金和保險公司,反對的聲音只會更加堅決。聯(lián)儲目前也不打算置身事外,“除非國會告訴我不用對危機負責,否則聯(lián)儲未來仍將長期扮演最后貸款人的角色。”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表示。
BusinessWeek2008年8月11日
多哈回合失敗之后
全球貿易談判于7月29日再次以失敗告終,印證了伏爾泰的名言——完美常常是美好的敵人。想讓150多個目的各不相同的國家消除憂慮,在國際貿易政策上達成共識,這真是個追求完美的過程。多邊談判陷入僵局,下一步很可能會轉向雙邊談判或區(qū)域性談判。所有區(qū)域性協(xié)議的交集,如果存在的話,那將會是所謂的全球共識。
WTO多哈回合談判始于2001年,談判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全體成員國對多個領域的貿易條款達成一致,然而事實證明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多哈回合之前,WTO貿易談判是在發(fā)達國家間進行的,談判國之間有很多共同利益。始于1986年的烏拉圭回合最終達成了集體共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參與談判的國家本身就是WTO的發(fā)起國。美國企業(yè)研究院學者菲利普·列維認為,“多哈回合的情況與以往不同,各談判國之間沒有那么多的共同利益驅使。”
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美國與哥倫比亞、巴拿馬、韓國的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議依然懸而未決,貿易代表們將會努力說服美國國會通過這些協(xié)議。列維認為,這些協(xié)議將會是未來全球協(xié)議的“試驗品”,用來展現不同的自由貿易形式分別能為經濟帶來多大的好處。
允許外國進入巨大的本土市場是個很誘人的籌碼,美國將利用這個籌碼來確保獲得有利的貿易條款。雖然目前的協(xié)議還不算完美,但總比什么都沒有強。
然而,想通過這些雙邊協(xié)議也不容易。美國國會目前拒絕對這些自由貿易協(xié)議表明立場,因為兩個“準總統(tǒng)”的意見可能會不同,麥凱恩是自由貿易主義者,而奧巴馬卻不是。
Forbes2008年8月4日
抄底中國的小公司
投資中國股票的人現在是喜還是憂,這要看建倉的時間。如果你在2005年初持有MSCI中國指數(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s China Index)的一籃子股票組合,現在按照美元衡量的收益率為167%;如果你在去年10月買入同樣的股票組合,現在則虧損40%。
中國股市近十個月的下跌不僅僅是對此前非理性上漲的回歸,很大程度是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要靠出口帶動,而后者未來很可能會受美國經濟衰退的拖累。另外,中國的高通脹也是個重要原因,大宗商品價格飛漲給公司造成的成本上升會不會進一步推高消費品價格,目前仍難以預料。
盡管中國股市遭遇了“過山車”行情且多種風險因素依然存在,但現在可能就是抄底的最好時機。MSCI中國指數的市盈率下降到了14倍,這正是2006年10月中國股市加速上漲之前的水平。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每年實際GDP增長率達到9%-10%,所以中國股價被低估的說法,并非言過其實。
中國市場最有吸引力的股票是具有高成長性的小股本的公司,這類公司通常為私人所有。對于股權結構為管理層持股15%左右的這類公司,我尤其偏好,具有主營業(yè)務進入壁壘的公司也是我所不斷尋找的。
在今后的10年里,中國的工資水平會不斷上漲,不斷涌現的中產階級將消費大量的中檔商品和服務,那些主營業(yè)務針對中產階級消費的公司具有良好的成長性,另外,廣告、教育和娛樂等行業(yè)的公司也將會成為受益者。(本文觀點不代表本刊的任何投資建議)
Fortune 2008年8月18日
美林的“偽交易”
當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7月宣布將出售其長期持有的彭博資訊(Bloomberg L.P.)的股份時,業(yè)界褒獎美林CEO約翰·賽恩,認為他正在積極地優(yōu)化公司的資本頭寸,為臃腫的資產負債表“瘦身”。
但美林提交給證監(jiān)會的文件顯示,這并不是一樁外界想象中的涉及現金44.3億美元的交易,實際上,該交易幾乎不能改善美林幾乎枯竭的現金賬戶。
根據8月5日披露的美林第二季度報告,其向彭博母公司出售彭博資訊20%的股份,僅獲得1.1億美元現金,還不到交易總價的3%。除了獲得微不足道的現金外,美林將收到總價值為43億美元的10年期和15年期票據(notes)。此前華爾街普遍相信美林對彭博資訊的這筆投資很有賺頭,而且?guī)缀鯖]有風險。
美林于1985年購買了30%的彭博資訊股份,當時只花了3000萬美元。后來以相當大的溢價將其中的1/3賣回給了彭博母公司。之后彭博資訊發(fā)展成為金融數據服務的全球領導者,業(yè)務擴展到電視和雜志領域。
在7月召開的美林季度收益會議上,賽恩曾透漏美林可能會為彭博的出售交易融資,但當時沒有詳盡的說明。直到目前,美林為該交易提供如此大比例融資的原因仍不清楚。
批評認為,美林最近的幾筆資產交易沒有合理的借口,由于美林自身在為資產出售交易融資,沒有完全實現與出售資產的風險隔離,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