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是企業持久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將企業的整個創新過程優化和延續,使其更加系統化和整體化。本文研究企業持續創新的整個過程體系,討論企業進行持續創新的步驟,并嘗試給出企業持續創新能力的評價模型,對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做出綜合評價。
[關鍵詞] 持續創新能力 評價指標 評價模型
一、引言
我國正處于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大環境之下,大力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是提高經濟活力的有力保障。然而,創新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具有階段性或者偶然性,從而浪費企業的大量資源,并會阻礙企業的發展,因此持續性的創新才是企業持久穩定發展的原動力。持續創新就是研究如何將創新的過程優化和延續,使它能夠創造企業持續的競爭優勢,能夠不斷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對企業持續創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持續創新能力內涵
最近幾年,國內外不少專家對持續創新能力展開相關研究,如2002年西安交通大學的汪應洛教授等,提出了培育我國中小企業持續創新能力的基本策略;汪應洛教授和向剛教授在2004年,對企業持續創新能力做出新的界定,強調創新的持續性,企業的持續創新要求企業內部協調發展,它是一個具有很強的系統性、綜合性和整體性的連續過程。
本文綜合以上研究,認為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包括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對創新過程的實時監控、對創新行為的引導和持續地推出新產品新項目的能力。在前面提到的持續性、系統性和整體性的基礎上,我們繼續研究企業持續創新能力的自調節和自適應性。
持續創新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的延伸,能夠使企業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更加具有可延續性,使企業具有持續的發展能力。持續創新可以是某次創新過程的延續,也可以是連續的某幾次創新過程,無論是哪種狀態,它都需要企業的創新系統達成一個統一的、系統性的整體。它的整個概念模型可以用下圖表示:
三、評價模型
1.指標體系
我們將持續創新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包括目標層和兩級指標層在內的三個層次,如表1所示。指標層中所列的評價指標,需要在一定的時間段之內做統計和衡量,這個時間段根據需要或是行業的不同設定,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三年或五年等。
其中,RD人數變化率C13指從事RD人員進出流動總數占平均研發人員總數的比率;產品創新頻率C29指單位時間內(通常為一年)從研究開發到批量投向市場的創新產品的數量;單位成本產出成果數C31和單位成本產出成果增長率C32分別指每投入單位成本(一般以十萬元計)得到的創新成果數,及指定時間內單位成本產出成果的增長率;創新產品市場占有率C36指企業一段時間內投放市場的創新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的最大值。
2.評價方法
目前對于這種多目標決策的評價有很多種方法,如專家法、相關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等等。層次分析法(AHP) 是將決策有關的因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 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把復雜的問題分解為若干有序層次,然后根據對一定客觀現實判斷,就每一層次元素間的相對重要性給出定量表示,構造比較判斷矩陣,通過求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來確定表達每一層次元素相對重要性次序的權重;通過對各層次分析,進而導出對整個問題的分析,即總排序的權重。
4.例證分析
本文采取問卷調查與數據收集相結合的方法,對某三個電子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進行綜合測評。將數據規范化后,代入到所列公式中計算,根據結果衡量企業持續創新能力的大小,而且我們可以比較Bi的大小來調整自身的投入、生產或產出能力。
A1= 0.2443399*0.5462+0.454103*0.1224+0.374104*
0.3314=0.313019
A2= 0.4072914*0.5462+0.2995769*0.1224+0.2880452*
0.3314=0.354589
A3= 0.4483308*0.5462+0.3500326*0.1224+0.3593016*
0.3314=0.406795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雖然第三個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最強,但是從生產能力和產出能力上比較,則第一個企業最強。各個企業可以從計算結果中獲取相關訊息,有針對性的提高自己的持續創新能力,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
四、結束語
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探討了企業持續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為盡量避免人為因素,我們全部使用定量指標對持續創新能力進行分析,遵循著系統性、通用性、和動態發展性的原則,建立評價企業持續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完成評價體系的框架模型、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并通過運用一致性檢驗,驗證了本體系的科學性。最后進行實證分析,驗證該模型的實用性。
本文提出的企業持續創新能力評價體系雖然具有一定的適用性,但是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各因素的評分仍然需要依賴主觀評價;最終計算結果雖然適用于多方案的比較,但是針對單方案的評價,總分計算出來之后,沒有一個確定的衡量標準;針對不同的企業,評價指標還要作出相應的調整,適應不同的需要,以求作出最正確的判別,得到最真實有力的結論。
參考文獻:
[1]Anne Marie Knott. Persistent Heterogeneity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2003(24):687~705
[2]Andrea L.Larson. Sustainable Innovation though an Entrepreneurship Len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J].2000(9):304~317
[3]Knowlton Johnson, Carol Hay,Hayden Center,Charlotte Daley. Building Capacity and Sustainable Prevention Innovations: a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Model.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J].2004(27)135~149
[4]鄭勤樸:淺談定量評價企業持續創新能力[J].工業企業管理, 2001,(11):148~151
[5]汪應洛:培育我國中小企業持續創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企業活力,2002,(5):26~27
[6]向剛汪應洛:企業持續創新能力:要素構成與評價模型[J].中國管理科學,2004,12(6): 137~142
[7]向剛李振國李穗明:企業持續創新:重要性與基本概念[J].經濟問題探索,1996,(6):1~4
[8]周碧華吳秋明:基于AHP的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J].研究現代管理科學,2006,(2): 66~68
[9]莊鎖法.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綜合評價模型[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0,23(4):582~585
[10]柳卸林:技術創新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
[11]張韶華:符號計算系統Mathmatic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