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祖墀作者為博思艾倫咨詢公司大中華區總裁。謝祖墀博士有20多年從事管理咨詢和公司高層管理的經驗,先后任波士頓咨詢公司全球副總裁、香港電訊公司執行副總裁和大中華區業務總裁等職
只有那些懂得制造業(認識到制造業的戰略價值)、投資于科技并在這個領域進行持續創新的企業才會獲得成功,這種道理無論在中國或在全球其他地方都適用
許多中國制造企業正在面臨巨大的壓力。從全球角度來看,制造業的處境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一方面,制造者似乎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前途光明:創新層出不窮;資本充裕; 科技進步帶來了新材料和新的制造工藝; 全球的生活標準在穩步提高,令數十億客戶能買到新的現貨;制造業里的政治利益也開始凸顯;另一方面,制造業也遭到了空前極端地多重挑戰,其面臨的巨大壓力有可能會導致為數眾多的企業破產,尤其是那些沒有充分意識到制造業的戰略價值以及獨特機會的企業。
面臨的挑戰
制造業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是原材料的短缺。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企業首次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材料短缺,比如鋼材、鋁、金、銀、鉑等等,甚至再生材料。采掘和處理設備都跟不上膨脹似的全球經濟發展。耶魯大學一項研究表明,要使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平與工業化國家齊肩,需要耗用所有未開采的和正在使用的銅。 同時,由于2004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的需求顯著提升,對工廠新機器的訂貨需求突飛猛進,這些因素使得開發新流程和新設備的挑戰更加緊迫。
勞工短缺是制造業的另外一個挑戰。在大多數工廠,勞工關系和對待勞動力的方式還如同19世紀時期。 “全面質量管理”、“6 Sigma”、“持續改進”等項目的實施,部分目的是為了讓員工參與自下而上的大規模改革,這些方案的成功率至多也是喜憂參半。
制造者所提供的產品多樣性也是重要因素。產品的復雜性通常是造成工廠生產成本最大的因素,但是很少有工廠計算其影響或是重新改造以解決這個問題。在汽車行業,只有1/5的產品線能生產多種類型的汽車,據說這個行業在朝柔性制造轉變的競爭中拔得頭籌。
監管與競爭也對制造業產生了限制。全球15%-20%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由工業生產產生,因為規定了控制碳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措施,制造者將不得不去尋找減少傳統能源使用的方法,開發再生能源和電能, 保護當地水資源,并且會面臨越來越苛刻的監管報告的要求。與此同時,也要和在低成本國家新出現的競爭對手相抗衡。還要對付自身的高層管理人員,他們經常把制造看作是“成本的搖錢樹”——節約費用時會想到從制造上削減5%-10%。
因為以上這些相互關聯威脅的復雜性,整個行業可能會繼續從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和歐洲消失。
如何成為成功的制造企業
盡管制造業面臨的迷霧重重,但其中也不乏成功的企業,他們富于遠見,把其工廠、供應鏈、物流以及采購項目、庫存周期,還有勞動力管理視為戰略資產。 這其中包括利樂(包裝巨頭)、諾華、樂高、寶潔、波音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企業,或大或小??赡苓@些公司最顯著的特點在于他們持續地進行運營創新。他們把制造實驗看作是企業改進的知識來源,并且解決方案相互影響,增強了其影響力。舉例來說,為了戰勝銀的短缺帶來的困境,太陽能電池行業就會想方設法利用其他更豐富可用的原料來生產產品。這些突破需要重新設計工藝流程。但是如果成功了,他們不僅減少了能源成本而且可以更靈活地選擇廠址——工廠將不再會必須靠近原材料的產地——這樣還會使得供應鏈得以變革并促進勞動力轉變。
幸運的是,可以預見,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非凡的工具和想法會涌現出來突破傳統做法:陳舊老朽的工廠地址布局會轉變成敏捷的網絡;緊張的勞動關系會發展成擁有共同利益的群體;過時的供應鏈也會轉變為定義清晰、互相受益的合作伙伴關系;而遲鈍老邁的工廠會被改進成為精益制造企業。
總之,只有那些懂得制造業(認識到制造業的戰略價值)、投資于科技并在這個領域進行持續創新的企業才會獲得成功。這種道理無論在中國或在全球其他地方都適用。政府的任務是要知道如何支持他們——因為制造企業代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