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中小企業在快速、健康發展中存在諸如機會少、用地難、融資難等等一系列制約、阻礙其快速發展的因素,尤其融資難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瓶頸。特別是自去年我國實行緊的貨幣政策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為突出。原因何在?又該如何破解?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
[關鍵詞] 中小企業 融資難 原因 舉措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快速、健康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在滿足人們個性化需求、實現專業化協作、進行科技創新和增加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已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達4200萬戶,約占全部企業戶數的99%,占工業總產值60%左右。在從事跨國投資和經營的3萬戶國內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80%以上,同時很多大企業都是由中小企業發展而成的,如海爾、華為等。由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人數為勞動力總數的75%。在社會新增就業機會中,中小企業約占80%,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雖然如此,但在其長期發展中還是存在諸如機會少、用地難、融資難等等一系列制約、阻礙其快速發展的因素,尤其融資難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瓶頸。特別是自去年我國實行緊的貨幣政策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為突出。在今年兩會上,這一問題也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關注。他們一致認為,“融資關”是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亟待破解的一道難題,一道重題。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如此之難?又該如何破解呢?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小企業自身方面
(1)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報表失真,財務賬目透明度不高,導致其難于獲得銀行貸款支持。很多中小企業,內部管理不規范,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管理存在很多問題如:沒有嚴格的內部審核制度,資金使用隨意性較強,大量使用現金交易,沒有使用計劃,導致資本周轉效率較低;現金流量的管理不規范,將運營資金盲目用于固定資產投資;重視短期利潤而忽視長期投資導致積累不夠等等。這些問題使得中小企業自身經濟實力不強,從而加大了融資的困難。
財務狀況不透明,財務報表失真,有的建立多套財務賬本,使得銀行難以全面深入了解企業真實的財務信息,信息不對稱,加大了其貸款風險。為了降低風險,或者為了避免這種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可能導致的中小企業利用其擁有更準確信息的優勢進行欺騙的道德風險,銀行只能采取逆向選擇來規避,那就是加強對所有中小企業的審核力度, 采取嚴格的審查標準。而這種逆向選擇的做法無疑會加大財務狀況良好的中小企業貸款的難度,就可能導致這部分企業另辟融資之道,而仍留在融資市場的正好都是那些財務狀況不好、財務信息失真的企業,所以銀行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必然是慎之又慎、中小企業能得到貸款也就難之又難。
(2)中小企業信用環境差、信用意識淡薄,影響了銀行放貸的信心。我國許多中小企業信用歷史較短,整體信用環境差。大部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逃稅、逃債、甚至賴債等現象。自身信用觀念差,即使信用觀念強、主觀不存在逃債意識的,但也因資產負債率高、經濟實力不強而客觀上造成了還貸難度大。這種信用現狀加強了銀行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謹慎性。
(3)抵押物不足、擔保力不夠,影響中小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融資的成功率。為了貸款安全,銀行在貸款中增加了抵押和擔保貸款的比重。中小企業普遍具有規模小、固定資產少、土地房產等抵押物不足的特點,導致取得貸款的難度就較大。
2.銀行方面的原因
(1)銀行缺乏利益驅動。在我國由于資本市場不完善,長期以來,商業銀行仍是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渠道。為解決城市中小企業貸款難,20世紀80年代也曾建立了大量城市信用社,后又改為城市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由于中小企業單筆借款數額“小、急、繁”的特點,對銀行的收益貢獻不大。以規避貸款風險為第一原則,各大國有商業銀行都轉向大企業,同時,從成本、風險收益的角度考慮,也往往把貸款成本高、風險大、收益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的中小企業排斥在外。 即使愿意向中小企業放貸,其條件也較苛刻,且傾向于給其短期貸款。
(2)銀行強化風險管理,激勵機制卻不夠。隨著風險管理的強化,銀行加大了對基層行的考核力度,對信貸人員,對其責任追究很重,一筆貸款的失誤即使不是信貸員的責任,也可能使其終身受到牽連,如果成功了也不會有更多的獎勵,這就形成了在貸款管理上片面強調責任而忽視利益,致使銀行信貸人員不愿意去做,普遍存有恐貸、懼貸心理。嚴重影響了對中小企業放貸的積極性。
(3)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存在某些歧視現象。
部分銀行對中小企業實行了信用歧視,使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在融資問題上形成了不公平競爭。導致中小企業在信用等級評定中處于不利地位。削弱了其取得貸款的可能性。
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選擇貸款對象時,主要考慮的是企業的規模,并沒有把企業的發展前景作為考察因素之一,貸款政策大多向重點行業或客戶傾斜,中小企業自然就成為國有商業銀行的弱勢貸款群體。
