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今我國外貿出口絕大部分是以FOB合同成交,為什么外商選擇FOB有其內在原因,本文主要從一個目前較少有人去探討的角度,即從海上貨物保險的風險角度來分析為什么外商選擇FOB合同而不是CIF合同。
[關鍵詞] 海運保險 進口商 貿易合同
FOB合同比較CIF合同最大的不同是價格構成的區別,其中CIF較FOB多出了從出口國到進口國的運費及保險費。當前FOB之所以普及是由于我國進入WTO以后,航運業對外開放,世界船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大的開放港口均有世界大的班輪公司船舶掛靠攬貨。在此背景下,國外客商很容易通過境外的貨代安排租船訂艙,從而更好地掌握船貨的動態,但是外商指定的貨代由于資質不清,容易發生兩者勾結,境外貨代對其無單放貨或直接將提單交給對方,從而導致出口商無法在安全收到貨款前掌握物權。與此同時,國內貨代在FOB條件下是按國外托運人指示行事,必然對境外貨代交單或對進口商做“電放”,這樣進口商在各方面都處于較為主動的地位,大大減少自己的風險。
除此以外,從海上貨運保險角度看,FOB比較CIF對于進口商更加有利,這也是由于我國的保險法某種程度上存在缺失。我國《保險法》第11條規定“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無效。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法律上承認的利益”。《保險法》第21條第2款規定“被保險人是其財產或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可以為被保險人。在財產保險領域,被保險人定義為其財產受到保險合同保障,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因此,如果貨物出險,向保險公司索賠的條件將是:1.索賠者一定要是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2.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要具有可保利益。所謂可保利益原則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要在貨物出險的時候對貨物具有利益關系,即貨物出險他們就有經濟上的損失。那么在不同的貿易術語下貨物可保風險如何呢?讓我們試著從最常用的兩種術語分析一下。在CIF術語條件下,風險是在裝運港船舷發生轉移,但是買方要負擔保險費和運費。嚴格意義上說,CIF術語下的保險應該是賣方代為買方購買,因為買方要承擔貨物裝船后的風險,并且買方支付的貨款是包含保險費的,而不是賣方替自己買保險。但實際業務操作中,很多出口商或者貨代簡單的將CIF術語理解為“到岸價”,保險是保自己的貨物到卸貨港的風險。因此,出口商或者貨代辦理保險的時候,絕大部分是將被保險人寫上出口商的名字。但是,由于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之后,貨物的風險轉移到了進口商,從保險的角度來看,此時進口商承擔了風險就具有了可保利益。如果貨物在海上出險,則進口商按可保利益原則是可以索賠的,但是,由于被保險人是出口商,因此進口商會因為這個原因而無法索賠。那么,是否將被保險人寫上進口商的名字,而同樣是海上出險進口商就一定具備索賠的兩個條件呢?也不一定。在這樣狀況之下,首先出口商將自己負擔貨物越過船舷之前的風險。而即便貨物海上出險,根據《保險法》,可保利益要求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法律上承認的利益。什么是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呢?除了進口商手握代表物權憑證的海運提單,或者已經支付了貨款,否則就不能認定為對保險標的具有法律上承認的利益,這點可以從1996年智德公司訴中保案的法院判決中得到支持。在1996年6月30日的一宗海上貨物出險,香港智得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潮安文祠殷發五金制品廠有限公司與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海運貨物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中,廣東省最高法院在判案結語中有這樣一段話“根據保險合同的賠償性原則,索賠的前提條件必須是實際損失確實存在。即使保險事故造成了保險標的滅失,如果被保險人并沒有因此而遭受經濟上的損失,保險人也是不承擔賠償責任的。在本案中,貨物買賣合同約定的付款方式是信用證付款,但本案的事實表明,智得公司沒有交單贖款,潮安公司也沒有付款贖單。而且,潮安公司也沒有通過其他方式向智得公司支付貨款,本案也沒有證據證明智得公司要求潮安公司繼續支付貨款。”( 民事判決書[1999]粵法經二終字第274號 )當以信用證方式結算時,一般出口方交單期是裝運后一段時間(以信用證約定為準),無約定的按UCP600規定交單時間是提單日起21日內或信用證有效期之前(以先到者為準)。因此可能出口商還沒有到銀行交單,或者單證在銀行之間流轉時,船上貨物已經出險。在此情況下,進口商由于沒有得到物權憑證或沒有付款贖單,按《保險法》將被認定為沒有經濟上的實際損失,即沒有法律上承認的可保利益。但是信用證下銀行付款是“單證相符”而不考慮實際貨物狀況,因此,即便出險,開證行還是會在交單期內“單證相符”之下付款,這樣進口商為自身利益考慮將面臨與出口商、保險公司,以及開證行多頭協調和可能跨國訴訟的局面,陷入很大的困境。而在CIF下做倉至倉條款的保險,出口商背書轉讓保單同樣會在單據流轉中的物權確認和可保利益劃分上給保險人帶來技術上反駁的理由。
根據上述分析,由于貿易人士的不專業和我國保險法對可保利益的定義不嚴謹給了保險公司在可保利益原則上有了太多的抗辯空間,導致了進口商在CIF術語之下面臨很大的風險。那么,在FOB術語之下買方風險情況如何呢?在FOB術語下,進口商辦理貨物從裝運港到目的港的保險。如果貨物在此期間出險,而自己還沒有付款,進口商會選擇不要貨,保險費用由于很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沒有多少損失。而如果出險時已經支付了貨款,則符合索賠的兩要件,自然可以得到保險公司理賠。因此,從保險的角度來看,進口商選擇FOB合同較CIF合同更為主動和有利。
參考文獻:
[1]劉瑋:海上保險.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2]姚新超.國際貿易慣例與規則實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3]陳巖于永達:解析貿易術語.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四月
[4]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5]民事判決書(1999)粵法經二終字第274號
[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