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與中亞各國的經濟合作與交流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態勢,位于中哈交界處的霍爾果斯口岸具有無可替代的地緣優勢,口岸正在建設的中哈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為“中亞經濟圈”的建設提供了一個新模式,為聚集、釋放中亞財富留出了巨大的拓展空間。
[關鍵詞] 霍爾果斯口岸 中哈合作中心 發展趨向
近幾年,哈薩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對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倍加關注,并將霍爾果斯視為歐亞“經濟天平”的新支點。霍爾果斯口岸位于哈薩克斯坦和中國的交界處,已成為中國與中亞各國人民友誼交融和貿易往來的樞紐,特別是正在建設中的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以下簡稱合作中心),是中哈兩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建設的合作項目,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
一、中亞經濟合作及霍爾霍斯口岸的優勢
加快發展西部是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解決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環節。加快發展西部,特別是西部開發需要一個更廣闊的市場。中亞國家與中國西部(特別與新疆)在文化、經濟發展模式和水平等方面都很相似,在經濟上互補性很強。近幾年,中亞各國經濟開始駛入良性循環、穩定增長的快車道,各國產業結構調整、稅率政策、投資政策等都已初見成效,各國市場開始趨于規范有序。因此,無論從市場經濟自身的開放性來講,不是從西部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發展同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21世紀,新疆拓展中亞國家市場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一方面,中亞國家經歷多年的結構調整,工業生產穩步增長,投資環境逐步改善,正在采取多種措施以吸引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投資者前去投資,另一方面,中國提出“要把新疆建成向中亞、西亞、南亞乃至東歐國家出口商品主要基地和商貿中心”的戰略構想,對新疆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個利好因素。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后,新疆與中亞五國及其輻射地區的合作已從邊界勘定擴展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等各個領域,特別是產業合作規模與層次擴大加深,雙方的合作有了質的飛躍。
新疆霍爾果斯是中國與中亞五國、俄羅斯等“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經濟、地理聯系最為廣泛而密切的邊疆貿易口岸,也是中國經中亞通往西亞、中東、歐洲陸路捷徑的橋頭堡。其位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境內,距烏魯木齊市670公里,距哈薩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圖市378公里,具有年進口貨物200萬噸,出入境人員300萬人次的通關能力,是我國西部歷史最悠久,輻射中亞市場地理位置最優越,自然環境最好,綜合運量最大,功能最為齊全的國家一類公路口岸,是新疆對哈國開展邊民互市貿易最活躍的口岸。隨著2008年底,“精——伊——霍”鐵路全線貫通并與哈薩克斯坦接軌,霍爾果斯口岸將成為中國西部又一個集鐵路運輸、公路運輸為一體的綜合性聯運通道。
霍爾果斯口岸經過恢復開放后二十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在國家和自治區政策主導下,以對外貿易為中心,進出口加工業、旅游業并行發展思路使霍爾果斯經濟重現生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霍爾果斯口岸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國家政策賦予的政策優勢及所處伊犁河谷的資源優勢,這些優勢與沿海產業、資本轉移的大趨勢結合在一起,為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霍爾果斯口岸管委會提出的“外貿主導、工業支撐、市場拉動、品牌提升”的發展思路,和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著力打造以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工業園區、國際物流中心為支柱,城市規劃與建設為輔助的發展框架,為霍爾果斯的發展優勢作了最好的注解。
二、“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的發展模式
