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企業不得不面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存續周期越來越短、消費者要求越來越高等一系列新挑戰。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滿足消費者快速多變的消費需求,供應鏈的產生以及供應鏈上企業間以競合取代競爭是企業新一輪發展的必然趨勢。唯有合作與競爭相互融合才能使企業共存共榮,共同發展。
[關鍵詞] 供應鏈企業 競合 合作博弈
英國著名的供應鏈管理專家馬丁·克里斯多夫(M·Christopher,1992)提出:“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上的企業為了能快速反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而連接在一起,但是各個相互獨立且各自理性的經濟實體卻又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以犧牲整體利益為代價,在他們之間無形中存在著一種相互博弈的行為。從博弈論觀點分析不難得出,企業要想獲得更大的利益,從競爭走向競合是必然的趨勢。只有攜手先將蛋糕做大,在做大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獲得比以前更多的收益,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競合取代競爭,合作博弈取代非合作博弈是21世紀供應鏈發展所表現出來的新特征。
一、供應鏈企業競合的含義
“競合”一詞最早源于上世紀90年代,我們對“競合”的一種直觀的理解是:競爭中求合作,合作中有競爭,競爭與合作只有相互融合才能開創企業共榮雙贏的新局面。具體的將競合運用到供應鏈企業而言,它是指企業之間的一種合作博弈行為。合作博弈克服了企業為了謀求自身利益而以犧牲整體利益最大化為代價的低效行為,使供應鏈上的各企業都能獲得更多的收益,共存共榮,共同增進和鞏固其在市場中的地位。
二、供應鏈企業競合的理論基礎——合作博弈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中,各個企業采取的一種比較普遍的策略是非合作博弈,在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驅使下,企業間往往不能達到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若將“競合”引入供應鏈管理之后,合作博弈必將取代非合作博弈,原因在于合作博弈能使供應鏈上的各個節點,無論是供應商、生產商還是銷售商都能獲得比非合作博弈策略下更多的收益。現以供應商和生產商之間的博弈為例來分析競合取代競爭的必然性和重要意義。
假設:S——供應商 (supplier)
P——生產商(producer)
Ps——生產一單位產品的原材料的供貨價格
Cs——生產一單位產品的原材料的成本
Pp——單位產品的市場價格
Qp——產品的市場需求量
Cp——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
Rs——供應商的利潤
Rp——生產商的利潤
Rt——總利潤 由市場需求所決定的產品價格滿足:Pp=m-nQp
1.若供應商和生產商都從各自利益出發,則雙方都會根據對方的策略選著適合自己的策略組合。由于博弈的最終得益是明確的且博弈的過程有先后之分,所以這是一個完美信息的動態博弈問題。博弈過程如下: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Rt*> Rt,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和整理利益最優之間存在沖突,若能在供應商和制造商之間達成某種協議,合理的分配(Rt*-Rt)部分,使得Rp*> Rp且Rs*> Rs,則制造商和供應商都愿意將蛋糕越做越大,使雙方都能獲得更多的利潤。這種1+1>2的合作將使得企業更傾向于以競合取代競爭,共謀發展、互利互惠。
三、競合給企業帶來的新機遇和挑戰
供應鏈上企業間的相互合作不僅可以縮短產品的生產周期、削減生產成本,而且還能更好更快的滿足顧客需求,提高顧客的滿意度,給企業創造更大的盈利空間。同時供應鏈上各個企業通過相互合作、業務外包,能使自己更加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提高企業在同行中的競爭力,保持競爭優勢。縱向的合作促進橫向的競爭、橫向的競爭增進縱向的合作。競合使得競爭與合作這對原本矛盾的企業戰略和諧地統一起來了。
然而當我們看到競合給企業帶來新一輪發展機遇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它同樣給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1.合作企業的相互信任問題。企業能否從競爭走向競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間的相互信任度,合作必須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企業要想真正實現優勢互補、共謀發展,就必須建立起一套健全的信任機制。法律、情感、社會輿論等手段都可以幫助企業消除不穩定的因素,增進相互間的信任。這是從競爭走向競合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2.信息共享。正如馬克思在經濟學原理中提到的一樣,惟利是圖是商人的本性,企業也是一樣,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逐利。為了保持競爭優勢,企業不可能將所有的信息都告知其上下游企業,信息的不對稱將嚴重影響企業間的相互合作。
3.市場的多變性。市場的多變性導致了企業間的實力懸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將使得實力漸強的企業不滿足于在當前供應鏈中所處的地位,會試圖打破當前的合作格局從而?建立更有利于自己的合作關系。市場的多變性無疑會改變企業的競合關系,其影響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張軍:供應鏈成員競合博弈分析.中國市場,2007,(28):88~89
[2]張德鵬:競合時代的企業戰略聯盟.管理方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