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專家對于證監會多次嚴格的處罰力度表示贊賞。他們認為,這表明證監會對于處置大股東借關聯交易等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資產行為的嚴肅態度,對于保證上市公司股東合法權益,規范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完善證券市場法制意義重大,是中國證券市場“有希望”的重要標志
“*ST九發(600180)存在做假賬、隱瞞關聯交易、隱瞞重大擔保等違法行為。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處以50萬元的罰款。同時對公司原董事長蔣紹慶實施市場禁入,10年內不得從事證券業務或擔任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并對公司其他高管給予警告及相應罰款。”8月初,證監會開出的重磅罰單無疑對*ST九發是個重大打擊。
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披露了*ST九發做假賬的具體情況:2005年和2006年,*ST九發向山東九發集團的關聯公司簽發銀行承兌匯票23筆,金額7.2億元,商業承兌匯票4筆,金額8050萬元,共計8.005億元,均未記賬;票據到期付款時又不及時入賬,且補記入賬時,錯誤地沖減了短期借款、應付賬款等其他科目。
就在4個月前,ST派神(000779)也因利潤造假、信批違規被證監會處罰,乖乖地交出了30萬元罰款,時任公司董事長、財務總監、董事等人也受到警告、罰款處分。“獲罪”理由之一是:2004年,ST派神與關聯公司嘉興港區大洋服飾有限公司(開開實業控股75%的股權)往來交易金額合計達4333萬元,截至2004年底,大洋公司1898.8萬元的欠款一直沒有受到ST派神的“公告”。
據統計,截至5月份,證監會已經連續判定35名公司高管為“中國證券市場不受歡迎的人”,其中不少受到了“關聯交易”的牽連。
關聯交易往往因其“模棱兩可”的特性而讓人產生“不當得利”的聯想。
當然,關聯交易并非一無是處。關聯方相互了解、彼此信任,所以當出現問題時便于協調解決,交易能高效有序地進行,可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流動資金的周轉率,提高資金的營運效率。同時,通過集團內部適當的交易安排,可以使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最優于企業間的合作,達到企業集團的規模經濟效益,并優化資本結構、提高資產盈利能力、及時籌集資金、降低機會成本,通過并購、聯合等形式擴大規模,向集團化和跨國公司方向發展。
與任何事情一樣,法律法規容忍范圍內的關聯交易合法,超出底線便是“不當關聯交易”。
上市公司不當關聯交易行為一直掣肘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變種”后的關聯交易往往通過改變操縱利潤的方式、方法,影響上市公司的獨立性,并使某些不合規的關聯交易顯得“非關聯化”、隱蔽化和復雜化,擾亂視聽,目的就在于利潤操縱。于是,人們就會時常看到這樣的新聞:某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不規范被證監會“打手板”,多少位董事因財務不透明而禁足中國證券市場。
有關專家對于證監會多次嚴格的處罰力度表示贊賞。他們認為,這表明證監會對于處置大股東借關聯交易等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資產行為的嚴肅態度,對于保證上市公司股東合法權益,規范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完善證券市場法制意義重大,是中國證券市場“有希望”的重要標志。
如果關聯交易失控,后果可想而知。不當關聯交易對上市公司、對投資者、對股票市場都會造成嚴重的損害。不當關聯交易中,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會利用自身優勢,對上市公司關聯交易作出安排,“欺負”上市公司。如向上市公司高價出售原材料;低價購買產成品;搶占公司前景好的投資項目;掠奪公司的利潤;挪用上市公司公開募集的資金或無償拖欠上市公司的貸款;要求上市公司為自身或其他關聯方提供擔保等。這無疑會使債權人和中小股東的利益不保。
不當關聯交易對市場也是不利的。從市場監管機構的角度看,關聯交易的存在使上市公司與關聯方資本相互抵消,造成虛假資本、股份壟斷和經營缺乏透明度等缺陷,損害市場進行資源有效配置的作用。
同時,由于中介機構常常會以評估、審計、法律等方式介入關聯交易,如果關聯交易過于復雜、隱蔽,或交易雙方有意欺詐,其結果會導致有關中介機構面臨巨大的執業風險。
11年前,著名的瓊民源公司審計案,該公司5.4億元的非常收益和6.57億元的新增資本公積金是通過關聯交易取得的,但是由于關聯交易的復雜及內部控制、審計測試的限制,注冊會計師沒有即時識別不當關聯交易,導致審計失敗,被政府有關部門處罰。
出現不當關聯交易的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過于集中、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缺乏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有關部門的監管措施不完備造成的。
在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很有“中國特色”,多數是由國家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三部分組成,其中占總股本大部分的國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所以,大部分上市公司名義上是公眾公司,實際上是控股股東的公司,內部人控制現象相當突出。
如果希望保證關聯交易保持公平公正公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發揮作用。但是,我國公司內部法人治理結構并不理想。不少公司上市后,陳舊的領導體制、決策過程、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經營機制、政企關系均沿襲舊歷,上市并不能給經營者帶來幾分對股東的責任感和來自股東的鞭策力。
如果法律法規可以勒緊關聯交易的“規則韁繩”,或許還可以挽回世風日下的局勢。但《證券法》竟沒有針對關聯交易的規定。
1992年4月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出臺了《深圳市上市公司監管暫行辦法》,將關聯交易稱為關連人士交易,將其列為重大交易。雖然,該辦法規定了必須按披露交易的程序辦理,但卻使幾種關聯人士交易“可獲豁免”。
1997年5月22日,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披露》,對關聯交易的定義進一步詮釋,在“什么不能做”上卻“語焉不詳”。
在香港,聯交所對關聯交易的披露要求就十分清楚,對什么要必須披露、什么要事先披露、什么要事后披露都有詳細、明確的規定。另外,上市公司某項交易是否屬于關聯交易,屬于哪一披露級別的交易以及上市公司的豁免申請的審批等的最終確定權都由聯交所行使。
2000年,因出現多起上市公司用大量資金向關聯人收購商標等無形資產的關聯交易事件,為規范此類關聯交易的信息披露行為,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出《關于規范上市公司和關聯人收購商標信息披露的通知》,要求聘請獨立財務顧問就關聯交易出具獨立財務顧問報告,但適用于“收購商標”。
……這些還遠遠不夠。
要規范關聯交易,就要針對性地加強審核監管、對關聯交易進行認真審計評估、培育“火眼金睛”的中介機構、解決一股獨大的問題。不過,歸根結底還是老調重彈——規范證券市場,完善公司治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