2004年3月11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全方位、多形式的擴大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努力開拓國際貿易和邊境貿易。”根據此精神,建設邊境合作中心將極大地推動霍爾果斯區域的貿易和投資活動,促使本地區的就業和經濟發展,使霍爾果斯口岸對外貿易優勢和進出口優勢迅速轉換為經濟優勢。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項目申建工作自2002年5月啟動以來,得到國家相關部、委、自治區和自治州黨委政委的高度重視。通過上級部門的高位推動和霍爾果斯口岸的積極努力,2004年9月24日,中哈兩國政府間簽訂了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框架協議。2005年7月4日,我國商務部和哈國工貿部代表兩國政府在阿斯塔那市正式簽訂《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國關于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活動管理的協定》。2006年3月17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中國—哈薩克斯坦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有關問題的批復》(國函(2006)15號)。根據批復,合作中心中方區域總面積3.43平方公里,配套區面積9.73平方公里。合作中心按照“境內關外”的模式進行管理,合作中心配套區比照珠澳跨境工業園區珠海園區的稅收、外匯等相關政策和管理模式執行。目前合作中心的建設工作正在順利開展。
目前,中哈兩國政府對合作中心的基本定位已經達成統一認識,即本著“上海精神”中提出的“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協調與共同繁榮發展”的原則,把合作中心建設成為中亞和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的投資自由、貿易自由、人員出入自由,高度開放的綜合性國際貿易中心,建成集區域加工制造、區域中轉、區域采購、企融服務和旅游休閑等為一體的國際貿易自由港。可以說合作中心是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第一塊試驗田,是在新亞歐大陸橋中端的中國向西開放的國際貿易自由港。
合作中心建設采用的是“ 跨國經濟合作開發區”、“邊境自由貿易區”的兩種經濟合作模式,可視為中哈兩國之間的優惠政策在國際貿易中的特殊安排,或者視為兩國間向自由貿易區發展的過渡安排。實際上,合作中心是在這兩個層面上的遞進、延伸的結果,一方面,它是在邊境貿易概念上的進一步拓展,是在沿邊境兩側一定地域范圍內,將兩國間的各種優惠政策擴展實施形成邊境自由貿易區,并在符合一般自由貿易區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建立兩國間地域范圍有嚴格限制的自由貿易區;另一方面,它又是兩國開展跨過經濟技術交流合作的邊境特定開發區,其內容涵蓋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削減,貿易服務、技術交流、促進投資等內容,是兩國經濟合作綜合機制運行的平臺。
合作中心建設的實質,是將中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中國與中亞地區諸國家多層次的經濟合作具體化、類型化的一種探索,其目的就是利用合作中心的示范及核心作用,帶動和促經整個區域經濟合作體的建設,可謂意義深遠。
三、強化平臺建設,聚集、釋放中亞財富
在經濟學家眼里,霍爾果斯口岸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橋頭堡”,在商人眼里,霍爾果斯口岸是新疆乃至全國對中亞、俄羅斯進行貿易的“窗口”。霍爾果斯口岸特別是合作中心的建設,具有聚集和釋放中亞財富的功能,這一切都是由口岸的地緣地位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決定的。
近幾年,隨著中亞各國經濟的復蘇、內需的擴大、居民收入的增長,通過口岸采購貨物的中亞客商急劇增加。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2001年以來,哈薩克斯坦外貿每年增幅31%,其中90%的輕工業品全靠國外進口,哈薩克斯坦等中亞五口每年進口額達760億美元。由于中亞市場消費能力的提升,市場的擴大,近幾年口岸進出口貨物呈現出急劇增長的態勢。據霍爾果斯口岸管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6月底,口岸進出口貨物20.1萬噸,實現進出口貿易額49501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4.2%和87.2%,其中出口貨物18萬噸,實現貿易額46666萬美元,同此分別增長23.2%和100%。由中國向中亞市場的出口產品中,新疆地產品以出口金額計算,大約占20%,其余80%的產品來自中國內地東部省市。
隨著各項優惠政策的到位,基礎設施的完善,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合作中心開始啟動的新形勢下,口岸再次引起了諸多民營企業家和商界人士的關注,如新疆競天公司投資1.65億元新建的國際旅客服務中心項目落戶口岸,就是投資商信心的具體體現。有業內人士斷言,霍爾果斯口岸不久將成為中國西部的深圳。
中哈兩國的經濟結構與市場空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兩國已具備現實的合作基礎,具有加強合作的愿望,加上國際社會的關注與支持,合作前景十分廣闊,通過合作中心的國際貿易自由港作用,國際大通道作用,經濟合作范圍可以輻射到中亞、南亞、東歐及整個歐洲國家。合作中心建立的經驗也可逐步運用于建立中塔、中吉、中烏雙邊跨國經濟合作開發區及中、俄、哈、塔、吉、烏等多邊跨國經濟合作開發區,從而有助于實現建立開放型的“中亞經濟圈”。
四、結語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都是獨立主權國家,雙方都有各自的主體利益取向。合作中心作為霍爾果斯口岸拉動中國新疆經濟快速、穩定、健康發展支點上的基點,其功能的彰顯,需要中哈雙方在互利互惠、兼顧各方利益的基礎上深化合作,這就要求雙邊政府進一步加強協調,互信溝通,共同引導合作中心的建設發展方向,真正將合作中心建成為聚集、釋放中亞財富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梁新淵:對霍爾果斯口岸優勢及經濟發展的思考[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6.4
[2]張軍民:新疆伊犁霍爾果斯口岸外向型經濟發展方略[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6.5
[3]張明桑進榮:中亞國家發展對中國向西開放戰略的影響評析[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