3.政府方面的原因
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的相關法律、政策尚未完善。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如上海等地成立了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貸款擔保基金,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落到實處,而且大多是針對中小高科技企業的。再加上目前相關的法律政策體系還不完善。雖然有關中小企業的法律和一些相關的法律條文為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信用活動的規范提供了法律依據,如已實施的《中小企業促進法》。但也僅限于指導性、概括性,具體的實際操作方法并不明確,又沒有針對中小企業配套的有關金融、信用、擔保等方面的法律規范,所以中小企業融資還是很難的。
二、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舉措
1.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為企業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1)要制定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稅收政策。如成立專門為中小企業加服務的政策性銀行,加強財政對中小企業工作的支持力度,使中小企業和其他國有、大型企業享受同樣的待遇。政府要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結合地方實際,制定中小企業的發展戰略,引導中小企業向良性方向發展。
(2)加快健全、完善有關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健全的立法是中小企業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通過法律確定中小企業的地位,維護其合法權益,保證其和大中型企業在公平的環境下進行競爭,使其也可以享受融資的便利。通過立法,規范民間資本市場,使其更好為中小企業服務,確保兩者的合法利益。而且政府更要注重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加強其執行力度,使中小企業真正從中受益。
(3)建立社會擔保和信用體系,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擔保力不足,信用體系不健全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政府力量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培育良好的信用環境,為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進行溝通、聯系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促進銀企合作。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信息、技術、培訓和咨詢等多方面服務,提高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的競爭力,提高其獲得貸款的成功率。
2.深化商業銀行改革,轉變經營理念,加強銀企金融合作
(1)改革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形成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體系。 現有的信用評價體系不適合中小企業,如利潤指標,小企業逃避稅現象嚴重,報表以虧損為主,所以要改善融資狀況銀行先要改變評價標準,使其更科學。在不斷深化發展中,銀行應轉變觀念,要把中小企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細分市場,因為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和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健全,大型企業會越來越多的選擇利用發行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籌集資金。所以只有率先抓住中小企業這個市場,在以后的銀行業競爭中才會處于領先地位。建立適合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中小商業銀行。
(2)加大業務創新力度,適當降低貸款條件,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資金供給。中小企業很高的流動資產中應收賬款占的比重普遍偏高,從而導致資金緊張,所以銀行可以從這方面入手開發信貸品種,可以進行無形資產擔保貸款、票據貼現融資、典當融資等等新業務的嘗試。對那些市場前景好、效益好、守信用的中小企業,可以適當降低貸款條件,給予資金上的支持。
(3)建立長期有效的激勵機制。實現獎懲相對稱,在深究責任的同時也要加大獎勵力度,調動信貸人員和基層行的積極性,開拓中小企業信貸市場,提高對中小企業服務的質量。
3.加快中小企業自身建設,夯實經濟實力,爭取更多貸款機會
(1)完善中小企業經營機制,健全治理結構。當前中小企業存在的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信息失真等現象,都是企業各種機制不健全所致。所以應盡快建立健全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經營決策機制,建立完善的企業財務制度,加強財務管理。加強對貨幣資金、存貸和應收賬款的管理,盡快建立高效的流動資金管理機制,建立財務預決算制度,最大限度減少資金占用,合理安排消費和積累的關系,改變生產經營單純依靠銀行貸款的做法。
(2)改變信用觀念、增強信用意識。 融資離不開信用,為了融資順利,中小企業首先要丟棄“逃、躲、賴、”想法,樹立“好借好還”的信用意識;其次要遵循誠信實用、公平競爭的原則,依法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再次要依法建帳,確保財務信息的客觀真實,杜絕一切弄虛作假的行為,以便降低銀行獲取信息的成本,降低放貸風險,從而提高放貸積極性。
(3)加快發展,增強自身經濟實力。中小企業要根據市場和政策的變化,及時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競爭力,多創利潤,提高其在融資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以便獲得更多貸款機會。
參考文獻:
[1]全國工商聯-寧夏2008提案
[2]聚焦兩會之金融篇
[3]中小企業融資難現狀與解決對策.《西部科教論壇》